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標
( 廣州鋼鐵企業(yè)集團醫(yī)院 , 廣東 廣州 510380 )
作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急性腦卒中治療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fā)癥,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就是其中之一,臨床也稱之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不良(Reflexs ympatheticdystrophy,RSD),以上肢肩胛帶與手關節(jié)疼痛、手水腫、活動受限及血管運行性改變?yōu)橹饕憩F[1]。發(fā)展至中期可出現肌肉萎縮,晚期會出現手部畸形表現,發(fā)生率在18%左右,一般發(fā)病后3個月內出現[2],進一步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造成嚴重影響。研究將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間收治的72例腦卒中偏癱肩手綜合征患者,運用早期康復訓練,取得了滿意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抽選出72例腦卒中偏癱肩手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均收治于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間,入選患者全部與第4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關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符合,并經頭顱CT或者MRI證實。全部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依從性良好。排除了精神或意識障礙、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7例,對照組35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2.5±2.5)歲,腦出血18例,腦梗死19例,右側肢體受累21例,左側肢體受累16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0.5±2.3)歲,腦出血15例,腦梗死10例,右側肢體受累23例,左側肢體受累12例。2組患者以上病歷資料比較均未見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2組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活血化瘀、促進腦代謝等的治療,并遵醫(yī)用藥。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法,即在入院基礎治療后,糾正不良坐位、臥位、立位等,進行體位轉移、單/雙橋及步態(tài)訓練。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即入院后便實施康復訓練,方法為:(1)擺放良肢位。側臥時,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處于放松狀態(tài),患肢前伸;健側臥位,預防肢體下墜,可墊一枕頭在患肢下;仰臥位時,墊以枕頭在患側肩關節(jié)下,肩周相對提高,伸展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與指關節(jié),掌心朝上,為避免肩關節(jié)前脫位,保持外旋位肩關節(jié);坐位時,置于小桌上將患側肢,行走時,用吊帶將患肢固定于頸部,以將肩關節(jié)負擔減輕。(2)輸液時選擇健側肢,避免將患側肢外周循環(huán)壓力增加,以發(fā)生患肢腫脹。(3)向心性加壓纏繞。采用直徑1-2mm的繩子,先對患側其他手指纏繞,然后對手掌及手背纏繞,按照由遠到近的原則纏繞,范圍要超過腕關節(jié)。每天2次。(4)冷熱交替法。將患側手置于10℃水中浸泡,時間為10分鐘左右,然后再浸泡至40℃熱水中,時間10分鐘左右,每天3次。功能訓練。進行主動與被動的功能訓練。用Bobath握手法,讓健側手帶動患側手活動肩胛骨,在患肢抬高下,開展三維肩關節(jié)活動,通過開展患側上肢被動運動,減輕及預防肩痛,使各環(huán)節(jié)活動度得以維持,這些動作要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力度要適宜,保證無痛狀態(tài)下完成,全范圍開展關節(jié)被動活動,預防關節(jié)攣縮。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對2組患者康復效果觀察與比較。采用掌指關節(jié)活動度(ROM)及患手STEF評分對患肢功能康復情況評估。ROM評估標準為:測量II-V掌指關節(jié)ROM(0°-180°),用關節(jié)量量角器,取測量平均值:STEF評分標準:開展10個動作,即拿不同物品,從拿起處經過標準距離,放在指定位置。每個動作評分0-10分,最高分數為10分,每個動作規(guī)定時間為30秒,花費時間越短者,評分越高,若30秒內未完成動作的,記為0分。
5 結果:訓練前,2組ROM及STEF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ROM評分及STEF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2組康復效果比較
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會出現活動受限,并會部分或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肩手綜合征是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見并發(fā)癥,會使活動受限進一步加重,增加了患者身體及心理痛苦,對疾病康復帶來不利影響。誘發(fā)肩手綜合征的因素多且復雜,同時也是腦卒中偏癱致殘的關鍵原因之一[3]。有報道顯示[4],急性腦卒中偏癱肩手綜合征患者,僅有18.0%患者通過手部功能訓練康復。康復醫(yī)學理論表示,對于腦卒中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結構或者功能上,可塑性較強,早期介入康復訓練,可及早將肌肉緊張狀態(tài)緩解,將肩、肘、腕、指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并能夠預防組織黏連,使患者逐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質量,促進疾病更快康復[5]。此次研究,通過實施早期康復訓練,首先進行良肢位擺放,可有效將肌張力降低,預防肩關節(jié)并發(fā)癥;而對于手部局部腫脹患者,實施濕熱療法,即冷熱交替法,先將手浸泡到冷水中,使組織溫度降低再升高,使炎癥產物及代謝物質溶解更快,將局部血管營養(yǎng)增加,同時也能緩解疼痛,預防肌肉痙攣[6],冷熱刺激下還能對血管收縮有促進作用,鍛煉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及擴張;通過纏繞法,其原理是對血流及組織液的回流驅動,從而將水腫減輕;通過開展主動及被動功能訓練,可以將關節(jié)活動度增加,將血液循環(huán)改善。同時,可以促進組織代謝,對肌肉攣縮預防[7];主動功能訓練,還能調動患者康復訓練積極性,鍛煉意志力,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需要在訓練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不疼痛為主,避免過度牽拉組織肌肉,預防關節(jié)脫位及組織損傷。此外,通過早期主動及被動功能訓練,還能將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及肘腕伸肌群張力增加,提高液體回流“肩-手泵”機制效能[8],從而對肩手綜合征病情有效控制緩解。雖然主動功能訓練是首選,但也要配合開展被動訓練,以發(fā)揮更顯著訓練效果。
此次,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采取良肢位擺放、健側肢靜脈輸注、向心性加壓纏繞、冷熱交替法、主動及被動功能訓練,訓練后,ROM評分及STEF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顯示通過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改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預防及減輕手部腫脹程度,不僅有治療肩手綜合征的效果,同時也有預防手綜合征發(fā)生及進展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痛苦,為盡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急性腦卒中偏癱肩手綜合征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上肢運動功能,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