摘 要:當(dāng)今世界變化迅猛,國際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科技高速發(fā)展,整個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更加密集,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歷史、宗教、習(xí)俗,往往會造成文化沖突,甚至文化休克。所以,本文就從“問候、致謝、道歉”三方面來闡述中美文化的差異,為進一步做好兩國之間交流和溝通做了一個鋪墊。
關(guān)鍵詞:文化交流;文化沖突;問候; 致謝 ;道歉
當(dāng)今,世界變化迅猛,國際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不再是千山萬水、難以實現(xiàn),現(xiàn)在幾乎是朝發(fā)夕至的家常之事了。而且科技高速發(fā)展,整個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正所謂“The earth is a global village.”但在國與國之間這種密集的交往中,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歷史、宗教、習(xí)俗,往往會鬧笑話,甚至?xí)霈F(xiàn)非常尷尬的局面。本文就從“問候、致謝、道歉”三方面來闡述中美文化的差異。
“ 問候”是人們相互見面的重要的打招呼的方式,從小學(xué)甚至幼兒園開始,小孩子就被教育:見了老師要說“老師早”,要敬禮、鞠躬;見到同學(xué)也要問個好,要拉拉手……。但就是這小小的問候,看起來不起眼,學(xué)問還很大,中美國家在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國人受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制度的影響,一見面就喜歡說:“吃過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meal?) 去哪兒呀?(Where are you going?)”。這些見面的問候語,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很習(xí)慣,很平常,大家都這么說。但美國人聽了卻很困惑,很不解,問我吃過飯了嗎?是不是想請我吃飯。而且在美國男士想約會女士經(jīng)常以“請吃飯”作為開始曲,如果一名男士對女士說這樣的話,那這位女士一定會認為這位男士請她一起去過一段“Romantic time”。尤其中國人的口頭禪“去哪兒”,在美國人聽來很不開心,我去哪兒關(guān)你什么事,這是我個人的隱私。如果這話由賓館服務(wù)員說出來,他們會覺得更可拍,曾經(jīng)有位美國人抱怨說:“天天問我去哪兒,是不是對我的行動進行監(jiān)視?”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整個國際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國際間的溝通、交往越來越頻繁,很多中國新生代的年輕人已經(jīng)與國際接軌,與時俱進,他們把“吃過了嗎?”這種古老的問候已經(jīng)變成了“過去時”,年輕人見面時也像外國人一樣,用一句簡單的“早上好”(Good morning!) “下午好”(Good afternoon?。?“晚上好”(Good evening?。┻M行問候。很熟悉的人之間就更隨意一點,干脆就來個“Hello、Hi”就行了。除了以上這些“古老”的問候之外,中國人有時會有很多“明知故問”的問候方式。比如:去買菜???在擦車呢!上班去啊?在吃飯呢!等等等等。美國人聽了會覺得很怪,明明知道人家“去買菜、在擦車、去上班、在吃飯”還故意再問,這不是顯得多余,不真誠嗎?所以要真的與美國人寒暄,有兩種方式,一是改成祝愿,“Hello. Have a nice dinner.”(你好!祝你用餐愉快?。欢歉某煞Q贊,“Hello! You are doing a good job!”(你好!干的真棒)。美國人也會注意場合,在有些正規(guī)場所,他們也有一些比較正式的相互問候格式:
A: How are you ?B: Very well, thank you. And you ? Fine, thank you. And you ? Quite well, thank you. And you ?Not too bad, thanks. And you ?OK. Thanks. And you ?A: Im fine, too. Thank you.How are you ? 的替代語還有:How are things going ?How are you getting on ? How are things with you ?How are you doing ?How have you been doing ?How are things ?Hows life ? 上述這些表達法意思都相近,只要我們在和美國人聊天時,能把這些問候語牢牢記在心中,并且能流暢的表達出來,就不會讓美國人莫明奇妙,消除文化沖突,更不會有種“好心沒好報”的尷尬。
“致謝”在中國也是很常見的,因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中國人尤其中國古代的先生,讀書之人都是彬彬有禮,舉止文雅,拱手、作揖、鞠躬等等,各種繁文縟節(jié)應(yīng)有盡有。特別是別人給你幫忙了,肯定要說“謝謝”。如果幫的是一個大忙,不但要說“謝謝”,可能還要備上大禮以作感謝。但美國人不一樣,他們“Thank you”幾乎天天不離口。在餐館,服務(wù)員給你端上一份菜,要說:Thank you. 吃完飯。你結(jié)帳了,服務(wù)員要對你說:Thank you. 課堂上,學(xué)生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老師要說:Thank you. 甚至在家里,家庭成員之間也是非??蜌狻1热纾浩拮咏o丈夫倒了杯水,丈夫要說:Thank you. 媽媽給孩子洗了雙鞋,孩子也要對媽媽說:Thank you. 如此之多的“謝謝”,讓很多中國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甚至有時會產(chǎn)生理解偏差,造成誤解。比如:一位中國學(xué)生論文寫的不符合要求,美國老師讓他重寫,當(dāng)學(xué)生把修改后的論文交給老師時,老師說:Thank you. 學(xué)生聽了之后,不知所措。因為他任務(wù)完成的不好,再重新來一遍,這樣也給老師增加了額外的負擔(dān)和任務(wù),而老師還反過來謝謝他。原來,在美國多一樣?xùn)|西從一個人手里轉(zhuǎn)遞到另一個人手里時,按照他們的習(xí)慣,接?xùn)|西的人都會說聲“謝謝”。但中國是個禮儀之邦,怎么就不像美國人那么客氣呢?這可能與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有關(guān),有比較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禮”往往是下對上而言,故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下對上畢恭畢敬,俯首帖耳,上對下無“禮”可言;同一等級中,又有內(nèi)外之別,對內(nèi)以“禮”相待,對外多有戒防。由此看來,古人的“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非整個社會,不分尊卑貴賤,人人有“禮”,古人的“禮”主要是指等級秩序。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中國的很多年輕人以及一些新興的家庭,也都接受了西方的“文明禮儀”。不管大事小事,長幼之間都經(jīng)常用到“謝謝”二字,使人感到更加暖心,文明之風(fēng)也遍地開花,我們這個泱泱大國,我們這個龐大的社會更需要一些“謝謝”。
“道歉”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處可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會無意間做了錯事或冒犯了他人,這時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道歉,以取得對方的諒解。做了錯事,妨礙了別人,損壞了別人的利益,中國人都會進行“道歉”。從中美對待道歉的態(tài)度上看,中美共同認為道歉是一種美德。從中美在道歉方式上看,“對不起(I'm sorry.)是兩國人民易于接受的表達語言。研究表明,中美在道歉方略的選擇上具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在相同情境、相同社會因素和形同的語境特征下,同時又在行為冒犯程度相同的條件下,講不同語言的中美兩國人民進行道歉的方式大致相同,但也明顯存在很多不同。但不管怎么說美國人說對不起(I'm sorry. Pardon me. Excuse me.)很顯然比中國人多得多。比如:不小心與別人擦肩而過,碰了一下別人要說:Im sorry. 在人面前咳嗽要說:Im sorry. / Pardon me.在人面前打嗝也要說:Im sorry. / Pardon me.在人面前放屁要說: Pardon me. /Im sorry. 請人家讓路要說:Excuse me. 大家在談話,你中途要離開一會兒,你要說:Excuse me. 而中國人卻沒有這種習(xí)慣,在很多場合不說這種道歉的話,“對不起”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其實,該謝不謝,不夠禮貌;該道歉不道歉,也同樣無禮。比如:在公交車上,一位女士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她不但不道歉,反而斜瞄別人一眼,這樣對方就很惱火,矛盾馬上就會爆發(fā)。如果這位女士有良好的修養(yǎng),脫口而出“對不起”,別人即使腳被踩的很疼,也不好意思再責(zé)怪你,這樣一場爭吵自然就避免了。有些中國學(xué)生對自己的美國老師表達尊重,有時在寫請假條時,有時在表達歉意時,都存在中國化的思維,讓美國老師看的有點迷惑,甚至覺得你不夠真誠。比如:我們一起看一張中國學(xué)生給美國老師的請假條:
Dear Mr. White,
Ive got a terrible fever, so I have to ask for a sick leave.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s sincerely,
Wang Yan
Oct. 18, 2016
首先,這張請假條犯了嚴(yán)重的格式錯誤,中國人寫信、寫通知、寫假條都是把日期寫在最后,而英文信件、假條日期應(yīng)該在右上角。其次,英文請假條屬于notes of apology,因此除了解釋請假事由之外,按英美習(xí)慣應(yīng)包括表示歉意的成分,如I'sorry , Im afraid , Im regretful to say , I must apologize等等。最后,是在結(jié)尾加了個“Thank you very much.”顯得很不合時宜,因為在美國道歉和致謝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這里進行致謝有點不倫不類,所以兩者要區(qū)分開來,不能混用。另外,有時中國人為了表示謙虛,在和美國人交流時,時常用“Sorry, Im sorry”但卻讓美國人不能理解,產(chǎn)生另外的想法。比如:Im sorry, I waste you a lot of time. 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其實,你的英語很好,很棒,你卻謙虛說不好,讓外國人感到很不舒服,覺得你不夠坦誠。還有,你既然覺得是浪費了我的時間,為什么還要打擾我呢?這不是在說假話嗎?有時,太謙虛,會讓美國人誤認為你言不由衷。其實美國人在說“對不起”的時候,并不一定是他們做錯了什么事,需要別人原諒。比如: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這并不是道歉而是很委婉地請求別人告訴他郵局在哪兒?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闡述,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和美國人在“問候、致謝和道歉”三方面的表達和運用上有較大的差異。所以,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肯定要積極學(xué)習(xí),努力探索,更快更好更精的了解和掌握中美文化上的不同,以適應(yīng)時代潮流,更好的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安康,自我素養(yǎng)與文化的提高而不懈的奮進學(xué)習(xí)。真正了解和掌握中美文化差異刻不容緩,做一個與時俱進國際化的當(dāng)代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林大津: 《跨文化交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2]來安方: 《英美概況》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10月
[3]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4]李天民: 《現(xiàn)代國際禮儀知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5]羅志野: 《美國文化和美國哲學(xué)》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1993年版
作者簡介:
姓名:舒彩霞性別:女出生年月:1971.10職稱:副教授
工作單位:江蘇省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