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琴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隨時隨地都會產生喜怒哀樂等復雜的情緒變化,它并非凝固不化而是瞬息萬變,甚至有時難以捉摸,很難預見、把握與掌控。就教學而言亦然。你正津津有味地講述一個題目或探討一個問題,假如眼前突然出現(xiàn)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輕佻小動作,一個意外的令人厭煩的眼神,一個莫名的微笑,抑或一個輕微的響動……在課堂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里這些舉動極有可能變?yōu)閺姶碳の锒尫艔娪辛Φ男盘枙鼓惴稚?、令你煩躁而分散注意力,甚至有可能打消你的興頭而思路停滯,更有甚者還有可能會觸怒你??傊?,這些課堂里出現(xiàn)的偶然抑或意外事件一定會影響自己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心理移情;情緒;調控;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的情緒受到影響,學生的情緒也會隨之受到傳染,教學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不要說教學的藝術化,就連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與任務能否完成也未可知。這樣情緒的消極作用便會迅速釋放并進而蔓延,從學生角度而論亦然。
情緒的失控會影響到教與學兩個方面。
根據長期觀察,借用文藝理論的術語,情緒往往有移情效果。什么是移情效果呢?舉個古詩文中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乍一想,不合邏輯與常理呀!花怎么會流淚,鳥兒怎么會心驚呢?是不是搞錯了!細思量,這兩句詩自有一定深刻道理蘊含其間。詩人通過花濺淚、鳥驚心委婉傳遞出在安史之亂中,長安城陷入叛軍鐵蹄下遭受叛軍踐踏蹂躪后破敗蕭條的不堪景象,國破家亡的那種痛徹骨髓難以言表的感受,恰恰在此時,當杜甫徜徉于長安城中,昔日繁華景象被眼前一片狼藉與廢墟所替代,說不定此地正是詩人當年曾經流連忘返、花下賞月、與朋友詩酒唱和、寄托夢想之處,撫今追昔,無限感慨涌上心頭,情緒隨之低落,正好有一朵滿含露珠的花兒在風中瑟瑟發(fā)抖,直逼詩人視線,樹枝上一只鳥兒“嗚嗚”啼叫,花朵與鳥兒無意間替代詩人傳遞出內心悲涼的情緒感受,此情此景正好與詩人的傷感心境相契合,詩人剎那間找到一個情緒的噴發(fā)口,情不自禁把自己憂慮國家命運的淚珠移情到這朵綻放且滿帶露珠的花朵上,把自己目睹百姓不幸遭遇的一腔悲憤移情到那只“嗚嗚”啼叫的鳥兒上,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百姓疾苦的抒情主人公躍然紙上,“物我同一”的心理不免升騰起來,這正是移情的效果使然!
為了便于進一步展開,不妨把移情的原理稍加介紹。
移情說發(fā)端于德國美學家立普斯(Lipps)。此說的心理原理是外射作用(Projection)的一種,外射作用就是把在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它們變?yōu)樵谖锏?。外射作用產生“設身處地”“推己及物”或“物我同一”的情感、動作、意志等心理活動,這一心理活動與相似聯(lián)想密不可分。移情作用影響著文藝創(chuàng)造與欣賞。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講過一段有名的話: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外物,便渾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渾成一體了。你注視一棵身材婷勻的樹在微風中蕩漾搖曳,不過頃刻,在詩人心中只是一個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變成一件事實:你開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起假借給樹,它的蕩漾搖曳也就變成你的蕩漾搖曳,你自己也就變成一棵樹了。同理,你看到在蔚藍天空中回旋的飛鳥,你覺得它表現(xiàn)“超凡脫俗”一個終古不磨的希望,你自己也就變成一個飛鳥了。
波德萊爾無非說明了移情的原理即“設身處地”“推己及物”或“物我同一”等心理機制,它恰恰借助于相似聯(lián)想來展開。
我們還是舉幾個大家熟知的詩文來幫助理解現(xiàn)實生活與文學藝術中移情的原理與作用。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一個拖著病體的孱弱之人抑或人生失意的一個憔悴文人,獨自徘徊在南京臺城,舉目遠眺,眼前一片柳樹郁郁蔥蔥,葳蕤氤氳,惹得人不由思緒四溢,無法收攏,人的情緒本來就不佳,而這一片柳樹非但與人眼前的情緒無法相契合,反而無動于衷,格格不入,甚至似乎故意來招惹人,世間無情之物莫過于眼前這一片臺城柳樹,在人生失意時仿佛故意來展示自己婀娜的身姿來招搖與挑逗你,豈不可惱!其實就自然環(huán)境來說,人的情緒與柳樹何干,柳樹又何曾得罪于人,這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更是“推己及物”的心理作用而自然引起的移情效果。同樣,漂泊在外思鄉(xiāng)心切的游子在異鄉(xiāng)眺望一輪圓月,一個時運不濟的人觀賞一場人生悲劇的戲劇演出,一個求取功名未果的落魄書生吟誦古代落第舉子的詩文,“設身處地”都不免異時異地發(fā)出共鳴。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xiāng)遇故交等,一切在你的眼里心中那是何等的喜悅興奮,心理移情使然。如果這些太專業(yè),有點深奧的話,再舉個生活中的事例。離家在外,當你收拾行囊準備還鄉(xiāng)時,心情急切希望時間能夠縮水馬上回到家鄉(xiāng)而怨恨時間的凝滯,自然心生“恨晨光之熹微”,所謂“近鄉(xiāng)情更切”??紙錾系奈宸昼婏w逝而過,車站候車的五分鐘又如此漫長,所謂歡樂時光短暫,憂愁時光難挨等,都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不懂心理移情作用,“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理解恐怕要打折扣。其實,心理移情作用在生活與學習中比比皆是,人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而未加深思罷了。
既然心理移情效果會影響人的情緒,可見移情作用之大。移情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就積極方面而論,對文學藝術的閱讀與欣賞、感悟有良好的啟迪,我們可以說,在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層面,移情作用不可或缺。不可否認,這種心理機制也具消極作用,比如,教師厭惡某個學生,某種舉動,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教師的情緒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謂“一丑遮百俊,一俊遮百丑”;如果學生對某位老師心存偏見,自然影響到聽課與學習效果,心理就會拒斥教師而拒斥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想辦法來避免這種負面的移情而影響教學效果。努力開拓正面的移情,加強課堂教學效果。
筆者就有這方面的切身體驗。一次上課,準備得非常扎實,本打算講一節(jié)精彩課。剛走上講臺,腹中已經做好如何開講,如何引導,如何鋪墊,如何巧設懸念,深呼吸,穩(wěn)定情緒,正在此時,一位學生做出了很怪異的一個舉動,正好被我目擊到了,實際上充耳不聞也就罷了,但是,情緒不由得一陣波動,強壓下心中的不快,勉強開講,但是,那個動作牢牢占據著頭腦,怎么也揮之不去,前面的關于上課的種種設想也就煙消云散,狀態(tài)隨之欠佳,那一節(jié)課,可以說太別扭了,別提有多難受,一段時間印在大腦里而揮之不去。還有一次,我給學生播放京劇《白蛇傳》,這是一出盡人皆知的極為悲慘的故事,筆者觀賞過多遍,每次都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及其人在命運面前的軟弱無力深深感染著我們,而他們無法與命運抗衡以致無情毀滅的全過程以及邪惡勢力的肆虐,相信大凡觀賞過京劇演出或電影的人都會為之動容。唱詞優(yōu)美,字字珠璣,唱念做打等表演功夫天衣無縫,的確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有些學生在觀覽影片過程中不莊重、不嚴肅,看到法海和護法神金缽罩住柔弱的白素貞,摧毀他們的府第,許、白二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及訣別場面,竟然有一部分學生哈哈大笑,不僅是對我良好愿望的褻瀆,對藝術的糟踐,更是對人類普世情懷的漠視,情緒一下子受到刺激,當場中斷影片的播放。
事后反思,情緒受到影響,一旦處理失當,對教師的心理沒有益處,學生當然也沒有什么好處。這就牽扯到如何調控好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情緒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