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旭
(延邊教育出版社,吉林延吉 133000)
多年來,朝鮮族的雙語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目前使用的初中漢語教科書是由延邊教育出版社漢語編輯室和東北朝鮮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共同編著的。下面筆者將通過內(nèi)容分析、比較研究、計量分析等方法,從組合方式、題材類型、文體類型等方面,對本套教科書的選文系統(tǒng)進行分析介紹。
初中漢語教科書選文系統(tǒng)以“閱讀”板塊的形式呈現(xiàn),在單元組合方式上,是按照題材和體裁相結合的模式安排的。一方面,采用以人文主題(題材)組成單元的結構方式,注重教科書的實踐性,將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作品有機結合,體現(xiàn)了教科書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將對學生的漢語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情感教育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按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將言語技能劃分不同層次,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將文體模式進行改進和完善,按記敘、說明、議論、應用等實用文體以及散文、童話、詩歌、傳記、寓言、小說等文學文體組織單元。具體構成如下所述(見表1)。
這種題材和體裁相結合的模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全套教科書現(xiàn)代文單元共有28 個,其中包含了13個人文主題單元和15 個文體單元;二是有些單元本身就屬于題材和體裁的有機結合,兩者內(nèi)容性質(zhì)和體裁相同,在表達方式和情感體驗方面也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自然”,體裁都是散文,表達方式都是寫景抒情;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科學”,體裁都是說明文,都屬于科學小品類。
從各冊的編制方式上看,七年級上冊安排了4 個主題單元和1 個體裁單元,七年級下冊至八年級下冊中各冊的題材和體裁單元則基本達到平衡,九年級則包括2 個主題單元和6 個體裁單元。這種比重上的變化趨勢體現(xiàn)了承接小學選題模式、 開啟高中閱讀模式的過渡作用,體現(xiàn)了選文組合方式“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重視學習過程的呈現(xiàn)和學習方法的提示”的新課標要求。
國家課程教材要求編者選編的材料一定要符合正確的價值取向?!稘h語課程標準》中也有明確的“注意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的課程理念要求及“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導向”的教學建議。
結合本套教科書具體題材的情況,我們將選文價值取向的分類整理成“個體、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自然”六類,并將教科書選文的題材歸納如下(見表2)。
表2 選文題材統(tǒng)計
由表2 可見,本套初中教科書的選文在六大類題材范疇中都占有一定比例。
個體范疇所占比重在教科書選文題材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這種對個體題材的認同度表明,新課程改革對個體價值和個人發(fā)展的關注度有了很大提高,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了更多的尊重和關照。教科書對個體題材中“人生態(tài)度與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的關注度最高,這對于幫助學生探討人生價值,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具有指導作用。
表1 各冊閱讀選文單元組合方式
自然方面的主題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稱得上是最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的題材,對于學生融入情境、體會感受、表達見解的幫助也非常大,因而此類選文比重也比較高。教科書增加了有關尊重生命和科學探索的選文,對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科學精神有了更多的關注。同時,關于資源環(huán)境的選文僅有1 篇,相對較少。
社會范疇所占比重較小,分布上隨著年級增高逐漸加大,體現(xiàn)出了學生的認知視野向更寬廣層面發(fā)展的需求。
世界范疇所占比重最低,雖然外國選文較多,但真正反映人類互存與多元文化主題的并不多,可見需要編者對這類題材加以關注。
現(xiàn)代作品的文體一般分為實用文體和文學文體兩大類。實用文體“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一些固定程式的應用文”;文學文體“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戲劇以及寓言、童話、曲藝、民間故事等”。
這種分類方式是為了閱讀和習作記敘文而采用的特殊方法,而從選文角度則不適合這種分類。因此該文只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列入“實用文體”一類,而將記敘文劃入散文、傳記、小說等文體中。此外,像科學小品、科幻作品等文章由于說明性較強,我們將其歸入說明文一類。散文詩及現(xiàn)當代詩詞作品歸為詩歌一類(見表3)。
表3 各種文體的選文數(shù)量
本套教科書共選入現(xiàn)代文105 課,其中應用文體28 課,文學文體77 課。除了戲劇類作品沒有入選外,其他各種文體都有體現(xiàn),除散文之外,數(shù)量也較均衡。
3.1.1 說明文
本套教科書共選入說明文10 篇,其中七年級上冊有2 篇,八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下冊各安排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各4 篇,是為學習說明文文體而設計的,主要側重于介紹科學知識、原理。語言規(guī)范嚴謹,關注到了文體的學習和語言的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崇尚科學的精神。
3.1.2 議論文
全套教科書中有10 篇議論文,集中安排在七年級下冊及九年級用的三個議論文單元中。七年級下冊4篇課文的主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文章結構清晰,篇幅短小,語言規(guī)范。九年級用的6 篇課文大多為傳統(tǒng)議論文篇目。學習這些議論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辨、認知等能力。
對于朝鮮族初中生來說,新課標沒有關于閱讀議論文的具體要求。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還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fā)展過渡的階段,議論文閱讀需要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因而,議論文過早地安排在七年級下冊還有待調(diào)查研究。
3.1.3 應用文
本套教科書中的應用文共有8 課。多數(shù)作品均創(chuàng)作于2000年之后,這充分體現(xiàn)了應用文這一文體時代性強的特點。此外,從作者的職業(yè)上也能看出實用文體具有功能性的特點。
3.2.1 散文
本套教科書選取現(xiàn)當代散文36 篇,幾乎占所有現(xiàn)代選文的1/3。從表達方式來看,敘事散文有6 篇、抒情散文有16 篇,說理散文有5 篇。另有6 篇游記、2 篇隨筆和1 篇雜文。從國別上看,外國作家的作品只有3篇,中國當代作品是散文選文的主要來源。散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寫實生活,展現(xiàn)人格,在漢語教育中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起著最為直接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教科書的選文中多選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是非常適宜的。
3.2.2 小說選文分析
本套教科書共選入現(xiàn)代小說15 部。在七、八年級,小說選文只是零星地散見于教科書中,九年級則集中編排了兩個小說單元。這些小說作品大都帶有批判色彩,這也是小說這種文體的特色。
15 部作品中,外國作品占到10 部,中國現(xiàn)代作品3 部,中國當代作品僅有2 部??梢?,一方面選文充分體現(xiàn)了文化多元的特點,另一方面,中國當代作品的缺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需要編者加以重視。
3.2.3 詩歌選文分析
本套教科書共選編7 課共11 首現(xiàn)當代詩作。七年級下冊安排了一個詩歌主題單元,八年級下冊的《詩兩首》以“選學課文”形式安排在散文、詩歌單元,九年級用的一首詞及一首散文詩安排在第一單元。在體裁類型方面,自由體—格律體—詞—散文詩的編排順序呈現(xiàn)出明顯的梯度,這有助于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鑒賞能力。
詩歌選文中外國作品有4 首,中國現(xiàn)代作品有5首,中國當代作品有2 首。外國作品中,裴多菲、普希金、泰戈爾、高爾基等詩人都是名家,充分體現(xiàn)了選文的多元性與經(jīng)典性相結合的原則。中國新詩選文有6位詩人的7 首詩作,都是現(xiàn)當代知名詩人和革命家,但中國大陸當代作品過少,并且主題多為革命或直面挫折的題材,相對來講較為單一。
3.2.4 其他文學體裁
除了散文、小說、詩歌外,本套教科書中還選入17課其他文學體裁的文章,包括傳記6 篇,童話7 課8篇,寓言2 課4 篇,神話傳說2 篇,主要分布在七年級上冊至八年級上冊,多為傳統(tǒng)篇目,是能夠為廣大師生接受和認可的。
該文對朝鮮族初中漢語教科書的選文系統(tǒng)做了簡要介紹。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有:題材和體裁相結合的單元組合方式略顯復雜,頭緒不夠清晰;部分題材在細目的類型分布及各冊的分布不夠均衡,一些文章價值取向的導向性不夠鮮明; 選文體裁配置的數(shù)量和梯度有待進一步協(xié)調(diào)優(yōu)化。本套教科書在選文方面借鑒了語文教科書的標準和體系進行組配,同時在改編和創(chuàng)新上做了很大努力,在時代性、多元性和可接受性等方面也力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立足學生”的新課程理念,以進一步適應朝鮮族學生的學習。對于這些選文是否能夠真正適合學生學習,我們還需要做后續(xù)的調(diào)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