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
課 文: 《蜀道難》(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
作 者: 李 白
原文摘錄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①,開國何茫然②!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課本注解 ……………………………………
① 蠶叢及魚鳧:蠶叢、魚鳧是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開國君主。
② 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指古史傳悠遠難詳,茫昧杳然。據(jù)西漢揚雄《蜀王本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瓘拈_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p>
注解溯源 ………………………………………………
課本注解忽略了劉逵轉引《蜀王本紀》的信息。
關于揚雄的《蜀王本紀》,目前流傳下來比較完整的是明朝學者鄭樸的輯本:
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shù)百歲……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
可以發(fā)現(xiàn)課本注解與之不同。課本所引的原文實際上是出自劉逵注解《蜀都賦》時轉引《蜀王本紀》的字句。課本注解忽略了劉逵轉引的這個信息,不知道是為什么。但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蜀地這些渺遠雄奇的神話傳說。
通過這個神話傳說,我們知道古蜀國有五代國王,他們分別是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即鱉靈),五代國王共經(jīng)歷了三萬四千年。從那時起至李白所處的年代,約有四萬八千年。這么久以來,秦、蜀兩國之間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來。李白借此說明蜀地雖歷史悠久,但偏遠閉塞,側面體現(xiàn)了蜀道之難。
蜀地的神話傳說渲染了“蜀道難”,也強化了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除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里的“蜀帝綿延”,李白在《蜀道難》中還引用了其他蜀地神話傳說。
比如蜀道的開辟源于“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里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傳說。秦、蜀兩國被秦嶺所阻沒有路,秦惠王想要滅蜀,便使出美人計,許嫁五名美女給蜀王,好讓蜀王來迎親的同時開出路來。蜀王果真派五個大力士前往迎親?;貋頃r路過梓潼,見一大蛇鉆入洞穴,五個力士一齊將蛇往洞外拉,導致山體崩塌,五個力士和五名美女俱被壓死,山體也分崩為五嶺。
毫無疑問,蜀地這些雄奇的神話傳說,不僅渲染了蜀道開辟之艱難、行路之艱險,也強化了李白雄渾奔放的浪漫主義風格。
因為雄奇瑰麗引人遐想,不僅李白,歷代詩人都對蜀地神話青睞有加。
比如宋代蘇軾的“遺民悲昶衍,舊俗接魚蠶”、王柏的“驅馳乎蠶叢魚鳧兮,上功萬里”,清代趙翼的“百里蠶叢盡,孤城帶碧川”,都引用了蜀國開國君主蠶叢和魚鳧的傳說。
宋代蘇轍《滟滪堆》中的“江中石屏滟滪堆,鱉靈夏禹不能摧”一句,則引用了蜀地神話中君主鱉靈治水的故事來刻畫滟滪堆堅固不可摧的形態(tài)特征。
在眾多蜀地神話中,“C位”非“杜鵑啼血”莫屬。
李白在《蜀道難》中,還引用過“杜鵑啼血”這一蜀地神話:“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边@個神話故事,在眾多蜀地神話中堪稱“C位”。
蘇軾寫下過:
雖非蒙倛狀,尚肖歷國苦。
誦書口瀾翻,布谷雜杜宇。
(《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輒次其韻》)
提壺勸酒意雖重,杜鵑催歸聲更速。
(《攜妓樂游張山人園》)
杜甫寫下過:
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
(《杜鵑行》)
李商隱寫下過: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錦瑟》)
堪嘆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
(《井絡》)
傳說蜀王杜宇,號望帝,因鱉靈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禪讓給鱉靈,自己隱居山中。他死后化作杜鵑鳥,因其叫聲很像“不如歸去”,也稱子規(guī)。杜鵑鳥早春時節(jié)日夜悲鳴,淚盡繼而流血。而早春時節(jié)又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精彩的故事讓“杜鵑啼血”有了多重含義:“不如歸去”的叫聲道出了游子的心聲,于是杜鵑就有了思歸的意思;而杜鵑日夜悲鳴直到啼血的樣子,常常引發(fā)故國之思、家國之痛,繼而引申出報國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詩歌中但凡看到“望帝”“杜宇”“杜鵑”“子規(guī)”等——不論是杜鵑鳥還是杜鵑花,你都要注意了,這里說不定就用上了“杜鵑啼血”這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