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成,劉文源,楊本強,張兵,齊妙
(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放射診斷科,沈陽 110016)
子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絕經(jīng)后的中老年女性好發(fā),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健康[1]。??茩z查只能確診子宮頸癌,對于病變的發(fā)展程度提供的信息有限,部分患者病情被低估,不利于子宮頸癌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因此患者預后往往欠佳。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能直觀顯示病變,腫瘤的檢出率高達91%[2]。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通過檢測組織內水分子的活動間接反應組織微觀變化,是接近理想的檢查活體組織的成像技術,DWI高組織對比可以使病灶直觀顯示,有利于檢出小病變;表觀彌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對腫瘤組織水分子的活動進行了量化,ADC值能客觀反映腫瘤的微觀改變[3]。本研究探討DWI檢查及ADC值對子宮頸癌的診斷價值。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婦科或腫瘤科就診的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頸癌患者,共納入患者40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7.7歲,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鱗癌28例,腺癌10例,鱗腺癌2例;排除標準:(1)具有MRI檢查禁忌證;(2)幽閉恐懼癥;(3)拒絕參加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常規(guī)MRI及DWI檢查,同時測量病灶ADC值。
應用西門子verio 3.0T超導型磁共振,體部8通道相控陣線圈對患者行盆腔常規(guī)MRI及軸位DWI檢查。(1)MRI檢查:矢狀位T1WI,TR/TE=715 ms/12 ms,F(xiàn)OV:240 mm×240 mm,層厚4 mm,層距 1.2 mm,平均1次;矢狀位T2WI,TR/TE=4 800 ms/94 ms,F(xiàn)OV:240 mm×240 mm,層厚4.0 mm,層距1.2 mm,平均2次;軸位脂肪抑制T2WI,TR/TE=5 800 ms/96 ms,F(xiàn)OV:300 mm×300 mm,層厚4.0 mm,層距1.2 mm,平均2次;軸位 T1WI,TR/TE=819 ms/11 ms,F(xiàn)OV:300 mm×300 mm,層厚4.0 mm,層距1.2 mm,平均1次;冠狀位T2WI,TR/TE=6 000 ms/121 ms,F(xiàn)OV:340 mm×340 mm,層厚4.0 mm,層距1.2 mm,平均2次。(2)軸位DWI檢查:TR/TE 5 600 ms/93 ms,F(xiàn)OV:260 mm×260 mm,層厚 4.0 mm,層距 1.2 mm,彌散系數(shù)(b)為800 s/mm2,平均4次。
將掃描所得全部圖像傳至西門子工作站,由兩位具有多年MRI診斷經(jīng)驗的主任醫(yī)師對圖像進行處理分析,依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FIGO,2018)子宮頸癌最新分期標準[4]對患者的MRI及DWI表現(xiàn)進行分期;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畫取掃描層面內病變最大面積(不包括出血、囊變區(qū)),在3個面積較大的連續(xù)層面測量病灶,取每個層面中信號較均勻處作為ROI,進而得到ADC值,3個層面ADC的平均值為該病灶的ADC值。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期診斷準確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鱗癌與腺癌患者ADC值比較采用t檢驗;高、中、低分化子宮頸鱗癌患者ADC值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檢查結果顯示,T1WI上病灶范圍顯示不清11例,病灶呈等或欠均勻稍低信號腫塊影29例。T2WI/STIR上病灶局限于子宮頸21例,橫軸位顯示低信號子宮頸纖維基質環(huán)完整8例,低信號子宮頸纖維基質環(huán)中斷13例;病灶超過子宮頸并不同程度累及陰道壁上2/3者11例。DWI檢查結果顯示,全部病灶呈明顯高信號腫塊,邊界清楚,均無子宮旁浸潤。見圖1、圖2。
40例子宮頸癌患者常規(guī)MRI分期準確率為80%,聯(lián)合DWI檢查準確率為92.5%,二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圖1 Ⅰb期子宮頸癌常規(guī)MRI及DWI影像結果Fig.1 Conventional MRI and DWI of cervical carcinoma stage Ⅰb
圖2 Ⅱa期子宮頸癌常規(guī)MRI及DWI影像結果Fig.2 Conventional MRI and DWI of cervical carcinoma stage Ⅱa
表1 病理檢查、MRI及聯(lián)合DWI檢查的分期診斷結果Tab.1 Diagnosis results of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MRI,and MRI with DWI
結果顯示,鱗癌(28例)、腺癌(10例)ADC值分別為(0.83±0.19)×10-3mm2/s、(1.15±0.21)×10-3mm2/s,二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99,P<0.001)。低分化(6例)、中分化(14例)、高分化(8例)鱗癌患者ADC值分別為(0.85±0.13)×10-3mm2/s、(0.91±0.15)×10-3mm2/s、(1.02±0.19)×10-3mm2/s,三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761,P=0.037)。
子宮頸癌及時準確診療對患者十分重要,根治術主要應用于早期患者,晚期患者主要采用保守治療方案[4],影像學檢查對子宮頸癌的診斷及治療前分期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40例患者子宮頸癌灶MRI檢查均正確檢出,T1WI上11例病灶范圍顯示不清,29例病灶呈等或欠均勻稍低信號腫塊影。T2WI/STIR上病灶局限于子宮頸21例,橫軸位顯示低信號宮頸纖維基質環(huán)完整8例,低信號子宮頸纖維基質環(huán)中斷13例;病灶超過子宮頸并不同程度累及陰道壁上2/3者11例。MRI具有多方向、多序列成像及軟組織密度分辨率高等特點,對病灶及周圍組織顯示清楚、提供信息較多。在T2WI圖像上可以清晰顯示病灶的大小、形態(tài)、內部信號(出血、囊變等)、侵犯深度及陰道、子宮體、子宮旁組織、直腸、膀胱、盆壁受侵以及周圍淋巴結是否轉移。
本研究所有病灶在DWI上呈明顯高信號,認為可能是由于癌細胞短時間內迅速增殖,造成局部細胞密度增加,致細胞外間隙減小水分子活動受限引起;同時DWI對子宮旁浸潤的判定更加準確,系由于DWI抑制了背景組織的信號而具有良好的對比,有利于病變的檢出和顯示,因此對腫瘤向周圍組織的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的判斷優(yōu)于常規(guī)MRI,特別對于早期子宮頸癌患者,病變小且位于內膜層,往往無明顯形態(tài)變化,常規(guī)MRI對病變檢出和顯示均不利,而DWI及ADC值能反映出異常存在的病變,有利于病變的早期診斷,與以往研究[3]結果一致。研究[5]顯示婦科和組織細胞學檢查的臨床分期準確率較低。本研究MRI分期準確率為80%,與國外學者研究[6]結果相似,聯(lián)合DWI后分期準確率提升至92.5%,與MRI檢查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為可能是由于腫瘤具有明顯占位效應時,周圍正常組織會出現(xiàn)嚴重水腫,二者在T2WI上信號重疊,而無法明確腫瘤范圍,因此以T2WI為準可能過度判斷腫瘤對周圍的浸潤程度,或因腫瘤的壞死影響腫瘤范圍的判定,而DWI則不受上述因素影響,能清楚顯示腫瘤及周圍浸潤情況,但其軟組織分辨率低,因此常規(guī)MRI聯(lián)合DWI檢查對子宮頸癌的分期診斷效果最佳。
本研究對子宮頸鱗癌與腺癌的ADC值差異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腺癌的ADC值高于鱗癌(P<0.05),與KUANG等[7-8]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對子宮頸高、中、低分化鱗狀細胞癌的ADC值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的子宮頸鱗癌ADC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細胞密度影響,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宮頸癌中細胞密度不同。分化程度越低,腫瘤細胞越多,細胞外間隙越小,水分子活動受限越嚴重,則ADC值越?。环粗只潭仍礁呒毎鸄DC值越高。因此,ADC值對提示腫瘤的惡性程度具有一定價值,與部分學者研究[9-10]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DWI具有獨特的成像特點,它在子宮頸癌的診斷、分期方面具有一定價值;隨之生成的ADC值能客觀反映病變微觀結構的變化,MRI聯(lián)合DWI檢查對子宮頸癌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及預后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