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佑寅
摘 要:中小學機器人課程的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開展學習。教師在進行機器人課程的教學時,可以以競賽為抓手,讓學生在備賽、參賽的過程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思考、嘗試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知識與技能。
關鍵詞:機器人課程; 競賽輔導; 做中學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10-001
一、案例背景
一年一度的機器人大賽如期而至,各個學校的機器人代表隊都在摩拳擦掌,積極備賽。然而,不少參賽隊都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二、案例描述
1.小小零件阻礙備賽進程
集訓第一天,所有學生都開始著手搭建機器人。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只要仔細對照圖紙,按照步驟即可搭建好。可是不一會兒就有一位學生急匆匆跑來告訴我說缺零件。我起初是以為這位學生粗心看錯零件了,然而隨后又有幾位學生都來向我反映相同的問題。我對照著參考圖仔細地檢查了學生的機器人,發(fā)現(xiàn)確實缺少兩根16格長度的零件。
“看來少了這一塊零件還真是不行呀?”我面露無奈地問學生。
“那該怎么辦呢?”學生們異口同聲道?!拔乙膊恢姥?!”我把這個問題拋回給他們。
2.頭腦風暴激發(fā)解決思路
見我也沒有辦法,學生們只好開動腦筋想辦法。他們聚在一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一位戴眼鏡的女生小聲提議:“我們可以去淘寶上看看,說不定能買到這個零件!”這時又有一位圓臉男生大聲說道:“我的好朋友學校里有3D打印機,可以根據(jù)需要自己做零件,缺什么就打什么。”在座的其他同學都瞪大了眼睛,感覺不可思議。話音未落,一位高個子男生瞇著眼說:“要不我們把結構改一改,看看能不能不用那個零件呢?”
我正欲開口,突然轉念一想,“他們會接受我的想法么?為什么不讓學生試一試自己的方法呢?”
于是,我給他們布置一份特殊的作業(yè):請自己思考解決辦法,并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3.二次風暴引出最佳方案
集訓第二天,學生們早早地到了教室,激烈地交流著自己的方案。
只見那位提出“改造結構法”的高個子男生坐在凳子上不停地搓著手,面露怯色地說:“我昨晚試了好久,但是沒有成功……”隨后,那位提出“萬能淘寶法”的女生興奮地說:“我昨晚在淘寶上找了好久終于找到這個零件?!贝蠹殷@喜萬分,似乎看到了希望??墒撬掍h一轉,沮喪地說道:“可是賣家在廣州,要過好幾天才能寄到南京,而且單獨買零件價格也不便宜……”
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那位提出“3D打印法”的圓臉男生,他清了清喉嚨大聲說:“我的那位好兄弟答應幫我們打印零件!大概要個4、5天左右吧。而且據(jù)說他們學校3D打印出來的零件不是特別精準,搭建起來不是特別牢固,容易晃動……”
之后又有幾位同學們交流了自己的方案,結果都不盡如人意。見到大家略有沮喪,我立即打趣道:“同學們的‘腦洞確實很大呀!我都沒有想到這些方法!”學生們哈哈大笑。我的視線掃過每一位學生,隨后說道:“我倒是有一個‘替換法,大家看看行不行?”
我對照著搭建圖紙問道:“我們現(xiàn)在缺的這個零件的作用是什么?”大家陷入沉思,我提示道:“這個零件連接著兩邊的車架,它的作用是加強結構強度,穩(wěn)定車身,其實只要有長度足夠的零件就符合要求,不一定要和圖紙上一模一樣?!?/p>
4.舉一反三收獲獨門秘籍
“哦!原來如此!”不少學生恍然大悟,“我們可以用幾根稍短一點的零件,用鉚釘拼湊起來,就能達到要求的16格長度!”
不少學生立刻轉過身去忙碌起來。不一會兒就用其他零件拼接成好幾種滿足要求的長條零件:有的學生拼出了“10格+10格”組合,還有的學生拼出了“8格+12格”組合。各種組合不勝枚舉,一時間整個機器人實驗室熱鬧非凡。
隨后,越來越多的學生們在其他同學的啟發(fā)下都開始動手搭建。集訓第三天,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所有學生都在計劃的時間內(nèi)搭建好了機器人。甚至不少學生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開始練習操控,他們一邊練習一邊討論,似乎更多的“秘籍”正等待著他們?nèi)グl(fā)掘……
三、案例反思
在這則機器人課程的教學案例中,我和學生共同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方案”、“實踐檢驗”、“遷移運用”、“解決問題”這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最終我們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整個教學過程卻并沒有按照我的設想按部就班地進行。其中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由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的,而我只是作為教學的輔助者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想法??梢哉f,本案例中的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生成的、是“活”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活教育”理論,即“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活教育”方法論。結合此案例,讓我對“活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
1.先說“做中學”
陳鶴琴先生認為“做”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強調做的同時,還強調思維的作用。
首先應讓學生“在做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本案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并不是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這樣不會讓學生覺得生硬突兀,也有助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方案。
其次,學生在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驅使之下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并通過“頭腦風暴”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隨后親身實踐,去檢驗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學生自發(fā)自動的,學生成為學習實踐的主體,此謂“在做中思考和檢驗”。
再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此時教師的適當提點就像是知識的催化劑,能立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引起連鎖反應:讓學生理解教師的思路,并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去舉一反三,從而解決更多的問題——這體現(xiàn)著“做中發(fā)展思維”。
2.再說“做中教”
作為科技活動的指導教師,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需要在學生遇到問題情緒低落時給予激勵,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要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及時點撥,傳授思維方法,維持學習信心。
“有所不為”即不要在學生開展思考之前就提出解決辦法,要讓學生深入思考后暢所欲言;也不要在學生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后就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要相信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最終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