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玫蓉
摘 要:在新時期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我國正在加大力度宣傳工匠精神,作為培育專業(yè)人才的高職院校,就需要在實際教學課堂活動中滲透此精神,特別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爭取為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宣傳做出一份貢獻。在工匠精神的滲透過程中,高職語文老師要重視實際教學方案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借助相對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豐富語文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fā)展空間,讓學生在工匠精神的感染下,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問題。文章簡要地闡述了工匠精神所體現的內容與高職語文之間的聯系,并積極探索了強化工匠精神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的具體措施,以此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化高職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工匠精神;措施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也是教育事業(yè)中的“教師匠”,其對學生的精心培育和引導也能夠體現出當下社會中傳播的“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語文實際教學活動中,語文老師為了精準的向學生傳授工匠精神,就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加以滲透,讓學生在勞動中深切地感受,從而強化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文學素養(yǎng)。
一、工匠精神所體現的內容與高職語文課程之間的聯系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以一些工藝、技能為代表的勞動者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敬業(yè)愛崗、創(chuàng)新等精神,在本身的專業(yè)領域取得了重大的工作成果。從古至今,具有工匠精神的群眾比比皆是,像以木工為代表的魯班、兩彈元勛鄧稼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其對自己的工作帶有極強的熱情,并投入全部的精力,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在我國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新時期的發(fā)展中,工匠精神要求工作人員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yè)愛崗、誠實守信、自主探究和主動創(chuàng)新,為企業(yè)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學生的學習進程中,工匠精神也深深影響著其全面發(fā)展進程。特別是在高職院校這樣以技術教育為主的校園內部,各個專業(yè)老師務必要把工匠精神滲透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深切地體驗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傳統(tǒng)精神和文化的傳承,始終堅守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陣地。而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沉淀和總結,是強化學生精神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主要是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力求把學生培育成專業(yè)技能較高的人才,但是在此過程中卻不夠重視對學生思想以及文學素養(yǎng)的強化,而就高職院校語文這門學科本身來說,其中的內容和知識對于培育學生的品質和精神是極其相符的,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工匠精神,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發(fā)展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學功底,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并且在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渲染下,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有助于其理解未來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和困境。所以說,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其最大化的優(yōu)勢把工匠精神積極地滲透其中,逐步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二、強化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活動的滲透措施
(一)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新原有教學理念
在實際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活動,語文老師不僅需要給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還需要協(xié)助學生掌握多種語文學習技巧和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培育學生的語文思維,強化其文學內涵。那么在新時期的教育發(fā)展進程中,語文老師就需要對原有的教學模式做出變革和創(chuàng)新,轉變以前的教學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當下語文課堂,從情景教學入手,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以及綜合語文素養(yǎng)。而且對于語文老師自身來說,其也要打破以前的教學模式,擴大教學范圍,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yè)學科緊密聯系到一起,借助不同崗位的需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工匠精神,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強化自身的工匠精神。當然,不同的專業(yè)要求都不一樣,語文老師就需要立足于專業(yè)課本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進度,制定符合學生的情境實踐活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數控專業(yè)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老師需要培育學生的安全意識,促使其在實操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上確保自身的安全,另外具備基礎的語文表達理解能力即可;在酒店專業(yè)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老師需要依照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互動式的實踐活動,逐步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強化學生的文化內涵,爭取能夠讓酒店專業(yè)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可以靈活得與人侃侃而談,從而為其工作和發(fā)展做好鋪墊。所以說,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老師如果想要增強工匠精神的滲透效果,就需要及時地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實現跨專業(yè)教學,給學生提供更為符合自己專業(yè)的內容和語文知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感受工匠精神,從而強化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科學的選取高職語文課本內容
高職院校內部的語文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在強化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上,增強專業(yè)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綜合表達理解能力,因此,就高職院校語文課本本身而言,其具有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和特殊性,并且在我國制造業(yè)迅猛發(fā)展的進程中,語文課本內容就更加貼近了我國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的發(fā)展進程,不光能夠強化學生的思維,還能夠讓學生在專業(yè)技能實操進程中靈活地運用。
比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一文章時,學生能夠從優(yōu)美的園林景園以及完整的園林架構中感受古代工匠人的熟練工藝以及工匠精神,在這樣的人文環(huán)境中深切地體驗工匠精神的洗禮,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
(三)帶領學生參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協(xié)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品質
學生在感受語文知識時,語文老師不要把其限制在教室和課本中,而是需要不斷拓展語文教學內容,培育學生對外界知識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就當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現狀來說,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方面逐步呈現出了破碎化的特點,對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內容缺少學習興趣,因此,語文老師就需要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融入到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歸納出古今中外的匠人事跡,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其中的工匠精神,從而感悟人文情感。在此過程中,語文老師可以借助高職院校的圖書館進行實踐活動,給學生挑選出針對性的書籍,并在課堂上開展討論,或者是以“讀后感”的形式深化學生的表達,進而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新時期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讀到魯班有關工匠事跡時,學生能夠簡單地了解到其生平事跡。其在多種生產實踐中鉆研出了刨子、鏟子、曲尺等勞作工具,給當時的生產生活以及后來的生產活動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特別是在高職這樣以實踐技能為主的教學氛圍里,這樣的工匠精神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最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學生專業(yè)技能為主,輔之以一些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培育。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工匠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工匠精神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的言行舉止,還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眼界,給其提供一個廣大的學習和發(fā)展空間,促使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所以說,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語文老師就需要及時創(chuàng)新原有的教學方案,逐步增強自身的綜合教學能力,借用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探究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逐步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確保其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健康順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娟娟.高職語文教學中“大國工匠精神”滲透分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8,35(4):76-77.
[2] 姜姝平.高職語文教學中“大國工匠精神”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5):131.
[3] 徐京魁.高職語文教學中“大國工匠精神”滲透研究[J].亞太教育,2016(33):16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