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上海 200137)
航速試驗是實船試航的重要試驗之一,試驗結果直接表征航速是否滿足合同要求,如不達標,可能導致罰款或棄船,并影響船廠建造聲譽。合同或建造規(guī)格書一般規(guī)定理想環(huán)境條件(即無風無浪且深水)下的航速,而實際上實船試航往往難以在理想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對于外高橋船廠(以下簡稱SWS)的試航船來說,部分船舶試航在天氣條件理想的情況下進行,航速測試結果直接滿足合同要求。然而更多的船舶受風浪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原始測量結果達不到合同航速指標,必須按照規(guī)格書約定的航速修正方法,考慮環(huán)境因素進行航速修正后,得出理想環(huán)境下的航速結果。
縱觀國外的各修正方法,其考慮的修正因素各不相同,以ISO/FDIS 15016為例:2002考慮的較為全面,其方法涉及對風、潮流、波浪、操舵、水溫、航行狀態(tài)和淺水的修正。但概念模糊,難以操作,并未得到廣泛推廣。而BSRA測速分析標準方法(BSRA即英國造船研究協(xié)會,以下簡稱BSRA方法)[1]易于實現(xiàn),目前被普遍采用,但BSRA也存在缺陷,例如其未考慮波浪和涌浪對航速帶來的不利影響。
SWS 175KBC/177KBC/176KBC/206KBC、105K/108KAFRAMA、316K/297KVLCC規(guī)格書中均提到按照BSRA方法進行航速修正。
BSRA方法給出了風、潮流、淺水修正的計算方法,但對于浪沒有具體的修正方法,按照實際經驗,如遇到測速海況比較惡劣,浪比較大的時候,僅依照BSRA方法修正難以達到合同規(guī)定條件下的航速要求。因此,考慮結合實船修正的經驗,并采用第24屆ITTC 推薦的測速分析方法(以下簡稱ITTC2005方法)[2]中浪的修正方法,形成SWS航速修正企業(yè)標準,將風、潮流、海表面波浪、淺水等因素對航速的影響納入標準中。
并非任何海況下的測速結果都能進行航速修正,航速修正時必須滿足下測速條件。
1)風力不大于蒲氏風級6級。
2)波浪的最大波高ξ1/10不大于3.0 m。
所有測速試驗都應進行往返航次測試,如果風力較大,則應選擇順風和逆風航向。
在測速試驗中航向角應保持在±3°內;舵角保持在±5°內。
進行測速試驗前,記錄下述數(shù)據(jù)。①試驗船名、海域、日期;②艏、舯、艉部的吃水;③測速區(qū)域的水深,海水密度,海水溫度,大氣溫度,大氣壓力;④測風儀距水面高度。
每航次記錄以下數(shù)據(jù)。①航向角;②相對風速和風向;③浪和涌大?。虎苈菪龢D速、船舶對地速度和軸功率。
需要準備的資料如下??偛贾脠D、靜水力表;船模試驗報告;螺旋槳設計資料。
根據(jù)測速試驗記錄值:相對風速VRW、相對風向以及船舶對地速度VG、船舶航向角,以及真風風速VTW,真風風向構成矢量三角形,以此來觀察測速區(qū)域的風速風向狀態(tài)。
VWT=Vg+VRW
(1)
1)風對船的阻力RAA由空氣動壓作用于水面以上的船體上而形成,通過船艏風阻力因子CAA計算。
RAA=CAA×(1/2×ρ×AT×VRW2)
(2)
式中:ρ為空氣密度,kg/m3;AT水線以上橫投影面積,m2。
2)CAA可以通過下述公式計算(公式由常規(guī)商船整船模型風洞試驗得出)
CAA=A0+A1×2A1/LOA2+A2×2AT/B2+A3×LOA/B+A4×S/LOA+A5×C/LOA+A6×M
(3)
式中LOA為總長,m;B船寬,m;S側投影周長(不計水線長及細長船體舾裝件,如桅桿,通風筒等),m;M在側投影上顯著的桅桿或立柱的數(shù)量;C從艏部到側投影形心的水平距離,m;A0,A1, …A6的值[3]查表取得,該表由風洞試驗結果給出,相對風同船艏的夾角不同,則對應的值不同。
3)在確定CAA的試驗中,其邊界層近似于風傾斜作用于海面。這里針對實際的邊界層流速不同增加一個邊界層流速的修正因子,Φ1,另外增加一個表示航速試驗中不同的測風儀高度對CAA的修正的修正因子,Φ2。
因此,艏部風阻力系數(shù)為
CAA1=CAA×Φ1×Φ2
(4)
式中:
式中n取值如下。
集裝箱船n=11,拖撈船,n=10,其他船n=9.5。
4)計算風阻力RAA及風消耗的功率PSW。
RAA=CAA1×(1/2×ρ×AT×VRW2)=
AT/C×CAA1×VRW2
式中C=5.838(1+0.00 366t)×1 012.5/Pa;其中:t為大氣溫度,C°;Pa為大氣壓力, mbar。
PSW=PEW/ηD
(6)
采用ITTC2006推薦的浪阻力計算公式。
RWV= 0.64×ξW2×B2×CB×ρA×1/LOA
(7)
式中:ξW為浪高,m;ρA為海水密度,t/m3。
此處浪高ξW為浪高(wave)和涌高(swell)的合成浪高。
(8)
式中:ξwave為浪高,m;:ξswell為涌高,m。
1)在風和浪的修正之后,假定沒有潮流存在的情況下,無風無浪的的軸功率和航速數(shù)據(jù)應落在一根光滑的功率速度曲線上(對地速度與修正后的軸功率),有潮流存在的情況下,上述值形成不同航向的曲線近似平行。
2)取測量點到平均線的水平距離為潮流速度,以時間為橫坐標軸繪制潮流速度曲線。
3)依據(jù)各潮流速度點,繪制潮流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線,把每個航次(即每個時間)對應趨勢線上的潮流速度回歸到1),重復1)到3),直到得到各航次的潮流速度點同趨勢線比較吻合,取曲線上的潮流速度對各航速進行潮流速度修正。
如果測速水域水深不滿足下式,則需要進行淺水修正計算。
(9)
式中:h為試驗區(qū)水深,m;d為設計型吃水,m;V為試驗預計達到的最大航速,kn;Lbp為垂線間長,m。
采用Lackenby公式進行淺水修正。
ΔVS/VS= 0.1242(AM/h2-0.05)+
1-[tanh (gh/vS2)]1/2
(10)
式中:ΔVvs在淺水中損失的航速,kn;VS船舶相對水流的速度,kn;vS船舶對水速度,m/s;h為試驗區(qū)水深,m。
依據(jù)最后的修正功率和速度,繪制試航狀態(tài)對應的航速曲線,再繪制模型試驗各狀態(tài)下的速度曲線,用比例法繪制其他各狀態(tài)的實船航速曲線,并預報考核點航速。
本文所介紹的航速修正標準方法主要基于BSRA方法,并采用ITTC2005浪修正公式彌補BSRA方法缺陷。根據(jù)目前實船經驗,該修正標準適用于10萬t級以上一般排水型低速船舶,對于特殊船型,需要通過實船進一步檢驗其合理性。另外,實船航速修正過程需要大量的輸入數(shù)據(jù),這就需要在試航前精心準備,在試航測速試驗過程中需要仔細測量并采集試驗數(shù)據(jù),盡可能降低航速修正過程中的修正誤差,提高航速修正結果的準確度。建議公司建立數(shù)據(jù)庫,盡可能收集所有船舶的航速數(shù)據(jù),并對該數(shù)據(jù)庫進行整理分析,為進一步檢驗和完善該標準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