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慶
走獸繪畫藝術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代表,從原始時期的宗教圖騰就能看出人們對于動物的原始崇拜。最早的圖騰意為“它的家族”,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fā)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于某種動物,或是與某種動物發(fā)生過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谶@種樸素的原始宗教觀,原始人描繪了大量以飛禽走獸為題材的動物形象。雖然人們描繪它們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欣賞,而主要是出于宗教和記事,但無論出于何種目的描繪花鳥魚蟲,在客觀上都促進了人們對動植物的了解和對繪畫規(guī)律的認識。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之中,走獸畫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已經(jīng)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宗教、政治、文學、藝術、生活和民俗等各個領域。
我國古代畫家在畫走獸畫時都非常重視觀察,譬如擅長畫獐猿的北宋畫家易元吉,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qū),觀察野獸的動靜游息之態(tài),故其走獸畫富有生趣。每次經(jīng)過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馬,必終日觀察,無暇與客人交談,故能畫出馬的特征,黃山谷在其詩中即稱贊道:“李侯畫骨亦畫肉,下筆生馬如破竹。”據(jù)說元代畫馬名家趙雍曾經(jīng)學馬滾塵狀,其母管夫人自窗中窺看,正見一匹滾塵馬,故趙雍畫馬,能得其性情??梢姽糯删透叩漠嫾叶己苤匾曈^察,甚至親身模仿其動作,以求生動地表現(xiàn)畜獸的特征與神趣。所謂“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有常形故畫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庇纱丝梢娦螳F有常形,即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體型、比例與動態(tài),稍不謹慎,觀察得不夠仔細,就會容易流為笑柄。常畫的畜獸有馬、牛、虎、獅、鹿、羊、猴、貓、犬、貍、兔、馱、騾等等,每一種走獸各有不同的特征與習性,需要作者的敏銳觀察和耐心研究。走獸雖然同樣具備五官、四肢,但其傳情表達的能力,卻不如人類豐富,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細膩的動態(tài)和神情,每一種動物都有獨特的表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此外動物也有許多特別的習慣和動態(tài),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隨意的轉向各個方向,能夠覺察極輕微的聲音。而貓、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隨著自然光線的變幻而開合。再比如,動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會擺出多種不同的姿態(tài)。
在繪畫技法上,可以分為寫意走獸畫和寫實走獸畫兩種。由于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寫意走獸和工筆走獸畫在形體結構和個體細節(jié)的表現(xiàn)上各不相同,工筆動物要求結構準確,形象生動,刻畫深入,而寫意動物無法也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它只要求在造型上表“意”,在形式上寫“情”。寫意走獸畫的造型一要重整體,二要抓特征,三要傳精神。畫寫意動物首先應從對象的整體形象出發(fā),用簡潔的筆觸表現(xiàn)出高度概括的形象?;顫姷脑煨秃蜕鷦拥男蜗笫莻魃竦幕A,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傳神”?!包c睛”是傳神的關鍵,傳統(tǒng)中國畫對“點睛”特別重視,早在東晉時期的顧愷之就提出了“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碑媱游稂c睛,要根據(jù)不同動物的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干凈利落地點畫。一般情況下,眼框宜大不宜小,眼球宜小不宜大,這樣眼睛比較有神。寫意動物在表現(xiàn)形式上要根據(jù)不同的描繪對象使用不同的表現(xiàn)技巧,雖然表現(xiàn)技法會有差異,但在筆墨要求上卻是一致的,即要用洗練的筆觸,變化的墨彩,潤澤的水分表現(xiàn)對象。
動物永遠是靜中帶動的,即使睡覺的一刻,心臟的律動,呼吸時的胸膛起伏,毛發(fā)的隨風擺動,都隨著畫家巨細無遺的觀察入畫。畫動物既要對動物造型有準確的把握,又要刻畫出各種神態(tài)。寫意畫往往以分鐘為單位,必須一揮而就,無法修改,難度極高,一幅完美的寫意作品往往百幅中挑不出一幅。工筆可以是經(jīng)年累月方可完成,同樣難度極大,且要考驗畫家的毅力和意志。而從創(chuàng)作的歷程中,畫家本身的心境可能已經(jīng)歷了起承轉合的變異,所以畫家對其作品的傾注在時間上是持續(xù)的,而且是深思熟慮的。因此動物畫作當中往往融入了作畫者的情感,動物每種神態(tài)都是經(jīng)過畫家反復揣摸才能入畫的,值得觀眾仔細欣賞。傳統(tǒng)工筆走獸畫,是工細、風格寫實、賦色注重色彩的類相。在具體賦色過程中,對冷暖濃淡的微妙變化要求極高。但工筆走獸畫并不因為注重對客觀物象的色彩真實性描寫,而忽視了“意”。以意賦色,嚴格地講,“意”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物互生互存的,是對時、地、物、形、境、色進行綜合性選擇的。所謂綜合性,并不是強求把七種類相全部粘合在一起,而是根據(jù)表現(xiàn)的需要,選擇其中一種或多種方法。
在紙上畫走獸畫尚且如此,在瓷器上難度就更大了,需要陶瓷畫家們長年累月的技法練習和藝術修養(yǎng)。筆者最愛的還是粉彩走獸瓷畫創(chuàng)作,粉彩是筆者在釉上彩瓷中最鐘愛的。它的顏色飽和度低,明度高,清新淡雅,好有情趣。作為清朝的最愛瓷種,粉彩瓷吸取了各個姐妹瓷種的優(yōu)良特色,糅雜成為自己的優(yōu)勢,不論是皇宮貴族又或是平民百姓都特別喜愛。粉彩的制作過程十分繁復,首先要將瓷坯燒制成白瓷,再在上面繪制圖案,再次入窯燒制而成。粉彩的繪制,一般要經(jīng)過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畫線,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從打圖到拍圖,是一個用墨線起稿,進行創(chuàng)作構思,如繪瓷決定裝飾內容與形象構圖的階段。正式繪制時的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著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制的瓷胎上去叫“拍圖”,這樣就可進行接下來的繪制。粉彩的制作還要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各種顏料施加于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的筆將顏料按照需要的濃淡洗開,由于砷的乳濁化作用,那層玻璃白的底會有不透明的感覺,同各種顏色混合燒成以后,紅色會變成粉紅,綠色會變成淡綠,黃色會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
走獸瓷畫獨有的藝術魅力與粉彩瓷的溫潤優(yōu)雅的氣質相結合,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了。粉彩走獸瓷整體呈現(xiàn)的感覺是非常純粹的,但純粹中寄寓著豐富的內涵,粉彩走獸畫不論如何造型,賦色都是為了使其能夠達到氣韻生動的目的。由于粉彩瓷的特殊技法,國畫走獸的平面感都統(tǒng)統(tǒng)消失,有了層次的變化,使得畫面更加生動有意趣了。自粉彩瓷登上歷史舞臺,走獸題材就十分流行了,在乾隆時期達到高峰。這時不但有走獸粉彩瓷畫,還出現(xiàn)了很多的仿生器型,比如說非常盛名的鹿頭尊就是其中之一。粉彩走獸瓷畫,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具有清代時代特征的文化符號了。
走獸畫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可以看出時代的思想基礎非常重要。它必須基于經(jīng)濟基礎,并為經(jīng)濟基礎服務,因為發(fā)展走獸畫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必須堅持深入生活,表現(xiàn)生活,以生活為源泉。從其發(fā)展的客觀條件可以看出,社會的穩(wěn)定、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繁榮必定能促進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今天社會主義新時期經(jīng)濟建設蒸蒸日上,十分有利于其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從業(yè)者更加努力,爭取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符號的粉彩走獸瓷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