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振方
(河南省安陽地區(qū)醫(yī)院心內(nèi)一科 安陽455000)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具有多發(fā)性的特點。慢性左心衰竭為冠心病常見并發(fā)癥,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病死率較高,預后差,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臨床針對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可有效重建冠狀動脈,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情況[2]。股動脈入路、橈動脈入路為既往臨床PCI術常用手術入路,不同入路臨床效果不一。本研究對比不同入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86例,按手術入路不同分為橈動脈入路組與股動脈入路組,各43例。橈動脈入路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60~69歲,平均(65.13±1.91)歲。股動脈入路組男23例,女 20例;年齡 60~69歲,平均(64.75±2.08)歲。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年齡≥60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不符合手術適應證者;血小板計數(shù)嚴重低下者;存在全身性感染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行PCI術治療,術前均采用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42020747)300 mg、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33212)300 mg口服。
1.3.1 股動脈入路組 采用股動脈入路。患者取平臥位,在右側腹股溝探及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于股橫紋下約2 cm部位穿刺。用1%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57816)局部麻醉,18G穿刺針行Seldinger穿刺,置入6F動脈鞘,經(jīng)鞘輸注100 U/kg肝素(國藥準字H20163484)。采用6F Jndkins造影導管行冠脈造影,結合患者血管病變實際情況選擇適宜導管、導絲、球囊支架,行常規(guī)PCI術治療。術后采用紗布、彈力膠布壓迫止血。
1.3.2 橈動脈入路組 采用橈動脈入路。患者取平臥位,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32023258)局部麻醉,于右側橈動脈穿刺。使用Cordis公司橈動脈穿刺針于患者右前臂橈骨莖突近心端約1 cm處行Seldinger穿刺,置入6F動脈鞘,經(jīng)鞘注入100 mg利多卡因、100 U/kg肝素,使用5F造影導管行冠脈造影,結合患者血管病變實際情況選擇適宜導管、導絲、球囊支架,行常規(guī)PCI術治療。術后使用橈動脈壓迫器壓迫止血。兩組術后均予以抗凝、抗血小板常規(guī)干預。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圍術期情況,包括手術時間、穿刺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2)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2.1 兩組手術前后心功能比較 手術前,兩組LVESd、LVEDd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個月兩組LVESd、LVEDd均較術前降低,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心功能比較(cm,x±s)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橈動脈入路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股動脈入路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橈動脈入路組穿刺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股動脈入路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表3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住院時間(d)橈動脈入路組股動脈入路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穿刺時間(min)術后臥床時間(h)43 43 tP 62.16±8.74 63.27±9.01 0.580 0.564 5.06±1.05 11.67±1.93 19.728<0.001 14.98±3.06 21.69±3.24 9.873<0.001 6.13±0.74 8.26±1.03 11.013<0.001
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冠心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易引發(fā)左心衰竭,PCI術可挽救瀕死心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老年患者機體生理功能衰退,多伴有高血壓病等基礎疾病,且血管迂曲、狹窄,對PCI手術入路要求更高[3]。本研究對比分析了不同入路PCI術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LVESd、LVEDd均較術前降低,但組間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橈動脈、股動脈入PCI術路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入路方式不同不會對手術效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股動脈入路手術操作簡便,且直徑較大,可降低血管畸形發(fā)生風險,但股動脈血管解剖結構較深,毗鄰重要血管、神經(jīng),經(jīng)股動脈入路穿刺行PCI術,術后易引發(fā)穿刺部位動靜脈瘺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橈動脈解剖位置較淺,穿刺周圍無重要血管、神經(jīng),可避免神經(jīng)損傷,降低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發(fā)生風險;且橈動脈入路術后對患者體位無特殊要求,術后無需嚴格制動,可促使患者及早下床活動,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可避免出現(xiàn)肺栓塞等并發(fā)癥,有利于縮短患者恢復時間[5~6]。本研究中橈動脈入路組穿刺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較股動脈入路組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65%較股動脈入路組20.93%低(P<0.05),與股動脈入路PCI術相比,橈動脈入路PCI術穿刺時間更短,并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使患者及早恢復出院。在行股動脈入路PCI術過程中應注意:(1)由于老年橈動脈多迂曲、狹窄,穿刺難度較大,術者必須具備嫻熟穿刺技術,選擇較細介入材料;(2)手術過程中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若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可適當延長手術時間;(3)手術過程中應合理使用抗痙攣藥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7]。
綜上所述,橈動脈入路、股動脈入路PCI術應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但與股動脈入路PCI術相比,橈動脈入路PCI術可縮短穿刺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快患者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