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浪,聶桑,蔡宏偉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 麻醉科,湖南 長沙 410008)
關健詞:自體血回輸;惡性腫瘤;復發(fā)率;生存率;Meta分析
近年來,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加[1],惡性腫瘤成為威脅人群健康的一大難題,手術治療是目前惡性腫瘤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惡性腫瘤侵襲性生長且血供豐富,手術難度大,止血困難,出血量大,手術期間對異體輸血需求大。隨著血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異體輸血受到限制,且相關研究表明異體輸血可能對惡性腫瘤復發(fā)及生存有不利影響[2-3]。因此,任何減少異體血液輸注的方法都很重要,術中自體血回輸(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IBS)通過收集手術區(qū)域血液并及時回輸,可以有效維持患者循環(huán)容量和重要器官供氧量,是減少異體輸血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廣泛應用于各類手術[4]。然而對于IBS 能否應用于惡性腫瘤手術一直存在爭議。
美國醫(yī)學委員會在1986 年指出惡性腫瘤是IBS 的禁忌證[5]。HANSEN 等[6]也在腫瘤患者回收血液中檢測到腫瘤細胞,IBS 在惡性腫瘤術中受到限制。但是隨后的大量研究[7-8]表明惡性腫瘤手術中應用自體血液回輸并未增加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或死亡率。因此,這篇研究擬通過Meta 分析方法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討IBS 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應用的安全性及對生存預后的影響。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 及萬方數據庫,搜索公開發(fā)表的在惡性腫瘤患者術中應用自體血回輸的相關文獻,檢索年限為各數據庫建庫至2019 年1 月。中文檢索詞包括:自體血回輸、惡性腫瘤、癌癥;英文檢索詞包括:cancer, carcinoma, malignancy,malignant tumor, blood salvage,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utotransfusion,cell salvage transfusion。所有檢索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方式進行檢索。在系統評價的同時,作者定期檢索這幾個數據庫以避免遺漏新文獻。本研究對于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獻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檢索。對納入文獻進行數據提取和質量評價。主要結局是腫瘤復發(fā)率(recurrence rate,RR)及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
①惡性腫瘤診斷明確的患者;②試驗組為術中輸注自體血患者,對照組為術前自體血存儲(preoperative autologous donation, PAD)、術中輸注同種異體血或不輸血患者;③必須提供比較自體血輸注與非自體血輸注患者復發(fā)率或總生存率的數據;④不同文獻中相同的研究患者只納入最新文獻中的數據。
①資料不完整的研究;②不關注輸血的研究;③動物實驗、系統評價、綜述、會議摘要、無原始數據的信件、重復和不相關的研究。
由兩位研究者獨立檢索閱讀文獻題目和摘要,排除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試驗后,對可能不同意見在負責人指導下討論解決。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通過Newcastle-Ottawa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由3 個因素組成:患者選擇、研究組的可比性和結局評估。滿分9 分,獲得7 分及以上的研究被認為是高質量的。當兩位研究者的質量評分存在分歧時,再咨詢負責人。
采用RevMan 5.3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復發(fā)率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進行統計分析,生存率采用風險比(hazard ratio,HR)進行統計分析。計算I2來評估異質性大小,如I2>50%,認為有明顯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計算合并效應量;如I2<50%,認為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合并效應量。各效應量均計算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森林圖來表示最終結果,并用漏斗圖判斷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
初檢共檢出文獻394 篇,剔除147 篇重復引文文獻。閱讀標題及摘要后排除文獻152 篇,閱讀全文后復篩,其中72 篇文獻因以下原因被剔除:綜述、會議摘要、病例報告、同一組研究患者、無 RR 或無 OS 分析。共 23 篇文獻[8-30]被納入進行Meta 分析。總共納入13 613 名患者,試驗組(IBS)7 215 名患者,對照組(NIBS)有6 398名患者;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23 篇文獻均為回顧性研究。
20 篇文獻報道了術后RR。異質性檢驗(I2=0%,P=0.49)結果提示無明顯異質性,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惡性腫瘤患者應用IBS 降低術后腫瘤復發(fā)率(OR=0.68, 95%CI:0.57~0.83,P<0.0001),見圖 1。
有8 篇文獻報道了術后OS,異質性檢驗(I2=0%,P=0.97)結果提示無明顯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HR=0.78, 95%CI:0.66~1.01,P=0.006,提示 IBS 可增加患者術后生存率,見圖2。
以術后RR(圖3)及OS(圖4)作為參考,用漏斗圖形式評估納入文獻的發(fā)表偏倚。結果顯示,散點大致對稱分布在縱軸兩側,且基本分布于漏斗圖內,提示發(fā)表偏倚的風險較小。
表1 納入研究及患者基本特征
圖1 復發(fā)率分析
圖2 總生存率的比較
圖3 復發(fā)率文章發(fā)表偏倚分析
圖4 生存率發(fā)表偏倚分析
理論上認為惡性腫瘤患者應用IBS 會把腫瘤細胞帶入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腫瘤復發(fā)的風險,然而KUMAR 等[31]研究表明術中回收血液中的腫瘤細胞數量明顯少于患者血液循環(huán)中的腫瘤細胞數量,他們還發(fā)現經過回收裝置處理后腫瘤細胞可能失去活力,因此不會促進腫瘤細胞的傳播[32]。IBS對惡性腫瘤復發(fā)的影響已經在之前的Meta 分析中顯示[33]。這篇新的Meta 分析包括之前發(fā)表的研究以及其他研究的最新數據,共23 項研究,包括13 613 例患者,與先前的 Meta 分析[33]相比,患者數是之前的5.7 倍,且增加了對術后總生存率的分析。這篇Meta 分析顯示IBS 在惡性腫瘤患者術中使用不會降低腫瘤復發(fā)的風險并且對患者術后生存不會造成負面影響(RR:OR=0.68;95%CI:0.57~0.83;OS:HR=0.78;95%CI:0.65~0.93)。
目前,惡性腫瘤患者術中失血過多的應對措施主要是輸注異體血,但是已有相關Meta 分析[34-35]表明輸注異體血可促進惡性腫瘤患者復發(fā)并降低生存率。相對異體血,自體回收的血液攜氧能力更強,可減輕免疫抑制減少腫瘤復發(fā)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顯著降低異體血輸注[4,36]。研究表明[37],一部分惡性腫瘤患者在實施手術前循環(huán)血液中已存在腫瘤細胞,這表明循環(huán)中的腫瘤細胞并不一定造成腫瘤復發(fā)或轉移。此外,目前可通過白細胞過濾器(leukocyte depletion filter,LDF)或者輻照來減少或去除回收血中的腫瘤細胞。LIANG 等[38]實驗顯示,使用 LDF 進行血液過濾可以有效去除腫瘤細胞。2008 年英國國家衛(wèi)生與臨床優(yōu)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已準予在前列腺癌根治術及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中聯合LDF 使用IBS。因此,隨著經驗積累以及技術的發(fā)展,IBS 對血液保護的有效性和應用于腫瘤手術的安全性是值得重新審視的。
本篇Meta 分析的結果理論上證明了IBS 應用于惡性腫瘤患者的安全性。盡管如此,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倫理限制,缺乏隨機對照研究,納入研究均為回顧性研究,所以潛在的異質性將影響研究結果。第二,有些文獻沒有直接提供HR值,筆者從文中提供生存曲線中提取HR,這可能導致結果未必完全可靠。第三,患者一般狀況、腫瘤分級及手術等因素均可能對患者術后復發(fā)率及生存率造成影響,需要進一步的高水平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根據這項Meta 分析的結果可以證明惡性腫瘤患者手術期間輸注自體血的安全性,IBS 不會降低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生存率或增加癌癥復發(fā)的風險。由于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進行高質量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以進一步證明惡性腫瘤患者術中應用自體血回輸技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