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霖
當前高中作文教學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作文教學處境尷尬,處于“三無”狀態(tài),即教學無法、學生無奈、寫作無效。二是教學作文的感受不容樂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作文教學難度大、負擔重、費時多、收效低,因此對作文教學缺乏興趣,缺少對作文教學內(nèi)容的系統(tǒng)規(guī)劃,教學方法不具備有效性、藝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導致作文教學收效甚微。在這樣的寫作環(huán)境里,學生興趣不高,普遍認為作文提升難度大,課堂收獲微乎其微,最終導致寫作信心不足。三是寫作結果兩極分化,好學生越寫越精彩,底子弱的學生越寫越困難,流水賬的作文層出不窮。那么,作文怎么教才更有效,便成了擺在高中語文教師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寫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真切獨特的感悟與理性思考”,更要注重寫作的指導過程,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反復修改的習慣和獨立修改的能力,在修改中反思寫作得失,不斷提高寫作水平。這些要求決定了寫作教學的理想境界是使學生達到寫作的三“自”,即在寫作意圖上達到自覺,在寫作過程中達到自主,成文以后達到自正。若能建立起寫作的這種能動機制,作文課堂“一潭死水”的僵局將不復存在。
基于對以上情況的分析,為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將工作坊寫作模式引入到寫作教學中來。這一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理論核心模式、教師核心模式有著顯著的區(qū)別——這是以實踐為核心的理論輔助型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師引導型教學模式。我們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依據(jù)階梯型問題學習作文方法,進行寫作實踐,最終實現(xiàn)寫作訓練的終極目標。下面是我們實施的寫作活動運行程序圖:
在這次工作坊寫作活動中,我們選取了廣東高考作文題:
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床蓍L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論說文。這個文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我們本次工作坊寫作活動的目的。
一、寫前準備
朱紹禹先生在寫作教學上提出“想怎么回事就怎么寫,怎么想就怎么寫,純乎自然,符合教學的本意”。學生在掌握了命題之后,就要“發(fā)展其思考力”(朱紹禹語),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前進行充分的構思立意。
1.頭腦風暴
為了消除學生課堂寫作的拘束與壓抑感,促進其思維碰撞,主動完成語言建構與運用,我們利用頭腦風暴法建立起一個學習共同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圍繞命題先進行個人思考,然后自由組合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自由發(fā)言,教師記錄學生觀點。具體操作如下:
(1)獨立思考:材料中的三個自然段有何不同含義?每個自然段不同分句有何不同含義?“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中的“近”和“遠”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
(2)自由討論:為什么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呢?我們應該怎么去感知自然呢?對于自然,你想和讀者分享什么感受和認識呢?
(3)分享觀點:面對這個話題,你想到了什么素材,你想寫哪方面的內(nèi)容,采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分享你的觀點。
2.擬寫提綱
學生在進行頭腦風暴后,對話題有了個人見解和初步構想。明確了材料所揭示的是科技和人文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歷史變遷,并最終將觀點定位于人文價值上,從而進行深層次探討。最佳立意有如下三種:①認識感知自然,既要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性認知;又要借助科技,全面認識了解自然。②借助科技力量,更有利于深入探索自然奧秘,全面認識自然。③走出房間,用眼睛、用心靈親近自然,感知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用議論文常用模式即平行并列式、正反對比式、層進論證式、引議聯(lián)結式或起承轉合式,將思路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比如有一位學生這樣列提綱:
標題:親臨自然 自然很近
開頭:輕擊鼠標,世界就在眼前?;ヂ?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給予了我們不同的途徑去認識自然,但自然只是被冷冰冰的屏幕框定了的一小張照片,它是那么遙遠。只有當我們親臨自然,用心去體悟自然,自然才會變得觸手可及。
分論點1:親臨自然,方可觀萬千美景。
分論點2:親臨自然,方可品個中樂趣。
分論點3:親臨自然,才能悟人生真理。
結尾:靜看云卷云舒,對我們而言,生活的情趣也就不過在此;放下鼠標,聞一聞花的芬芳,關閉電視,聽一聽鳥的鳴叫,親臨自然,你便會發(fā)現(xiàn),自然很近。
二、寫作初稿
在完成提綱之后,學生對自己要寫的文章有了基本的框架,這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了優(yōu)秀范文《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用眼去看,用心去聽》,讓學生參考,了解別人文章的優(yōu)缺點,然后結合自己所列的提綱,自主修改,下筆為文。
三、互相評價
寫作工作坊注重評價。但評價需要有標準,否則會無效或無序。本次工作坊寫作活動一改傳統(tǒng)寫作教學中教師籠統(tǒng)拿高考標準作為評價準則的做法,制定了詳細的評價細則,將評價標準具體化。具體評價標準如下:
構建具體評價標準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1.文章標題是什么?有無反映中心思想?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3.為了論證中心論點,文章是如何開篇的?有無設置分論點?分論點是哪幾個?
4.作者是用哪些論據(jù)來論證分論點的?請具體說明。
5.幾個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
6.這些分論點能起到論證中心論點的作用嗎?
7.文章結尾有無重申中心論點,做到點題和呼應?
四、反復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傳統(tǒng)作文教學往往陷入“學生是寫作的主體,教師是批改的主體”的誤區(qū),即在學生寫作后就直接進入教師批改和講評的環(huán)節(jié)。工作坊寫作改變了重寫作輕修改的觀念,尤其注重修改過程。
我們把修改分成自改和互改兩個部分。先讓學生對照評價標準,反復研讀自己的文章,進行自我修改,從而走出“當局者迷”的困境。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同學,雙方以讀者的身份互相評價和修改,必須寫出至少一點修改意見。教師同時以讀者的身份參與到評價修改中來,協(xié)助學生做好修改工作。如此,學生的積極性就被激發(fā)出來。比如一學生的初稿首段:
縱使由天光云影分辨陰晴雨雪,難以依目測所能及;縱使天氣預報可以播報全球天氣,也難以從中領略云卷云舒的樂趣;縱使電腦資源可以解釋花卉果木的品種,也難以從中嗅出清香。我們從自然中走來,最后化骨為灰融于自然中。在工業(yè)社會繁盛、信息技術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度過的日夜卻獨獨缺少與自然的親近。
互評的結果是:除了對材料理解不夠透徹,首段沒有揭示全文中心,僅最后一句提示了本文的意旨方向。加“所以,我們在欣然接受現(xiàn)代科技成果的同時,還必須走向自然,接觸自然,親近自然”之類的話,論點也就明確了。
進行修改后為:一片枯葉的落地,昭示著生命的消逝;一朵花兒的盛開,代表了美麗的綻放;一條河流的流淌與干涸,講述著大自然的變遷……我們從自然中走來,我們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工業(yè)社會繁盛、信息技術發(fā)展的今天,唯有親近自然,方能覓得生命的真諦。
互評互改后,學生作文定稿,而互動的反思關系也由此建立起來。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強化反思意識,讓學生直面自己寫作中的不足。并且,反思性學習要依賴群體開展,讓學生在相對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反思。交流獲得好評的反思與文章,在我們之前布置好的寫作園地一欄展出,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和內(nèi)驅力,增強其寫作自信。
比較以“教師為核心教”的寫作教學模式,工作坊寫作活動模式最大優(yōu)勢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寫作過程中,學生真正做到“自己才是寫作的主人”。在實際活動中,不少學生形成了初稿、二稿、三稿,甚至更多,教師引導學生在不斷的修改中檢驗自身寫作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依據(jù)教師布置的任務投入到寫作過程中,一改原來的寫作習慣,克服了膽怯心理與厭倦情緒,主動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寫作效能獲得提升。師生在活動中都能體驗到寫作的樂趣與成就感,從而達到寫作教學有效提高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