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欣
收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已成世界趨勢。世界每天消耗多少塑料在全球運輸和工業(yè)包裝上,一般人無從得知,只能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下手。很快,多拿一個袋少拿一個袋已經成了在街頭尋找道德感的簡便方式。為了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店家紛紛推出比較結實的大購物袋,鼓勵人們反復使用??墒谴筚徫锎缓脭y帶,早起想著下班以后要買菜,所以特地拎上兩個龐大的空袋子,這樣做荒唐又累贅,所以去超市時大購物袋十有八九都不在手邊。為了道德感,人們不得不再買一兩個大購物袋。沒多久,家里就到處都是一個頂二十個的大塑料購物袋,更加拿它們沒辦法。
布袋是另一個發(fā)展趨勢。自從標榜“我不是一個塑料袋”的時尚帆布袋問世,各種豐儉由人的布袋就次第登場。布袋比大個兒塑料購物袋好帶,塞在手袋里小小一團,總算沒有那么容易忘記了。但我對布袋的抱怨是,所有的布袋設計者似乎自己都不買菜,布制購物袋無一例外都有長長的手挽帶,可能是為了方便瀟灑地掛在肩上,袋里只有一兩本書或寫生簿之類,最多再插上一根長條法國面包。真正買菜的人,袋里可能要裝一筒家庭裝酸奶、一棵白菜、二斤胡蘿卜、六個蘋果……鼓鼓囊囊一大團,根本沒法掛在肩頭。用手提著的話,袋子有拖到地上的危險。妥協(xié)的辦法是掛在手腕上——這是最累的拎東西的方式。
張愛玲被文青們捧得那么高,好像她不食人間煙火,餐風吸露地活著。其實受環(huán)境和時代所限,張愛玲也要自己買菜,而且據(jù)她自己說有一段時間要天天買。張愛玲買菜用的是網(wǎng)袋,裝面醬和豆腐的洋瓷蓋碗估計也要自己帶著,賣醬賣豆腐的肯定不會奉送。加上雞蛋和黃芽菜,“扶著挽著,吃力得很”。沒有冰箱或冰箱不夠大的年代,一日三餐的飯菜必須天天買。
那時候的雞鴨是捆著兩腳倒提,豬肉牛肉攔腰一根草繩系住。熟食鋪里買熟肉是草紙或荷葉包扎捆好,雞蛋青菜這些生來零散的東西一概顧客自己解決??梢酝葡?,會過日子的人每天出門以前已經算計好了要買些什么,得帶上哪些包袋瓶罐。更會過日子的人甚至還帶上自己的秤,因為商販可能會短斤少兩。那時候的人們一個個都是微型物流專家,諸樣物品從打包到運輸無一不在行。有首歌里唱回娘家的女人“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這個喜氣洋洋的女人如果現(xiàn)在回娘家,必須得開一輛車,才能裝得下肥雞大鴨,還有胖娃娃的童車奶瓶尿布換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