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nóng)
大概因為上了點年紀的關系,凡碰到講養(yǎng)生的文章和資料都看一看,也有老同學老朋友發(fā)這方面的材料來供我參考的。看來看去,得出一個重要結(jié)論:養(yǎng)生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道”,而明白這一點即是養(yǎng)生之道。
一般都說老年人不要多吃肉,要多吃蔬菜水果——這固然是有科學道理的,但也有百歲老壽星非肉不飽,而精神極好的。
一般都說生命在于運動,而也有不少健康老人根本不鍛煉,一味靜養(yǎng)的。
至于保健品,有的說吃這種好,有的說吃那種好;有人花了許多錢,吃了一大堆,結(jié)果反而不大好了。
許多著名的老壽星對來訪者說,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始終高高興興的,也不要管長壽不長壽,身體肯定好。
無為而無不為。無道而實有道。
最近翻閑書,看到一則好玩的小故事:
伯父君謨,號“美須髯”。仁宗一日屬清閑之燕,偶顧問曰:“卿髯甚美,長夜覆之于衾下乎?將置之于外乎?”君謨無以對。歸舍,暮就寢,思圣語,以髯置之內(nèi)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寢。蓋無心與有意,相去適有間。凡事如此。(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
蔡襄(字君謨,1012—1067)有一部漂亮的大胡子,一次宋仁宗問他,為了保護這把胡子,睡覺的時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還是放在外面?蔡君謨因為平時沒有注意此事,回答不出來。到當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想起皇帝提出的這個問題來,趕緊用心加以研究,結(jié)果無論是放在里面還是外面,好像全都不對頭,弄得一夜沒有睡著覺。
未研究養(yǎng)生之道時,身體蠻好;研究了一大通以后,反而不知道該怎么做了。
許多事情如此。
罵人的話聽上去難免不大文明,但既然流行,必有它的道理,是值得研究的。魯迅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篇《論“他媽的!”》,分析這一句流行甚廣的“國罵”,得出一系列深刻有趣的結(jié)論,給予人們很深的印象。不過這樣的題目一向很少有人肯寫,因為容易有不大文明的嫌疑——而其實這完全是兩碼事。
這里來談兩句罵人的老話,一是“混賬”,一是“討債鬼”。
欠賬還錢乃古今之通義,如果不講誠信,企圖賴賬或久拖不還,那是不能容忍的;因為人們痛恨這種行徑,就把其他不像話的做法也斥為“混賬”。外延一旦擴大化,這個詞也就格外流行,并且衍生出“混賬東西”、“混賬王八蛋”一類口頭語來,以加重其分量,痛斥對方乃一個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無賴。
“討債鬼”則是一句專門罵小孩的話,也可以說成“小討債”。這話1949年以前在我的老家一帶頗為流行。如果一個孩子不顧家里的困難,老是向父母要這要那,大人來火了,就拿這話來罵他們。當然也有并無罵意的,甚至可以用來表示贊美。例如同鄰居或熟人說話時提到自家的小孩,有時會說“我家的討債鬼成績倒還蠻好”之類的話?!肮怼弊忠话阌匈H義,但“機靈鬼”、“小鬼”一類詞語其實乃是愛稱。不過如果加一個字成為“鬼子”,那就肯定是壞人無疑了。
現(xiàn)在大家日子過好了,孩子又少,一般都是獨生的;所以他們凡有要求,全心全意甘為孺子牛的父母幾乎無不欣然予以滿足(其實有時也應當說“不”,并說明其原因),更很少有罵孩子的。
至于少數(shù)業(yè)已成年,卻一味依賴父母的,大家雖然不以為然,但也不罵成什么“討債鬼”,而另造一詞曰“啃老族”來指稱之,態(tài)度平和得多了。凡啃老族,除情況特殊者外,大抵是一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肯做的無志之士,也可以說是寄生在家庭里的“腐敗”分子。中國古人是講究“養(yǎng)兒防老”的,不料社會變化太快,現(xiàn)在竟然流行“啃老充饑”了。
粗看起來,“混賬”和“討債鬼”這兩句罵人的老話似乎有些矛盾?!盎熨~”既然完全錯誤,那么小家伙來討債就是有理的,完全無可非議,怎么又要罵他們呢?我直到最近才忽然想通這里的奧妙。大約在先前那些罵孩子的父母看來,小家伙要玩具要糖果本來都是應當滿足的,讓他們高高興興過童年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只可惜家里太窮了,不得已而有點混賬之意,而孩子太小,對此不能理解,往往糾纏不已,令人來火。在罵孩子的同時,貧窮的父母心里其實很不好受。唯其如此,有時“討債鬼”一詞才有可能變成愛稱。
在某些罵人的老話里,不僅洋溢著清明的理性,有時還帶了一點溫暖的人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其豐功偉績史書記載甚多;他曾經(jīng)自殺過一次,則不那么知名,而亦大有意味。此事見于《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廻惑不決。御兩儀殿,群官盡出,獨留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 ,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此,我心無憀!”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無忌等驚懼,爭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晉王。無忌等請?zhí)谒?,報曰:“我欲立晉王?!睙o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碧谥^晉王曰:“汝舅許汝,宜拜謝?!睍x王因下拜。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何如?”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伏乞召問百僚,必無異辭。若不蹈舞同音,臣負陛下萬死?!庇谑墙⑺於?,因加授無忌太子太師。
按照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嫡長子繼承皇位,然后依次遞補。恒山王李承乾是太宗長子,晉王李治是第九子,當李承乾因罪被廢以后,須重立太子,肯定輪不到他,而李世民當時一心要立他為太子,深恐群臣反對,所以要首先爭取三位主要大臣的認可,然后再通過他們?nèi)フf服或壓服其他臣下。于是他以自殺來作秀,成功地得到國舅、時任司徒之長孫無忌等三公的全力支持。太宗的表演非常到位,達到了預期目的。
李世民不僅是安邦治國的超一流大人物,也是自編自導自演的藝術行家。他事先已將老九李治安排在身邊,好讓他到時候就地磕頭致謝。兩儀殿上這一段小品共有五人,缺一不可。此事發(fā)生在貞觀十七年(643),李治時年十六歲。六年后的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崩,李治繼位,后稱高宗。
古代沒有報紙雜志,更沒有網(wǎng)絡,詩人有時就把自己的大作題寫在人們?nèi)菀卓吹降牡胤?,例如寺廟、驛站、客店、酒樓的墻壁上。
這就是所謂題壁詩,其中頗有佳作。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一度被貶到嶺南去當一個小官,途中有《題大庾嶺北驛》詩云:“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廻。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痹娙死霞液幽?,不習慣嶺南的氣候,被下放到這里來,深感前途渺茫,情緒惡劣;但他還能苦中作曠達之想,打算欣賞只有嶺南才能有的十月的梅花。宋之問好詩不太多,這得算一首。盛唐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則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寫景之作:“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彼氖畟€字把古廟里的清寂幽深寫得十分到位,大有詩意,歐陽修激賞此詩,說是想學而學不到手。
晚唐大詩人杜牧題在宣州開元寺水閣的一首七律更是傳誦甚廣的名篇:“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贝呵飼r代的范蠡先是精明強干的政治家,后是瀟灑富裕的大商人,這兩方面都很讓詩人羨慕;而詩人本人當時只在宣州當一個小小的團練判官,沉淪下僚,無所作為,詩中很有些牢騷,但發(fā)得卻如此含蓄風雅。
題詩于壁要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宋之問、常建、杜牧都是名流;如果沒有什么身份或地位,壁上之詩就恐怕題不成或惹出麻煩來。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于中唐時代高官王播的:他年輕時候很窮,曾寄食于揚州惠照寺木蘭院(該院遺址在今揚州文昌西路),那里的和尚討厭他這個窮小子,故意先開飯后敲鐘,等到王播按信號去食堂吃飯,已經(jīng)晚了。到多年之后的長慶二年(822),王播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駐節(jié)揚州,為當?shù)刈罡吖賳T,木蘭院的和尚慌了手腳,趕緊把當年王播在墻壁上隨便涂涂寫寫的痕跡都當作文物,畢恭畢敬地用碧紗籠罩起來。早已不大寫詩的王播看了哭笑不得,作《題惠照寺木蘭院》二首,其二云: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得碧紗籠。
人情冷暖,分明如畫。王播的詩今僅存三首,題木蘭院壁的占了三分之二。
古木蘭院后改稱石塔寺,其中唐代的石塔至今仍巋然獨存,只是位置已在馬路中間。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葂有《石塔寺》一絕云:
木蘭院古樹森森,回首王郎續(xù)舊吟。
莫訝相看僧冷熱,籠紗原是打鐘心。
雖然態(tài)度冷熱不同,木蘭院和尚的秉性一直未變,李詩中的議論可謂知人。當然,這兩首詩所諷刺的對象絕不僅僅限于木蘭院中那些勢利眼的和尚。
清代大文學家袁枚在小說《子不語》里講的故事多為孔夫子不肯說的“怪力亂神”,如今則可以換一副眼光當作寓言來讀,試舉下列三則為例來看:
命與鬼神
杭州望仙橋許氏住樓,相傳有縊死鬼。屠戶朱十二者,恃其勇,取殺豬刀登樓,秉燭臥。三更后,燭光青色,果一老嫗披發(fā)持刀而上。朱斫以刀,嫗套以繩,刀斫繩,繩斷復續(xù)。繩繞刀,刀亦如煙。格斗良久,老嫗力漸衰,罵曰:“朱十二,我非怕你!你福分內(nèi)尚有十五千銅錢未得,故我且饒你。待你得后,試我金老親娘手段!”言畢拖繩走。朱下樓,告知眾人,視其刀,有紫血,且臭。年余,朱賣屋得價錢十五千,是夕果卒。(卷八《朱十二》)
按:古人往往迷信鬼神,也相信命運。在那時的觀念里,鬼雖然有些可怕的伎倆,而命運則更加強大。“命中注定”的事情,雖惡鬼也不能改變。
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不信什么鬼神了,而“命”這個觀念卻仍然活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常說的話,“天”就是天命。又說:“紅顏薄命,丑女多?!?、“才高如天,命薄似紙”,如此等等??鬃拥母咦阕酉霓D(zhuǎn)述乃師的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读凶印窌杏小读γ菲笾v天命是無法改變的,“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又說:“死生自命也,貧窮自時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貧窮者,不知時者也。當死不懼,在窮不戚,安命知時也。”這種思想源遠流長,可以幫助人們接受既成的事實,獲得心理上的平靜;但同時也容易讓人喪失斗志,安于現(xiàn)狀,聽天由命。
婁真人勸人遇鬼勿懼,總以氣吹之,以無形敵無形。鬼最畏氣,轉(zhuǎn)勝刀棍也。張豈生先生云:“見鬼勿懼,但與之斗。斗勝固佳,斗敗,我不過同他一樣。”(卷九《治鬼二妙》)
按:婁真人提出的斗鬼之法簡便易行,此時吹出來的是勇氣、正氣。張先生的理論簡明深刻,只要對最壞的結(jié)果也有精神準備,即可令人勇氣倍增,有此種負面底線思維是必須的。
相傳南陽府有明季太守某,歿于署中,自后其靈不散,每至黎明發(fā)點時,必烏紗束帶南向坐,有吏役叩頭,猶能頷之,作受拜狀。日光大明,始不復見。雍正間,太守喬公到任,聞其事,笑曰:“此有官癮者也,身雖死不自知其死故耳。我當有以曉之?!蹦宋蠢杳骷闯鹿?,先上堂南向坐。至發(fā)點時,烏紗者遠遠來,見堂上已有人占坐,不覺趑趄不前,長吁一聲而逝。自此怪絕。(卷十一《官癖》)
按:這位明末的南陽府太守官癮甚深、不肯退休,死而不已,繼續(xù)在大堂上堅持了八十年左右(明亡于1644年,清雍正朝開始于1723年)?!鞍l(fā)點”指清晨開始辦公,相當于現(xiàn)在的打卡上班,此公按時前來過官癮,其韌性當官精神實在不可多得。新任喬太守的辦法很妙,簡明有效,迫使不肯退役的老官僚“長吁一聲而逝”。這實在是一則很有意味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