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互聯網企業(yè)已經被高估,真正的價值洼地在傳統(tǒng)行業(yè)。
快變量是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信息,慢變量則是我們平時不常接觸,但卻對未來的趨勢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那些變量。
舉個例子,天氣預報能提前預警臺風即將登陸,但是若只看天氣預報,就不知道海上有風浪的真正原因是—月亮和太陽的引潮力引發(fā)的潮汐現象。
其實,無論是快變量的天氣,還是慢變量的月亮和太陽都很重要,但世界歸根到底由慢變量決定的。那么,決定中國未來10年到20年經濟發(fā)展的慢變量是什么?答案很簡單,工業(yè)化、城市化、技術創(chuàng)新。
只要把握住這三點,你就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感,但同時你必須要在慢變量里尋找小趨勢,就是至少上百萬的人群中出現的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變化。簡單點說,就是一群人,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是他們卻能產生跟人數不相稱的影響力。
首先看工業(yè)化。2018年,我們無數次看到,傳統(tǒng)產業(yè)在絕地反擊,你會玩的,我也會玩。很多互聯網企業(yè)已經被高估,真正的價值洼地就在傳統(tǒng)行業(yè)。比如互聯網造車?;ヂ摼W企業(yè)通常有三大武器,資本、大數據、與消費者溝通的技術。但就數據而言,設計汽車所需的每個生產工序、每道生產流程以及各種復雜情況下的各種數據,那些需經過上百年積累下來的數據,互聯網企業(yè)都沒有。你可以把它最優(yōu)秀的工程師挖走,但能被帶走的經驗就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其次看城市化。原來的城市化叫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就是政府、房地產公司主導的城市化,但現在出現更多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譬如東莞,它沒有市中心,33個鎮(zhèn)各成一體,做什么產業(yè)的都有,每個鎮(zhèn)都有自己的特色,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多類似的多核城市,出現更多的城市圈、城市帶。還有,現在的年輕人絕不會因為一斤青菜要便宜一點就多走一百米路,但他們會為喝一杯他從來沒喝過的咖啡而穿越這個城市,去探索那些美好、新奇的東西。只要你打動了他,不管是藏在多偏僻的地方,他都能找得到。
再次看創(chuàng)新。中國企業(yè)過去的創(chuàng)新就是怎么把成本降低,但現在再想把成本壓低已經很難了。中國已經不存在廉價的勞動力優(yōu)勢,但是我們還有兩個巨大的優(yōu)勢:廉價的科學家、工程師優(yōu)勢和市場紅利。
從20世紀90年代推行大學擴招政策至今,已經培養(yǎng)一大批價格被嚴重低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果挑選一個華為的工程師,他可能干不過微軟或者Google的工程師,但是用人海戰(zhàn)術呢?所有的技術創(chuàng)新都不是天才人物的靈光一現,而是靠大量研發(fā)人員不斷地試錯試出來的。如果不用這些科學家和工程師,你將錯失最后一輪的人口紅利。
在日本,其實在1964年時就已經有新干線,可為什么最后是中國出現高鐵?因為,只有在中國才有這么大的市場。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想到,未來很多先進的科技最后一定是在中國,因為唯一能買得起、又有這么大消費人口的市場就在這里。
恩格斯說,社會需求對技術進步的推動會比10所大學都大。這正是由市場帶來的創(chuàng)新。如果中國想后來居上,不是跟在別人的后面去搞什么核心技術,而是要把工程師紅利和市場紅利發(fā)揮到極致,掀起一場應用技術的革命。
對于抓住這些小趨勢,我的建議是,要堅持能一直活下去。只要活下去,你一定會比別人的機會更多;要分散風險,有意識地讓不同業(yè)務、各個部門、投資組合之間互相有對沖;要實現快速迭代,原來很成功的做法并不代表以后也會成功。你要隨時想著我們將經歷一個充滿風險的時代,而原來你學過的所有東西都是不管用的,一切從頭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