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二蘭
初中生已經(jīng)學語文多年了,你想過學語文到底在學什么嗎?估計很少有同學想過這個問題。甚至連很多語文老師自己也沒細細地想過,教語文到底教的是什么?
英國有民諺:對于一只盲目的船來說,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學習的征途上,只有把前行的方向明確了,才能順風順水地航行。
在我看來,學語文,就是學習如何去開拓自身的認知疆土,提升自我的認知格局,從而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實際點說,學習語文,其實是學習使用“兩把工具”,再用這兩把工具去挖掘更多寶藏。
語文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礎上,學好語文,首先要學會閱讀。要獨立地大量閱讀——讀很多書,讀優(yōu)秀的書,讀整本的書,不是網(wǎng)絡小說,不是碎片化的網(wǎng)文。要將閱讀變成終身的習慣和愛好。會讀書了,愛讀書了,語文學習中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第一把工具。
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考的最終結果是要表達出來的,而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寫作。寫作是表達自我的最佳方式,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可以說:我寫,故我在。
學習寫作并不難,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老師會教給你一些方法,而作為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拒絕恐懼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打磨自己的習作,最終享受寫作帶來的成就感。會寫,能用文字精確、自由地表達自我的心靈和思想,感受文字成為自己的精神伙伴,這才是真正讓語文“有用”了。
寫作,是語文學習中的第二把工具。
如果要求你回顧一下你的暑假生活,列出五個令你難忘的瞬間,并挑出一兩個描述當時的情形,以及你當時的感受,你能細膩而生動地還原當時的場景和心理嗎?
學語文,絕不是學字詞、
背課文那么簡單。還學習一
種思維——語文思維,這種思
維會讓人更加富有靈性,更容
易觸摸到生活的本真。本文
來自一位從事初中語文教學
多年的老師,相信您一定能從
中獲得啟發(fā)。
我想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學生做不到。我們往往對眼前熟知的人、事、物,都缺乏感知力:感官遲鈍,內(nèi)心木然,具體表現(xiàn)為“視而不見”“察而不覺”“觸而不動”。
所以,學習語文,遠不止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或是大家誤解的那樣,就是死記硬背(積累),而是在運用好“讀”和“寫”這兩把工具的基礎上訓練思維,讓自己對生活以及自我的專注力變高,對熟知物也可以凝神細察。
當思維凌駕于麻木的感官之上,眼前的人、物、景便都在你心底有了更新異、更富詩意的烙印——你的內(nèi)心會更加豐富靈動,你會更容易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
這已遠遠超越語文學習本身,這是語文對生命的滋養(yǎng),是我們在語文學習中收獲的巨大寶藏。
人的高貴在于他的思想。怎樣才算有思想?怎么才能有思想?其實這很大程度上依靠語文學習來實現(xiàn)。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一向是“做個有想法的孩子”。讀過一篇文、一本書,看到一個場景,經(jīng)歷一件事,等等,你都要學會過過腦子,即:對此,我有什么想法?
初中階段,我們受年齡心智等條件的限制,難以做到有思想。如何通過語文課,讓自己變得有思想、愛思考?我給學生的建議是,在平時寫作文以及閱讀中,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要尊重自己獨特的想法;同時也要多閱讀優(yōu)秀書籍,通過和優(yōu)秀的人交談來調(diào)整、糾偏自己的想法。如此,想法會慢慢成熟,慢慢趨于完善,最終,隨著你的成長變成你自己的思想。
光有思想還不算是完整的人,還得有情懷。我們可以通過語文的大量人文閱讀來訓練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更多美好的、偉大的情感中陶冶情操,最終形成自己對人、對世界的美好的情懷。
這是語文工具挖掘出的另一個寶藏。
看到這里,你一定著急了:這不都是大話空話嘛,我們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是語文學科如何能高分。那你知道一句古老的諺語嗎——瞄準天空的人總比瞄準樹梢的人要射得高。
道家講究“道”與“術”,學習語文也如此。學語文,不要把目標僅僅局限于如何做對一道題、如何多背一首詩、如何掌握一個寫作技巧等這些“術”的方面,而應該站在更高的格局,去了解語文學習的“道”。當真正認清學習語文的價值,真正體會到語文帶來的利處,我們怎會學不好語文呢?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