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上古時期的戰(zhàn)爭與區(qū)域整合三題*

        2019-12-10 09:09:37
        軍事歷史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卜辭王朝族群

        上古時期的中國各區(qū)域歷經(jīng)數(shù)萬年的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農(nóng)業(yè)興起進而形成定居的農(nóng)業(yè)村落社會。人群與土地緊密結(jié)合,由居無定所漸至安土重遷,形成了不同的區(qū)域與族群。經(jīng)仰韶至龍山時代末期約3000年的發(fā)展終至出現(xiàn)三代國家,其間區(qū)域族群的整合與重組是歷史發(fā)展的常態(tài)。在此過程中,戰(zhàn)爭與沖突時有發(fā)生。傅斯年曾提出“夷夏東西說”,認為東夷西夏“因?qū)χ哦鸂幎?,因爭斗而起混合”①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傅斯年全集》第3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181頁。,徐旭生則分上古部族為華夏、東夷與苗蠻三集團,他們“始而相爭,繼而相親,以后相爭相親,參互錯綜,而歸結(jié)于完全同化”②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9頁。。在上古時期區(qū)域整合的進程中,戰(zhàn)爭無疑是物資、技術(shù)、制度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機。本文擬就上古時期戰(zhàn)爭與區(qū)域整合諸問題作一探討,祈請專家指正。

        一、“禹跡”的形成

        當下考古學研究一般將二里頭文化的出現(xiàn)視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標志,在此之前的龍山時代存在多個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每個政治實體占據(jù)相對較小的領(lǐng)地,二里頭文化則是一個大范圍內(nèi)單一中心的政治系統(tǒng)。③參見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第275頁??脊艑W上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古史傳說中所提到的“禹跡”?!坝碹E”為傳說中夏禹平定水土所踏察的廣大區(qū)域,這一區(qū)域成為后來“天下”或“九州”等政治地理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礎。“禹跡”之說廣見于《詩經(jīng)》《尚書》等早期文獻以及西周中期以來的銅器銘文中。《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云:“豐水東注,維禹之績”④《毛詩正義》卷16-5,阮元??獭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134頁。,又《詩經(jīng)·商頌·殷武》云:“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⑤《毛詩正義》卷20-4,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54頁。,清儒馬瑞辰認為上引兩篇中的“績”都應讀為“跡”⑥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867頁。。另外,西周中期的豳公盨銘文記載:“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迺疇方設征,降民監(jiān)德,迺自作配,卿民成父母,生我王”①裘錫圭:《豳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將禹治水土作為天降民眾設王治理的前提。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亦提到“禹跡”,諸如秦公簋銘文云:“丕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跡?!雹谥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315號。以下簡稱《集成》某號。這些文獻中的所謂“禹跡”,或出自史官系統(tǒng)的雅頌之作,或出自西周史官箴諫的記載,或出自西周諸侯邦君之口,或出自繼周而興的秦國公室,俱是講到時王接受治理天下的天命,其所應治理的范圍乃是“禹跡”。因此,“禹跡”實際上成了上古國家治理所能達到之廣大地域的一個代稱。

        有關(guān)“禹跡”的記載顯示,上古時期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整合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大禹時期,這種整合奠定了三代國家地理空間的基礎。李零因此之故講到:“夏、商、周三代都是以夏人自居,認為自己住在‘禹跡'的范圍之內(nèi)。這是中國最早的地域認同?!雹劾盍悖骸队碹E考——〈禹貢講授提綱〉》,《中國文化》2014年第1期。上古時期這一廣大地域的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少文獻記載是出于治理水土,也即是出于應對自然災害所形成的地域認同。實際上除此之外,戰(zhàn)爭也是一個因素,只是出于某種原因,文獻記載不多,也不為古人所關(guān)注罷了?!赌印し枪ハ隆酚涊d了一則“禹征有苗”的古史傳說:

        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電誘祗,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后乃遂幾。禹既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則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④孫詒讓:《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46~148頁。

        引文記述禹征三苗,其中多混有神話怪異之言,這是早期文獻記述歷史的特征,恰能反映文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早期戰(zhàn)爭中多有天命、神巫、卜筮之事,這在殷墟甲骨卜辭之中已有充分的體現(xiàn),更遑論時代更早的新石器時代。引文講到禹征三苗是出于天命,又謂“天之瑞令”,與前述天命禹布土浚川是一樣的情況,其內(nèi)涵只是顯示大禹所在的部族為“天命”所歸。這種天命觀的出現(xiàn)實際上正是區(qū)域整合的要義,由原來各行其是的地方族群升級為以“天命”為共同認識的天下一體。

        “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句亦頗值得探討。孫詒讓認為此人面鳥身之神即東方之神句芒,“若”為“奉”之訛字,“瑾”為“珪”之訛字,珪位在東方,故東方之神句芒奉珪。⑤參見孫詒讓:《墨子間詁》,第147頁。其說頗有見地。徐旭生認為四方之神像蓐收、句芒、祝融、玄冥等,其第一個字大約全是地名,諸如蓐收之“蓐”大允是“沈、姒、蓐、黃”之“蓐”,句芒之“句”即“須句”⑥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第62頁。。須句屬于東夷地,也在今山東半島。禹征有苗時,東方之神“奉圭以侍”,實際上顯示了東方諸夷族此時已服屬于夏禹之族,也就是說東方區(qū)域已經(jīng)整合進所謂“禹跡”之內(nèi)。

        “磨為山川”,王念孫認為磨當為“磿”,與“歷”通。⑦參見王念孫:《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76頁?!扒渲拼髽O”,孫詒讓認為“大”為“四”之訛誤,四極指四方極遠之國。⑧參見孫詒讓:《墨子間詁》,第148頁。正是在征服三苗之后,禹才做到分別山川土地,制定上下規(guī)則,“禹跡”所至一直到達四方極遠之地。由此可見,“禹跡”天下作為古人政治活動的地理載體,在其形成過程中,戰(zhàn)爭是一種重要的手段。當然,文獻所述禹之事跡當為一種集體記憶,很可能是歷經(jīng)多時多人所接敘而成,而且上古關(guān)于統(tǒng)治地域的概念并不像今天這么清晰,所謂“禹跡”只能視為早期區(qū)域整合的范圍,而非為某圣王或族群實際統(tǒng)治所及。

        龍山時代末期“禹跡”天下的形成絕非幸致。在此之前的黃河及長江流域,由于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qū)人口增殖,復雜社會形成,區(qū)域文化勃興,區(qū)域間的競爭與沖突加劇。正是在龍山至二里頭時期,除了豫西晉南文化區(qū)之外,其他區(qū)域中心自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開始次第衰落,最終形成了中原中心新格局的出現(xiàn)。①參見張馳:《龍山——二里頭: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改變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17年第6期?!蹲髠鳌钒Ч吣暧涊d:“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②《春秋左傳正義》卷58,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4697頁。,傳說中禹會天下諸侯,實即是區(qū)域整合的結(jié)果。

        這種區(qū)域整合絕非和平的過程。前舉石家河文化,由于其人群活躍的地域及時間與文獻所記“三苗”族群略同,學者多認為應即三苗族群的遺存。③參見蘇秉琦主編:《中國遠古時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98頁。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衰落,此前沿用數(shù)百年的大型城址全部廢棄,聚落數(shù)量急劇減少,并且遺址中出現(xiàn)中原龍山文化的因素,很可能即由“禹征三苗”之類的征伐戰(zhàn)爭所致。

        二、“邦伯”的整合

        “禹跡”天下觀從本質(zhì)上只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地理空間,它闡述了一種輻輳結(jié)構(gòu)的王權(quán)理想而非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歷史性描述。④參見李旻:《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jīng)典的發(fā)生》,《考古學報》2017年第3期。從政治地理結(jié)構(gòu)來看,商周時期的天下是一種中心邦與萬邦共存的基本格局,除了商、周本族的邦國外,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邦伯族群。⑤參見王震中:《論商代復合制國家結(jié)構(gòu)》,《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趙伯雄:《周代國家形態(tài)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18頁。中心族邦對眾多土著邦伯的整合構(gòu)成了上古時期區(qū)域整合的第二階段,邦伯的歸服不是和平的過程,其間亦有戰(zhàn)爭的因素。這方面的情況可以殷墟時期商王朝與地方邦伯的關(guān)系為例加以說明。

        商代后期的卜辭中已出現(xiàn)了多位伯稱。由于受所見材料的限制以及釋讀的不同,學者對卜辭所出現(xiàn)的“伯”的統(tǒng)計有所差異,例如董作賓曾列出12個,胡厚宣列了19個,陳夢家列出了26個,島邦男列出了40個⑥以上統(tǒng)計詳見島邦男所列表,島邦男著:《殷墟卜辭研究》,濮茅左、顧偉良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42~843頁。,王宇信、楊升南則列出了45個⑦參見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464頁。,總體上是越后者所見材料越多,其所列“伯”的總數(shù)亦是越多。關(guān)于商代“伯”的性質(zhì),在卜辭研究的早期,曾有學者將之與傳世禮書中所見的“五等爵制”相聯(lián)系,但早在20世紀30年代,吳其昌即指出其并非后世諸子書或禮書中所載的爵稱,“其義專指一群之長而已”⑧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93頁。,后來林沄亦曾強調(diào)卜辭中的“伯”均是通用的尊號而非等級性的封爵。⑨參見林沄:《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lián)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85頁。越來越多的材料顯示,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卜辭中的“伯”很難置于五等爵制的框架之內(nèi)。商代后期卜辭中所出現(xiàn)的伯最初指的多是敵對方國的首領(lǐng)。⑩參見劉源:《“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

        據(jù)商代后期的相關(guān)卜辭記載,不少異族邦伯受到商王朝的征伐及敕誥等,最終納入了商王朝的政治體制之內(nèi)。甲骨文有,王襄隸定作“沚”,沚為商代的方國,有的辭例中或稱之為“沚伯”?松丸道雄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B.0945片。,可見其正屬于上文所講到的商代的異族邦伯群體。朱鳳瀚認為沚方處于今天的太行山西麓濁漳水與清漳水流域一帶,處于晚商王都西北方向的邊域要地。①參見朱鳳瀚:《武丁時期商王國北部與西北部之邊患與政治地理——再讀有關(guān)邊患的武丁大版牛胛骨卜辭》,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0頁。商王武丁時期的卜辭多記有商王朝征伐沚方的記載,例如:

        辛酉[卜]……其正(征)沚。六月。(《合集》6993②參見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3年。簡稱《合集》某號。)

        癸卯卜,貞,藝其戎沚。(《合集》6992)

        乙酉卜,甫允執(zhí)沚。(《合集》5857)

        古代出師征伐前要進行占卜,《尚書·大誥》記載周武王去世后,東方發(fā)生了叛亂,周公在東征前亦進行占卜,“用寧王遺我大寶龜……朕卜并吉”③《尚書正義》卷13,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420頁。,只有占卜得吉的情況下才會出兵征伐。以上前兩辭均記載了商王征沚伯之前進行占卜之事。其中是沚方的首領(lǐng),又稱沚(《合集》3957)、伯(《合集》5945)等。商王征沚方,召集了三千人的軍隊,反映了沚方這樣的邦伯勢力還是很大的。卜辭中見到的商王征伐方國,一次征召三千或更多人的,包括土方、方等方國,都是與商人為敵的異族大邦。后兩條卜辭中,藝與甫是商王朝的將領(lǐng),“戎沚”指攻打沚方,“執(zhí)沚”是在攻打沚方的戰(zhàn)爭中俘獲沚人。卜辭占卜兩位將領(lǐng)在與沚方的戰(zhàn)爭中能否占據(jù)上風,有所俘獲。除了沚方之外,卜辭所記商與邦伯之間的征伐還有不少④參見王坤鵬《商代異族邦伯考》,《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3期。,由此可以估計戰(zhàn)爭在邦伯臣服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邦伯進入商王朝政治體制的過程中,通行的是武力征服加毖告、誡敕的方式。例如上舉的沚方,商王朝在武力征伐之外,常派人誡敕鎮(zhèn)撫?!逗霞?74云:“令或柲(毖)沚,其遘”,又《合集》3976云:“丙戌卜,貞,呼告(誥)?!薄氨选迸c“誥”意思相近,均是誡敕誥教之意?!渡袝ぞ普a》云:“厥誥毖庶邦庶士”⑤《尚書正義》卷14,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437頁。,“誥”“毖”連用,其意相近。卜辭說到商王派出大臣“或”前去誡敕沚伯,另外又征召沚伯前來聽取商王的誥教?!渡袝ざ喾健酚涊d周公或成王在東征之后,對所征服的四方邦伯加以誥教,其云:“告爾四國多方”“誥告爾多方”,與殷商卜辭所說的是一回事情。另外,西周中期的伯簋銘記載周王朝與遠方的伯之間的交往,其中說到“王命益公征眉敖”(《集成》4331),在眉敖前來覲見時,周王同樣是進行了一番誥教勸勉,可見“征伐——誡敕”模式是商周時期歸攏邦伯的一種主要方式。

        上古時期異族邦伯的臣服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屬于殷墟末期的黃類卜辭中有商王率領(lǐng)“多伯”征伐“方伯”的記載,反映了邦伯復雜情況:“丁卯王卜,貞,巫九⑥學者或讀為“今占筮九卦”,參見晁福林:《殷代易卦筮法初探》,《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4期。,余其比多田于多伯征盂方伯炎”(《合集》36511),商王占卜率領(lǐng)“多田”與“多伯”征伐盂方伯之事能否得吉。卜辭中的“多伯”是多個邦伯的集體稱謂,他們屢經(jīng)商王朝征伐,已經(jīng)臣服,故接受商王的驅(qū)使。而“盂方伯炎”這類“方伯”占有一定的地理幅員,從根本上講亦是異族邦伯的一種。不同于普通邦伯的是,方伯多是商王朝日常統(tǒng)治所不及的異族群體,尚未納入商王朝的政制之內(nèi)。相較普通邦伯來說,方伯更加叛服不定,與商王朝的離心力更大。⑦參見王坤鵬:《說商代甲骨刻辭中的“方伯”》,《殷都學刊》2018年第2期。卜辭所見方伯與商王朝的關(guān)系比較復雜,而且直到殷商末年,商王朝并未徹底壓服方伯勢力,東方的夷方伯以及西方的周方伯等勢力已對商王朝構(gòu)成了致命的威脅。

        盡管如此,臣服邦伯構(gòu)成了商代“外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尚書·酒誥》記載了周人所概括的商代政制:“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①《尚書正義》卷14,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439頁。,“邦伯”與侯、甸、男、衛(wèi)并列,共同構(gòu)成商代的外服。由此可見商代的“邦伯”,經(jīng)過長年的征服與同化,雖然其職位或地位不及侯、甸、男、衛(wèi)等職,但已足以成為一類政治團體,其數(shù)量亦不在少數(shù),構(gòu)成了商王朝政治地理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作為地方土著族群的眾多邦伯融入以中心王朝為核心的政治體系,這反映了在“禹跡”天下觀這種理想的政治地理觀念形成的基礎上,中國上古時期的區(qū)域整合程度又進了一步。

        三、“淮夷”的附屬

        上古時期在夏、商、西周廣域國家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在中原地區(qū)的邊緣區(qū),王權(quán)的威靈鞭長莫及,逐漸形成了主要以“夷”“戎”等為稱的邊緣族群以及相應的邦國。從本質(zhì)上說,這些邊緣地區(qū)的族群邦國與上文所提到的邦伯是一樣的,均是占有一定土地與人口的政治共同體。但它們由于所處地域比較偏僻,而且多數(shù)政治及文明發(fā)育程度較低,是最晚整合融入到以中原文化與族群為核心的王朝體系之內(nèi)的。例如西周時期僻處東南淮水流域及漢淮間平原的淮夷族群,不少文獻記載了西周王朝與淮夷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上的往來,其間亦常有沖突與戰(zhàn)爭發(fā)生。經(jīng)過兩周數(shù)百年的整合與交流,上述淮夷所處之地在戰(zhàn)國、秦以來已然成為華夏政權(q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來的淮夷族群亦散處江淮,或逶迤而南,成了華夏族群的一部分。

        西周早期,淮夷主要位于蘇北湖蕩一帶,西周分封魯國的目的之一就是出于防御淮夷的侵擾。學者認為,西周早期淮河流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主要在下游,山東、江蘇交界的蘇北徐州一帶是政治中心,而這里正是淮夷的勢力范圍。②參見于薇:《淮漢政治區(qū)域的形成與淮河作為南北政治分界線的起源》,《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此一時期,淮夷與周人進行了激烈的對抗。《尚書·費誓》記載魯國與淮夷的戰(zhàn)爭:“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雹邸渡袝x》卷20,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541~542頁。“費誓”為魯侯伯禽在費地發(fā)起的戰(zhàn)前動員令,動員魯人準備好甲胄干盾、弓矢戈矛等武器,目的正是為了抵御淮夷。書序認為:“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興,東郊不開。”④《尚書正義》卷20,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541頁??梢姰敃r淮夷對魯?shù)氐那謹_程度。

        西周中期,繼昭王時期對南方荊楚持續(xù)用兵之后,穆王時期又對東南的淮夷族群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班簋銘文(《集成》4341)記載了這場戰(zhàn)事:

        唯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極,秉繁、蜀、巢命,賜鈴勒,咸。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徒馭、人伐東國戎,咸。王令吳伯曰:以乃師左比毛父。王令呂伯曰:以乃師右比毛父。遣令曰:以乃族從父征,誕城衛(wèi)父身。三年靜東國,亡不成尤。天畏(威)否畀純陟。公告厥事于上:唯民亡哉,彝昧天命,故亡。允哉,顯惟敬德,亡攸違。

        李學勤認為此東國亂戎當在江淮之間,穆王時期金文不少反映了經(jīng)營徐淮地區(qū)的史實。⑤參見李學勤:《班簋續(xù)考》,《古文字研究》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83~186頁。楊寬亦認為周所攻伐的戎族當為淮夷或徐戎的一支。⑥參見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93頁。毛公率領(lǐng)周王朝與地方邦伯以及家族武裝的聯(lián)軍,與淮夷進行了三年的戰(zhàn)爭。由此亦可反映淮夷族群實力較強,西周王朝的征伐戰(zhàn)爭并不輕松。不過,在西周中期淮夷最終被平定。西周晚期的兮甲盤銘載:“淮夷舊我帛賄臣”(《集成》10174),又有師簋銘:“粵淮夷舊我帛賄臣”(《集成》4314),均說到淮夷在西周晚期以前曾臣服于周,并向周王朝進貢帛及其他財物。

        西周晚期,淮夷進入了淮南湖蕩區(qū),其勢力向淮河中上游發(fā)展,一直到達大別山東麓。傳世文獻及銅器銘文均記載在這一時期淮夷與西周王朝之間戰(zhàn)爭頻仍,沖突不斷。周厲王時期對淮夷有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征伐,多篇銅器銘文都記載了這次征伐活動:

        王肇遹省文武勤疆土,南國服①“服”字考釋從朱鳳瀚先生的意見,參見朱鳳瀚:《由伯父簋銘再論周厲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93頁。子敢陷處我土,王敦伐其至,撲伐厥都。服子廼遣間來逆昭王,南夷、東夷具見,廿又六邦。(鐘,《集成》260)

        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遹,翏生從,執(zhí)訊折首,俘戎器,俘金。(翏生盨,《集成》4459)

        惟王九月初吉庚午,王出自成周,南征,伐服子、桐、遹。伯父從王伐,親執(zhí)訊十夫,馘廿,得俘金五十鈞。(伯父簋②參見朱鳳瀚:《由伯父簋銘再論周厲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輯,第192頁。)

        以上諸器銘所記皆周厲王親征淮夷之事,而且所征之地名或族名多有相似之處,故朱鳳瀚認為其記述的是同一場戰(zhàn)役。③參見朱鳳瀚:《論西周時期的“南國”》,《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綜合銘文內(nèi)容來看,周厲王從成周出發(fā),率領(lǐng)翏生、伯父等貴族隨從,前往角、桐等地征伐淮夷。這次征伐顯然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南淮夷以及東方的夷族群體多達26邦紛紛前來覲見周厲王,表示臣服。而翏生、伯父等隨從作戰(zhàn)的貴族也都有所俘獲。

        西周晚期之所以向東南進攻淮夷,一方面是為了轉(zhuǎn)移內(nèi)部的矛盾。西周晚期以來,西周世家貴族勢力坐大,王權(quán)受到削弱,同時西周貴族之間的糾紛與沖突愈加尖銳。發(fā)動對異族群體的征伐可以起到緩解內(nèi)部統(tǒng)治壓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出于開拓與整合新區(qū)域的目的。西周王朝歷經(jīng)成、康、昭、穆諸王世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統(tǒng)治,貴族政治的相關(guān)制度與倫理牢固地確立起來,貴族家族生口日繁,分支日多,在分封制之下,均需從其上級貴族那里獲得土地及其他生產(chǎn)生活的資料等,王朝有限的土地、財產(chǎn)等日益捉襟見肘。因此,開發(fā)整合新區(qū)域就勢在必行。朱鳳瀚認為淮夷所在的“南國”是周王朝的附屬區(qū),是王朝賴以生存的重要經(jīng)濟與人力資源之所在。④參見朱鳳瀚:《論西周時期的“南國”》,《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

        以上就三個時段從三個方面論述了上古時期的區(qū)域整合問題以及整合過程中的戰(zhàn)爭因素。上古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整合發(fā)生在傳說中的大禹時期,即三代文明的開端,其結(jié)果是“禹跡”天下觀的形成?!坝碹E”天下觀只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地理架構(gòu),但這種政治地理觀念有著自仰韶至龍山數(shù)千年的區(qū)域族群發(fā)展為基礎,因此一旦形成就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商周時期對異族邦伯的征服與誥誡形成了區(qū)域整合的第二階段。邦伯作為族邦共同體一般都經(jīng)歷了長期的發(fā)展,商周以來逐漸被歸置到以王權(quán)為核心的政治體系之中,與中心族邦相結(jié)合組成一種天下國家。王權(quán)作為最高權(quán)力在邦伯間傳遞,時有所謂天命轉(zhuǎn)移、由伯而王情況的出現(xiàn)。⑤參見王坤鵬:《由伯而王:論周代政治秩序的建立》,《石家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處于邊緣區(qū)的“淮夷”等族群,在西周后期日益受到中心王朝的關(guān)注,最后被整合進統(tǒng)一的王朝國家之內(nèi)。由以上三個階段來看,區(qū)域與族群的整合,雖然最終要依靠長時期的人群交流以及文化的浸潤,但其中的關(guān)鍵節(jié)點及基本格局則往往由若干戰(zhàn)爭底定,其重要性不可忽視。

        猜你喜歡
        卜辭王朝族群
        正確看待輸和贏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nèi)部的文化沖突
        殷墟卜辭所見宗法釋例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20
        殷墟非王卜辭的再整理與研究
        三峽論壇(2020年2期)2020-10-20 05:04:56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再談卜辭中的“/又史”及相關(guān)問題
        殷都學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養(yǎng)心殿,帶你走進大清王朝的興衰沉浮
        金橋(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4
        漢德森 領(lǐng)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卜辭排譜與相關(guān)小臣某的族氏與身份
        古代文明(2012年2期)2012-07-18 12:08:44
        人妻无码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av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老熟女久久| 在线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av在线高清观看亚洲|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澳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五十路熟妇高熟无码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三个黑人插一个女的视频|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林ゆな|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 国产又爽又黄的激情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av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我射av大全| av在线免费高清观看|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无码人妻系列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偷拍自拍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 第1页|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九九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18| 中文字幕视频二区三区|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 疯狂三人交性欧美| 野花社区www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另类激情人妖|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 男女啪啪免费视频网址|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色吊丝中文字幕|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