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琳,付佳媛
(中國傳媒大學 數(shù)據(jù)科學與智能媒體學院,北京 100024)
李群李代數(shù)是代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不僅在代數(shù)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工智能領(lǐng)域也有著重要的應(yīng)用。 Virasoro代數(shù)和仿射李代數(shù)是兩類非常重要的李代數(shù),其結(jié)構(gòu)和表示理論在李理論中應(yīng)用非常廣泛。 而Current Krichever-Novikov代數(shù)(以下簡稱KN代數(shù))跟上述兩類代數(shù)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1]目前無扭的KN代數(shù)的結(jié)構(gòu)和表示理論已經(jīng)有了比較豐富的結(jié)果,但對于扭的情況,我們知之甚少,主要是其結(jié)構(gòu)的復雜導致原有的研究方法不在奏效。 本文我們首先定義了一類扭的Current Krichever-Novikov代數(shù),給出了此類代數(shù)的一個中心擴張,并討論了中心擴張中具體的元素形式,進而確定了該中心擴張的維數(shù)。
泛中心擴張、導子和自同構(gòu)群是李代數(shù)結(jié)構(gòu)理論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 本文定義了扭的KN代數(shù)的一類中心擴張,并確定了其具體結(jié)構(gòu),這對于證明此類代數(shù)泛中心擴張的存在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chǔ)。
定義3.1.1:已知
P(t)=tm0(t-ω2)…(t-ω4n)∈[t]
其中ω是1的4n次本原根。 所以P(t)=t2n+1-t。
設(shè)
Rm(P(t))=[t±1,u|u2m0=P(t)]=[t±1]⊕[t±1]u⊕…⊕[t±1]u2m0-1
在G上定義如下運算:
滿足李代數(shù)的定義,則G叫做Current Krichever-Novikov李代數(shù),簡稱KN李代數(shù)。[3]
定理3.1.1:由文獻[3]中定理15可知,Rm(P)上存在一個自同構(gòu)
σ1:Rm(P)→Rm(P)
滿足:
其中ε是1的2r次本原根(r|2n),則σ1的階為2r。
證明:設(shè)σ1的階為k,則:
定義3.1.2映射σ:G→G,滿足:
易知,σ是G上的一個同構(gòu)映射。 規(guī)定
Gσ={x?f∈G|σ(x?f)=x?f}
對?x?f,y?g∈Gσ,有
σ[x?f,y?g]=[σ(x?f),σ(y?g)]=[x?f,y?g]?Gσ
所以Gσ是G的子代數(shù),顯然可以看出Gσ也是G在σ下的不動點子代數(shù),且Gσ上的“[·,·]”作用與G上的“括積”作用相同。 我們把這樣的Gσ叫做扭的KN李代數(shù)。
推論3.2.1:定義3.1.2中的線性映射σ,它的階為2r。
?
以此類推有
所以
x?f=σ(x?f)=σ2(x)?σ1(f)=εix?εjf=εi+jx?f∈Gσ
其中
?f∈(Rm(P))2kr-i?σ1(f)=ε2kr-if=ε-if?f∈(Rm(P))-i
由P(t),Rm(P)和σ1的定義可知σ1(fg)=σ1(f)σ1(g),?f,g∈Rm(P),規(guī)定us∈(Rm(P))s,有
σ1(P(t))=σ1(tm0+2n-tm0)=σ1(tm0+2n)-σ1(tm0)=ε2m0+4ntm0+2n-ε2m0tm0
=ε2m0tm0+2n-ε2m0tm0=ε2m0(tm0+2n-tm0)=ε2m0P(t)
?
(3.3.1)
以上即為Gσ中的元素形式。
設(shè)F=R?R為一個左R-自由模,且有作用:a(b?c)=ab?c,?a,b,c∈R,令K為{1?ab-a?b-b?a|a,b∈R}生成的F的R-子模。
定義ΩR=F/K,典范映射d:R→ΩR,a|→1?a+K,?a∈R,即da=1?a+K,dR?ΩR,且有cda=c?a+K。
[Gσ,K]=[K,K]=0
又由文獻[4]中性質(zhì)可推出
(xi,yj)=(σ2(xi),σ2(yj))=(εixi,εjyj)=εi+j(xi,yj)
所以
(1-εi+j)(xi,yj)=0
又因為(xi,yj)≠0,所以
εi+j=1?j=2kr-i
所以
所以
K=span
(3.5.1)
對于?ti,tj∈R,有
ti?tj+K=ti(1?tj)+K=ti(1?tj+K)=ti(tj-1?t+t?tj-1+K)
=ti+j-1?t+ti+1?tj-1+K
ti+1?tj-1+K=ti+1(1?tj-1+K)=ti+1(tj-2?t+t?tj-2+K)
=ti+j-1?t+ti+2?tj-2+K
?
以此類推有
ti?tj+K=2ti+j-1?t+ti+2?tj-2+K=…=(j-1)ti+j-1?t+ti+(j-1)?t+K=jti+j-1?t+K
所以有
又因為u2m0=P(t)=tm0(t2n-1),下面將P(t)簡記為P,我們有
所以duj=juj-1du。
性質(zhì)3.5.1:已知d:R→ΩR,所以dR?ΩR,因此在ΩR/dR上,有
ab|→1?ab+K=a?b+b?a+K?dR,?a,b∈R
由性質(zhì)3.5.1可知,對?ti,tj∈R,有
所以
在進行下述內(nèi)容研究前,我們規(guī)定
由(3.5.1)式可知2i=2kr-2j?j=kr-i。 又由(3.3.1)式知
-(k1r+i)tm0+(k1+k2)r-(l1+l2)+kr-1u2(l1+l2)-1dt
(3.5.3)
(3.5.4)
情況一:當m0|/q時,(3.5.4)式若要成立,只能有l(wèi)1+l2=0或m0。
1)當l1+l2=0時
有u2(l1+l2)-1=u-1,而在R中沒有u-1的項,所以l1+l2≠0。
2)當l1+l2=m0時
(3.5.2)式可簡化為
-(k2r+kr-i)t(k1+k2+k)r-1u2m0-1dt
所以
(tqr-1-t-1)u2m0-1dt是K的一個基底。 因此在情況一下dimK=2。
情況二:當m0|q時,即q=pm0
設(shè)w=l1+l2,由l1,l2∈{0,1,2…m0-1}可推出w∈{0,1,2…,2m0-2},又因為P=u2m0,所以對u2(l1+l2)-1=u2w-1來說,w∈{0,1,2…,m0}就可以取遍P。又因為在情況一中討論過l1+l2≠0,所以w∈{1,2…,m0}接下來我們將(3.5.2)式化簡得
-(k2r+kr-i)t(k1 + k2 + k)r + m0 -w-1u2w-1dt
所以
方法與(1)中類似。 首先我們可以得到j(luò)=kr-i-1
(3.5.5)
(3.5.6)
(3.5.7)
情況一:當m0|/q時,(3.5.7)式若要成立,只能有l(wèi)1+l2+1=0或m0。
同(1)中情況一的方法類似,可以推出l1+l2+1≠0,l1+l2+1=m0時(3.5.5)式可簡化為
所以
(tqr-1-t-1)u2m0-1dt是K的一個基底。 因此在情況一下dimK=2。
情況二:當m0|q時,即q=pm0
方法同(1)中情況二類似,我們可以得知只要w=l1+l2∈{0,1,2…,m0-1}就可以取遍P。接下來我們將(3.5.5)式化簡得
所以
綜合(1)和(2),我們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