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周文博,黃澤輝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yī)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患,是指慢性、反復發(fā)作,病程6 個月以上,一組以大便習慣改變?yōu)橹饕卣?,包括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等胃腸運動障礙為主的功能性腸病。因其病因多樣和發(fā)病機制復雜,治療后易反復,常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臨床上治療難度大。筆者近年來運用加味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胃虛弱型D-IBS,臨床療效滿意度高,研究報告如下。
收集病史時間從2016 年8 月至2018 年6 月,就診我院脾胃科門診和住院的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治療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8-65 歲,平均(40.93±11.02)歲;病程0.5-9 年,平均(3.92±2.49)年。對照組30 例,男14 例,女16 例;年 齡21-62 歲,平 均(39.43±11.31)歲;病程0.5-8 年,平均(4.09±2.30)年。同時收集健康組志愿者30 名,男15 例,女15 例;年齡24-64 歲,平均(41.07±10.63)歲。各組間年齡、病程、性別等情況比較,統(tǒng)計學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IBS-D 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2007,長沙)》[1];②符合中醫(yī)脾胃虛弱證診斷標準者,參照《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③年齡在18-65 歲者;④患者自愿參與治療研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
(2)病例排除標準:①非腹瀉型IBS,或確診為感染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疾病引起的腹瀉;②有消化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或具有嚴重的心臟病、腎病、血液病、糖尿病或其他嚴重疾??;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因智力或行為障礙、精神病患者,不能充分知情同意者;⑤正在參與其他藥物的臨床試驗者,及已知對本實驗所用藥品的成分過敏者。
(1)基礎治療: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指導飲食清淡為主,勿暴飲暴食,鼓勵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2)將篩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服用全成分顆粒加味參苓白術散:基礎方藥:黨參10 g,茯苓10 g,炒白術20 g,炒扁豆10 g,陳皮10 g,蓮子10 g,甘草5 g,山藥15 g,砂仁5 g,薏苡仁30 g,桔梗10 g,大棗10 g,干姜6 g,肉桂8 g。服用方法:每次1 袋,適量開水沖服,早晚飯后l h 服)和對照組(服用匹維溴銨50 mg,三餐飯后服。兩組用藥均4 周,治療后的第6 個月隨訪并記錄。
(1)臨床療效:總體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①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②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③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shù)<70%;④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30%。痊愈、顯效和有效病例數(shù)計算總有效率[3]。
(2)安全性觀測項目:①密切跟蹤觀察不良反應,記錄采取處理方法等;②肝腎功、血尿糞常規(guī)及心電圖。
(3)受檢者取回盲部、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黏膜各1 塊,MC 特殊化學染色,觀察MC 計數(shù),同時檢測血漿中5-HT 水平并記錄。記錄健康組成員檢測的MC 計數(shù)和5-HT 數(shù)值。
統(tǒng)計學原理,采用SPSS 17.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 或P<0.01 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 組療效比較(n,%)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前后血漿5-HT 比較,及兩組治療前與健康組間比較,見表2。
表2 3 組間血漿5-HT 水平比較(±s)
表2 3 組間血漿5-HT 水平比較(±s)
注: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健康組比較P<0.05。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前后腸粘膜MC 計數(shù)比較,及兩組治療前與健康組間比較,見表3。
表3 3 組間腸粘膜MC 計數(shù)比較(±s)
表3 3 組間腸粘膜MC 計數(shù)比較(±s)
注: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健康組比較P<0.05。
目前D-IBS 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部分學者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有腸道菌群、飲食種類、精神心理和社會等因素有關[4-5]。本病屬于中醫(yī)“泄瀉”、“腹痛”等范疇?!渡蚴献鹕鷷吩疲骸靶篂a脾病也,脾受濕而不能滲泄,致水入大腸而成泄瀉?!逼⑽柑撊酰∵\無權,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發(fā)生泄瀉。所以,脾虛是泄瀉病機的關鍵,他如肝氣乘脾,或腎陽虛衰引起的泄瀉,也是在脾虛的基礎上發(fā)生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加味參苓白術散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職之良方。彭向國等人報道參苓白術散加味能明顯改善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癥狀[6]。張震坤等人通過臨床觀察報道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降低血清5-HT、VIP 和SP 水平而實現(xiàn)[7]。
本研究從入選的60 例IBS-D 病例和30 名健康者中觀察到:IBS 患者結腸組織中MC 數(shù)量和血漿5-TH水平高于正常人。中西藥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C 數(shù)目和5-HT 水平均有所下降。結果提示肥大細胞、5-TH可能均參與D-IBS 發(fā)病機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王偉岸、王利華等人的研究表明,直腸、乙狀結腸 MC 活化,釋放其儲存的生物活性介質,在腸運動功能紊亂和內臟感覺異常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8],起著連接免疫神經(jīng)機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在IBS 發(fā)病機制有重要作用[9-10]。5-HT 作為常見的胃腸激素,在調節(jié)胃腸道運動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Sanger 指出,異常升高5-HT 會激發(fā)內臟感覺過敏,進而刺激IBS 患者腸道運動增強,是引起腹瀉的重要介質[11]。
我們臨床中運用加味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胃虛弱型IBS-D,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肥大細胞和5-HT在IBS 的發(fā)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入研究,為中醫(yī)藥治療腸道功能性疾病提供更多的循證醫(yī)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