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映月江
食品,作為人們生活最基礎的保障,它的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從古至今,食品安全始終是民生工作的頭等大事。
中國古代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早在《禮記》中就有“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的記載。無獨有偶,漢朝政府也曾規(guī)定:“諸食脯肉,脯肉毒殺、傷、病人者,亟盡孰燔其余……當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贓,與盜同法?!币馑际怯袉栴}的肉類要及時銷毀,否則售賣者連同管理食品安全的官員都要受罰。
大唐盛世,酒樓林立,商業(yè)興隆,令人沉醉的繁華璀璨之中,有著大唐對食品安全的嚴格把控?!短坡墒枳h》中就有關于食品安全的規(guī)定。按照唐朝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食品已經變質,經營者必須立刻將其銷毀,否則就會受到杖打九十的處罰。唐朝的食物保鮮條件遠不如現在,而且食物種類也不如現在這般豐富,因此總會有經營者存僥幸心理繼續(xù)出售變質食品。針對這一現象,唐律也做出明確規(guī)定:經營者因售賣變質食品導致他人生病的,罰流放一年;導致他人死亡的,則被判處絞刑。
古代醫(yī)療水平落后,食品安全問題如果把控不嚴很容易引發(fā)疫情,對于古人來說,這樣的后果非常嚴重,因此古人十分重視食品的品質和衛(wèi)生。除了對售賣劣質食品的經營者嚴加懲處外,唐朝政府還將食物中毒細分成故意和無意兩種,分別制定律條進行管理,這些細節(jié)均能體現出唐朝政府對食品安全的嚴格要求。
盡管唐朝政府嚴格把控食品安全,卻還是有黑心的商家鋌而走險,坑害顧客,柳宗元就曾不幸成了受害者。
有一次,柳宗元因身體不適去看大夫,大夫對柳宗元說:“你這只是小毛病,買點茯苓吃了就會好的。”于是柳宗元買了一些茯苓每天按時服用,誰知他的病不但沒好,反而更嚴重了。
大夫覺得奇怪,心想自己開的方子沒問題啊。柳宗元也十分詫異,幾經波折之后,才發(fā)現是藥鋪掌柜用老芋頭冒充茯苓賣給了他。賣假藥的掌柜落在柳宗元手里也算倒霉,不僅被判了一年流放,還被柳宗元寫到《辨伏神文并序》一文中,從此背上了不守誠信的污名。
歷史的風云瞬息萬變,轉眼間,汴京的熱鬧取代了長安的繁華。宋朝承襲了唐朝法律,對食品安全的把控更進一步,想出了許多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方法。
汴京城中一家酒樓掌柜從山西運回一批杏花村酒,途中不幸打碎了幾壇,到汴京后掌柜一算賬才發(fā)現,除去成本和損耗后,這趟買賣還要虧損。為了減少損失,酒樓掌柜準備在酒壇中兌水售賣。但宋代有專門進行食品檢查的行會,因此,這種兌水售賣的行為其實很難蒙混過關。
為了規(guī)范繁榮的商業(yè)市場以及眾多的酒肆店鋪,宋朝針對各行各業(yè)專門成立了行會。宋朝政府要求所有從業(yè)人員都必須加入行會,并登記造冊,否則將取消其從業(yè)資格。這種規(guī)定類似現代的從業(yè)資格制度,不過宋朝的行會還承擔了一部分行政職能,比如商品的質量首先要由相關行會審核把關,行會的主管人有權根據商品的品質高低制定售價。行會雖有定價權,但如果商品質量出現問題,行會要承擔連帶責任,這就促使行會在審核之前必須確保商品安全無虞。
經行會篩選過的商品流入市場后,宋朝政府就開始監(jiān)督食品安全了。宋朝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比唐朝更為嚴格,據《宋刑統》記載:經營者即便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腐壞食品賣給他人,也會被杖責九十(能及時主動銷毀腐壞食品并未產生嚴重后果的情況除外)。
宋朝政府還十分重視餐廚衛(wèi)生,宋朝法律規(guī)定,售賣食物的人必須將食物放在干凈的器皿中出售,餐廚垃圾也不能直接倒進河里,以免污染水源,這些措施都極大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宋朝茶葉貿易發(fā)達,常有不法商販售賣劣質茶葉,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為了杜絕這一現象,宋朝政府出臺了“開湯審評”的檢查辦法,由相關官員現場泡茶,通過檢驗茶湯的顏色以及是否有雜質來判斷茶葉的好壞,發(fā)現弄虛作假者,嚴懲不貸。
到了清朝,人們對食品衛(wèi)生、食品安全的重視一如既往。曾有酒樓在接受衛(wèi)生檢查時,被發(fā)現有食品堆放在廁所旁,掌柜因此受到打四十下手心的處罰。
民以食為天,歷朝政府都將食品安全問題當作生命線守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小至一副碗筷、一碟小菜,也都濃縮著人們?yōu)楸WC食品安全而付出的努力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