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東亞文化協議會:日本的文化侵略機構

        2019-12-04 14:08:22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文化

        高 娟

        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原料和市場,日本以朝鮮、中國為目標,開疆拓土。1876年日朝《江華島條約》簽訂,日本據此隔斷中朝的宗藩關系,為其侵略朝鮮打開了方便之門。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日本大獲戰(zhàn)爭之利,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起來,積極擴軍備戰(zhàn)。日俄戰(zhàn)爭之后,日本獲得了“南滿”鐵路的權益,侵略野心急劇膨脹,瘋狂地向外擴張。1906年,日本便以“滿鐵”為其侵略爪牙,對東北進行持續(xù)不斷經濟、軍事侵略,同時“舉王道之旗行霸道之術”開啟了對東北文化侵略的戰(zhàn)車,從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文物、圖書館等方面無孔不入地對東北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企圖使東北人民屈服于日本的文化,徹底把東北淪為殖民地?!熬拧ひ话恕笔伦冎螅毡咀儽炯訁柕卦跂|北推行“皇民化”政策,強化奴化教育?!捌摺て摺笔伦兒?,日本政府圖謀“對華文化事業(yè)”的新計劃,如法炮制了更多的文化侵略機構,掠奪中國的文化遺產,洗劫文物珍寶,控制中國人民思想,盡侵略之能事,東亞文化協議會就是眾多的文化侵略機構之一。

        近年來,國內學界關于日本對華的政治、經濟、軍事侵略研究較多,對文化侵略的研究大多拘囿于區(qū)域文化侵略、奴化教育等方面,至于對日本一手炮制的極具隱蔽性、欺騙性,打著文化交流行文化侵略之實的文化侵略機構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通過考察東亞文化協議會的主要活動,揭露日本推行文化侵略的陰謀,論證文化侵略的巨大危害性,以引起更多的學者關注日本文化侵略研究。

        一、日本政府卵翼下誕生的東亞文化協議會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強占東北三省,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急于實現速戰(zhàn)速決的夢想,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使其夢想幻滅,日本不得不改變侵略策略,扶持漢奸傀儡政權、拼湊偽政權,依靠他們施展“思想宣傳戰(zhàn)”、“攻心”術,推行“以華制華”的陰謀,妄圖泯滅中國人民的抗敵斗志。日本先是于1937年七月底,在北平市中南海豐澤園成立了“地方維持會”,繼而于12月,以大漢奸王克敏為首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下簡稱偽臨時政府)在北京懷仁堂宣告成立,發(fā)表《政府成立宣言》規(guī)定“絕對排除共產主義,發(fā)揚東亞道義” 為其指導思想,“國民應恭順地把統治者在道德方面的教誨銘記在心,并以王道作為武器防止西方唯物主義、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感染。”[1]85偽臨時政府被視為北洋余孽的大集合,他們積極配合日本對占領區(qū)的奴役和控制,心甘情愿地對日本政府俯首稱臣,充當其忠實的走狗!而東亞文化協議會正是日本在積極進行中日“文化溝通”,“發(fā)揚王道”,圖謀華北“滿洲化”的背景下成立的。

        1938年8月30日,東亞文化協議會在北京成立,隸屬于偽教育部和新民會,總部設在北京,名譽會長由偽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長王克敏擔任,第一任會長是偽臨時政府教育部總長湯爾和,第二任會長是周作人,副會長由中日雙方各薦一名評議員擔任,協助會長工作;評議員即協議會普通會員;理事從評議員中選擇,負責執(zhí)行任務;各部長由理事兼任負責管理本部事務;主事由會長任命,負責會計事宜?!胺仓腥諆蓢逃龑W藝或其他有關文教各種機關代表者及與教育素著聲譽者均得推薦于評議會為評議員?!盵2]

        東亞文化協議會以“傳統之明倫親人為本,擷西學之萃”[3]1為基礎,打著恢復儒家文化的旗號,極力鼓吹東亞傳統文化,吹噓“對于教育學藝及其他文教有關之重要事項施以調查及審議”[3]30,被臨時政府和日本稱為“中日文化聯合機構”[4],然而,事實究竟如何?它是不是正如日本所標榜的那樣,僅僅是純粹的文化、學術交流機構,其真面目是什么呢?其中日本的險惡用心又是什么呢?

        二、以“交流”為名行侵略之實

        文化侵略即利用“文化”手段,采取一系列“文化”行為,為武力服務。文化侵略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事先制造侵略他國的思想輿論,對武力侵略他國的可能性、必要性加以學術意味的設想、研究和論證;在侵略中進行宣傳、煽動、辯護,以奴役被侵略國的人民為目的;蓄意歧視、污蔑、毀損、破壞、掠奪對象國的文化,并將本國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設施、語言文學等強加于他國”[5],這些“文化”的行為都構成“文化侵略”。

        近代以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文化侵略與軍事、經濟侵略是同步的,明治維新之后,在“脫亞入歐論”的基礎之上,日本先后別有用心地、針對性地炮制出“征韓論、主權線、利益線、‘滿蒙’生命線”等理論為其侵略亞洲鄰國提供了理論依據。侵華戰(zhàn)爭期間,日本明目張膽地推行他的“大陸政策”,以“文化溝通、文化提攜”為幌子在其所到之處隨意建立文化侵略機構,大肆破壞當地的文化遺產,洗劫文物珍寶,掠奪毀壞圖書典籍,毒化社會風氣,推行奴化教育等進行赤裸裸地文化侵略,企圖消磨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意志,完全吞并中國,最終實現稱霸世界的陰謀。

        東亞文化協議會從成立到解散七年間共召開八次評議員會議(除了第二次評議會在日本召開之外,其他幾次評議會都在北京召開),會議分總會和分會,總會由總務部負責,分會由各“專門部”——人文學部、自然學部、醫(yī)藥組、醫(yī)學部、農學部等負責,會上要求各評議員分別匯報中國資源調查情況,交流“侵略”經驗,布置“掠奪”任務,會后付之相應的行動。

        扶植科研機構,服務于掠奪資源。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東亞文化協議會主要為“東亞新秩序”鳴鑼開道,扶植科研機構,把持“良書”翻譯,瘋狂掠奪資源。“七·七”事變之后,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夢想破滅,在侵占南京之后,不得不改變其侵略策略,公開發(fā)表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轉向扶植傀儡建立偽政權進行殖民統治,并在中國各地建立各種文化侵略機構,東亞文化協議會為其中之一。成立之初,它致力于扶植自然科學研究所、天然資源研究部、醫(yī)學教育及研究機關、齒科及國立養(yǎng)成機關、傳染病研究及血清疫苗之制造機關,“完善”中華民國的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所等進行學術研究的必備機構,協同調查研究中國的“天產物”,以便日本掌握中國的天然資源,堪稱侵略的先鋒隊。

        把控高校教材編寫,助力大東亞文化建設。侵華日軍占領了廣州、武漢后,迫于戰(zhàn)線太長、兵力不足,調整侵華方針,對日軍占領區(qū)強化思想控制,消滅打擊中國的抗日力量,1938年11月3日、12月22日,日本連續(xù)發(fā)表兩次 “近衛(wèi)對華聲明”,宣布確立“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三原則,希望在東亞確立真正的國際正義,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新秩序。此后,日本尤其加強了對淪陷區(qū)人民的思想控制。

        東亞文化協議會隨即成為“思想控制”的有利工具,它從為中國人選擇必讀書目著手,標榜中日兩國大學圖書館必須進行互相間的“文化交流”,而要想“文化交流”,必須選擇“良書”進行翻譯,并劃定了“良書”的范圍,主要包括:西田直二郎著《日本文化史序》、辻善之著《日支文化的交流》、加藤完治著《日本農村教育》、福澤諭吉著《福翁自傳》和吳敬梓著《儒林外史》[6];數學、物理、化學采用國立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元模所推薦之書籍,動物學、植物學采用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帝國學士院會員柴田桂太所推薦之書目;工學采用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兼東京工業(yè)大學教授田中方雄所推薦的全部書目。就連學術術語也有所限制,東亞文化協議會要求成立理工科學術語委員會,工學及其他理學應以日本先行之理工學術語為基礎,實際上即便是中方所選的少數書籍也要經過日方“嚴格”審核后方可使用,儼然是強迫中國人以閱讀日文書籍為主,逼迫中國學界采用日式學術用語,這些并不是合理的文化交流方式,而是讓中國文化毫無察覺地被淹沒在日本文化和所謂的大東亞文化之中。

        洗劫文物珍寶,推進文化侵略。1939年歐洲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加快了南進的步伐,把中國視為給養(yǎng)戰(zhàn)爭的基地,加劇了對中國各種資源的瘋狂掠奪。對中國古跡遺址、自然資源、農業(yè)資源日方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歷次會議上多次強調保護古跡的重要性,聲稱國立古跡保存會應由中日兩國共同管理,保存史跡的同時還應召開中日兩國評議員參加的學術調查會與之相配合,并且明文規(guī)定史跡的調查保存由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原田淑人負責具體的計劃方案。

        早在1927年3月,在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yè)的授意之下,日本考古界成立了原田淑人等人為主要成員的“東亞考古學會”,專門致力于中國的考古研究?!熬拧ひ话恕笔伦兦?,該學會的侵略活動集中在旅順、大連一帶,擅自發(fā)掘了牧羊城、南山子及營城子漢墓等遺址?!熬拧ひ话恕笔伦冎螅麄儾活欀袊嗣竦姆纯谷藶榈財U大侵略范圍并逐步把貪婪的目光盯向華北。1937年6月到7月間,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又組成以原田淑人為調查團團長,關野雄、澄田正一等人為成員的考古調查團,對山西大同附近的北魏平成址和王陵進行了調查。1940年8月,在東亞文化協議會的策劃之下,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原田淑人擅自闖入邯鄲趙王城遺址,發(fā)掘時間長達一個月,發(fā)掘出瓦當、磚等建筑構件和珍貴的銅鏃、玉片、鐵器,強行盜走。1942年和1943年,東亞協議會主持了對中國山東省曲阜的周代魯國都城先后兩次進行實地考古調查。日本瘋狂地掠奪中國的文化資源、恣意摧殘中國文化遺址的行為實屬強盜行為。

        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中井、松村、片山進行了以綠化華北為目的,在華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植物學調查。農學部成立之后,他們還負責調查華北糧食問題的撰寫、提交華北糧食問題報告書,編撰農學辭典。此外,東亞文化協議會的農學部還在各地設立模范農場,普遍頒發(fā)改良農事之印刷品,設立農業(yè)博物館,對華北糧食、造林進行自給自足之研究,保證中日“互通有無”。這樣,日本完全侵占了中國的各種資源,為“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做充分準備。

        榨取人力資源 配合軍事進攻。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東亞文化協議會則以積極配合戰(zhàn)爭,服務于戰(zhàn)爭,構建“東亞新秩序”為主,要求其從屬機構必須以“東亞新秩序”為基本理念,嚴格按照東亞新秩序的設想來建設。他們專門強調北京大學法經學院設立國民思想研究所,并由兩國評議員監(jiān)督其宗旨,以“純正思想”為基礎而研究高深學問,再次重申經濟學之書籍應特別注意適合于當局者,華北編譯館的各項活動必須與東亞文化協議會密切聯系,確保樹立新東亞文化觀念。為了配合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法經學部、理工學部由原來片面強調“觀象臺及測候所”的數量轉向關注其質量,設立東亞氣象觀測臺及測候所,收集東亞氣象學資料、制作氣象圖表,實現對氣象的提前預報,便于有效作戰(zhàn)。

        日本的這些精英們不僅為侵略尋找充足的現有資源,還積極挖掘潛在資源,以備長期侵略之用。中國的醫(yī)療就是被“關注”中的一項,東亞協議會要求開展普及、發(fā)展醫(yī)療保健事業(yè),調查中國地域性疾病,強化衛(wèi)生保健機構,創(chuàng)設衛(wèi)生博物館,建立國立體育研究所,設立醫(yī)學博物館,陳列病原、病理解剖、癥狀、預防方法,用模型、標本、圖解等方式普及醫(yī)學知識,調查華北勞工衛(wèi)生狀況,促進結核之調查、預防、治療研究。當然,這些舉措并不是為提高中國民眾的身體素質著想而是本著為日本提高戰(zhàn)斗力,本著為戰(zhàn)爭提供更多兵源的目的。

        翻譯“良書”,設立圖書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史跡調查會、農學會、國立音樂學校、培養(yǎng)精通中日兩國語言的翻譯人才等都是日本直接或者間接灌輸大東亞文化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日本把其侵略理論滲透到學校、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把其侵略觸角延伸到城市、鄉(xiāng)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達到完全吞并中國的目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地投降,東亞文化協議會也隨之煙消云散,其成員以人民為敵,背叛祖國,出賣民族利益,最終受到了人民的唾棄、審判。如東亞文化協議會會長周作人1947年以漢奸罪名被高等法院判處十年有期徒刑;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王克敏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1945年12月25日于獄中自殺身亡;湯爾和于1940年病逝,但漢奸的罪名永遠留在歷史的記憶中。

        三、東亞文化協議會的性質——文化侵略機構

        文化交流和文化侵略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文化交流是指建立在政治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在各自尊重對方的前提條件下,兩個或者多個具有文化源差異顯著的關系之間的自愿交流,它們各自以本民族文化為根本,取長補短,借鑒吸收對方文化的精華,以此促進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文化入侵、強勢文化壓制弱勢文化現象均不是文化交流。正如前文所述,文化侵略具有殖民性,它是建立在政治地位不平等的基礎之上,有計劃、有目的、有預謀甚至是依靠武力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念;文化交流是多樣文化之間的多向流動而文化侵略是單向流動;文化交流既是一個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世界文化進步的重要條件,尤其是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文化交流直接關系到文化軟實力作用的發(fā)揮,從而間接影響到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的提高。文化侵略是建立在被侵略國家和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他將會給全世界愛好和平、正義的人們帶來無窮的災難,我們堅決反對文化侵略。

        在東亞文化協議會中,日本以“東道主”的身份凌駕于中國之上,一再宣稱由于東亞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蝕,其宗旨就在于恢復東亞文化在世界上的歷史地位,用東亞代替中國,日本代表東亞,東亞文化涵蓋中國文化,把東亞文化與中國文化人為地混為一體,別有用意地淡化民族國家概念。顯然,日本企圖蒙蔽欺騙中國民眾,確立他在東亞不可撼動的領導地位。

        東亞文化協議會是日本人的東亞文化協議會。東亞文化協議會云集中日高等院校的學者、教授,如北京大學教授周作人、前齊魯大學校長夏蓮居、北京師范學院院長王謨、北京農學院院長龐敦敏、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元模等,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原田淑人、加藤武夫、增田胤次、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長小林澄兄等都被吸納在其中。盡管該會一再強調中日雙方“評議員”人數均等,實際上,東亞文化協議會完全在日本的掌控之下,從表面上看中日雙方嚴守代表人數幾乎均等的原則,中方42人,日方43人[4]32-37;具體到幾個關鍵的分部門就不同了,如文學部成立之后日籍評論員14人,華籍7人;法經學部日籍評論員10人,華籍6人;理工學部日籍評論員11人,華籍2人;農學部日籍評論員6人,華籍2人;醫(yī)學部日籍評論員9人,華籍6人。在第三次評議員會議上,日本干脆露骨地提出“此次會議,中國方面不推薦評議員,同時在原則上日方也不推薦評議員,唯有一例外,即日本方面須推薦一人?!盵7]顯而易見,東亞文化協議會各項重要事務的決定權取決于日方,中方代表只有服從的份罷了。毫不夸張地說,東亞文化協議會不僅是日本政府直接授意的偽文化組織,而且是日本人的東亞文化協議會。

        東亞文化協議會是日本侵略理論的衍生物。東亞文化協議會“在謀東亞文教之振興,興欲由文化提攜,以樹立中日善鄰之新關系?!盵8]日本把東亞文化協議會視為“今次圣戰(zhàn)的重要成果”[4]32-37,赤裸裸地稱其為“戰(zhàn)利品”,號稱通過它在中國設立國民思想研究所,把自古以來中國“倫理道義”、“立身涉世、敦誼睦鄰”發(fā)揚光大,“內足以指導青年,外足以聯系東亞”,發(fā)展中國國民的創(chuàng)造性,弘揚大東亞文化,發(fā)揮文化對戰(zhàn)時體制的應有的作用,積極配合“大東亞戰(zhàn)爭”,共同維護東亞新秩序,實現“東亞文化協議會對世界改革運動的領導”。[9]可見,“東亞文化復興”的過程就是日本把中國納入其統治范圍的過程,進而實現稱霸世界的終極目標,這才是日本希望東亞文化協議會發(fā)揮的真正作用。所以,東亞文化協議會就是日本“東亞聯盟論”、“東亞新秩序”的衍生物。

        東亞文化協議會是日本侵華的御用工具。首先東亞文化協議會雖然在北京成立,它的活動范圍并沒有拘囿于北京,也沒有控制在華北地區(qū)之內,而是面向全國各地。其次,“中國天然資源豐富”竟然作為日本必須幫助中國探尋、調查中國各種資源的籍口,耐人尋味又可笑至極。未經中國的允許,日本肆意勘察中國的資源,為己所用本質上就是文化掠奪;東亞文化協議會設立國民思想研究所、設立王道思想研究所,宣稱“必須回到孔子時代去尋找一個真正令人滿意的制度來統治中國人民”[1]118,嚴重踐踏了中國人民的尊嚴,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周作人認為“中日文化改為東亞文化,只是文字上稍作變化,別無什么用意,協會改為協議會乃是很有巧妙的用意,因為協會沒什么限制,可以有種種具體的組織,會發(fā)生流弊,現在添了一個字,卻限制它只是一個議論機關,能提議而不能執(zhí)行?!盵10]實際上,并非如此,東亞文化協議會就是打著中日文化交流的旗號,實施著文化侵略計劃,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御用工具。

        東亞文化協議會建立在成員政治地位極其不平等的基礎之上,毫無民主可言,更談不上自由地“文化交流”;它的宗旨就是確立日本文化的世界領導地位,表現出明顯的文化殖民主義;它的強盜行為足以說明其侵略的性質不容辯解,這都注定它必定在反侵略的呼聲中灰飛煙滅。不言而喻,東亞文化協議會就是日本侵華期間的文化侵略機構。

        四、余論

        日本為滿足自己的侵略欲望對中國的資源任意調查、隨意設置研究機構、肆意侵占文化遺產,使中國人民身心蒙受巨大的傷害,物質、文化財產遭到前所未有的損失,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民族文化,踐踏了中國的文化主權。

        諸如東亞文化協議會這樣的文化侵略機構在日本侵華期間并不少見,日本打著 “兄弟之邦”,“平等”的幌子,把他們的種種侵略行徑輕描淡寫為“兄弟鬩于墻”的小事情,把踐踏、掠奪中國的各種文化資源變向地稱為文化交流,顯而易見,這是赤裸裸地文化侵略,它與政治、經濟、軍事侵略完全交織在一起,共同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zhàn)爭、殖民統治服務,同時也反映出文化侵略形式多變,撲朔迷離,極具欺騙性、迷惑性、隱蔽性、持續(xù)性。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文化侵略殺傷力極大足以致命,威力不亞于刺刀槍炮,遠比政治、經濟、軍事侵略先行,伴其開始又滯后于其結束,“誅心”式的文化侵略不可小覷、不可忽視。

        像周作人這樣的知識分子都能為東亞文化協議會所用,一方面說明他們對日本的文化侵略缺乏警惕性,沒有辨別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也是他們?yōu)閿乘玫闹匾?。文化自信關系到國運興衰,民族的前途命運。沒有文化自信很容易拋棄或背叛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事實上,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對本民族文化有著堅定的自信,因為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文化,她有足夠的自信氣度反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戰(zhàn)勝居心叵測的文化侵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必然要求我們在充分了解、認知、運用本民族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平等的文化交流,同時要對某些國家別有用心的文化滲透有著足夠辨別力和高度的警惕性。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国色天香|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资源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白天躁晚上躁麻豆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9|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夜夜春精品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一本本月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av|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五月婷| 久久无码一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狂插美女流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线|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伊人狼人大香线蕉手机视频|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 国产小车还是日产的好| 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性色av | 久久久久久AV无码成人| 亚洲大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百度| 色 综合 欧美 亚洲 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