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鷺新1 曹海建1 黃曉梅1 陳清清 張玲麗 車俊豪
1.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2.江蘇鏘尼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400
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個體防護材料一直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古時戰(zhàn)場上的兵刃相見,還是當今各種暴力或恐怖事件的頻頻發(fā)生,都離不開防護材料的保護作用。一直以來,我國對槍支的管制十分嚴格,但對匕首、刺刀等尖銳利器卻鮮有管控,而尖銳利器所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因此,防刺材料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目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已經很多。
KIM等[1]、練瀅等[2]、劉娟等[3]、方心靈等[4]制備了纖維增強樹脂型柔性防刺材料,并對其防刺性能進行研究,發(fā)現所得材料的防刺性能只在初始穿透階段有所提高,而在切割階段和纖維束積累階段并無提升,且柔軟性變差。KANESALINGAM等[5]、CHUANG等[6]、徐玲玲[7]、劉榮欣[8]對織物進行涂層整理,制得涂層復合防刺材料,發(fā)現涂層能改善織物的防刺性能,但織物的穿著舒適性有所下降。董繼萍等[9]對織物表面防刺割樹脂片形狀進行研究,發(fā)現正六邊形樹脂片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防刺性能。陳虹等[10]分析了國內外防刺材料常用的樹脂體系,發(fā)現熱固性樹脂的強度較大,防刺性能優(yōu)異,但硬度較大,不易彎折;熱塑性樹脂的柔軟性較好,但強度較低,防刺性能較差。
從國內外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目前的防刺材料大多采用樹脂與高性能纖維復合進行制備,具有較好的防刺性能,但普遍存在質量大、偏硬和透氣性差等缺陷。因此,本文選用由高性能纖維織物制備的防刺材料,對其防刺性能進行研究。
(1)原材料:Kevlar纖維,線密度為111.11 tex(1 000 D),由煙臺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UHMWPE纖維紗線,線密度為88.89 tex(800 D),由江蘇鏘尼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儀器與設備:SGA598型半自動小樣機,購自江陰市通源紡機有限公司;TDM-100型耐切割性能測試儀,購自上海圖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NT-FD1型穿刺試驗機,自制。
在SGA598型半自動小樣機上,采用Kevlar纖維紗線、UHMWPE纖維紗線分別織造Kevlar纖維織物和UHMWPE纖維織物(織物組織結構均為平紋),其規(guī)格見表1。
表1 織物規(guī)格
按照ISO 13997—1999《紡織品 機械防護性能-耐切割性能的測定》標準進行測試[11]。分別沿經、緯向將織物裁剪成尺寸為100 mm×50 mm的試樣,以(2.5±0.5)mm/s的切割速度進行切割試驗。用不同的切割力切割15次,使切割長度均勻分布在5~15、15~30、30~50 mm。記錄每次試驗的切割力和切割長度,繪制標準化切割長度與切割力的最優(yōu)擬合曲線,并根據最優(yōu)擬合曲線確定記錄切割長度為20 mm所需的切割力,結果精確至0.1 N。
參考GA 68—2008《警用防刺服》標準測試[12]。將織物裁剪成尺寸為200 mm×200 mm的試樣。將試樣逐層疊加至20層,得到疊合試樣并平置于背襯材料上方,再用綁帶將疊合試樣固定在背襯材料上。在疊合試樣上選擇5個有效刺著點,刺入角為0°(即刀具垂直于織物表面刺入,無任何偏斜)。有效刺著點應滿足:刺著點與織物邊緣距離≥50 mm;刺著點與背襯材料邊緣距離≥50 mm;刺著點之間的距離≥50 mm。試驗時,重錘(其下端固定著刀具)從距離織物表面30 cm的位置做自由落體運動,刀具便以一定動能刺入織物。采集每次試驗的數據,繪制穿刺力-作用時間關系曲線。
用1 200萬像素的相機拍攝織物破壞形貌。
2.1.1 切割長度-切割力關系
圖1、圖2所示分別為Kevlar纖維織物、UHMWPE纖維織物的切割長度-切割力關系曲線。
(a)經向
(b)緯向
(a)經向
(b)緯向
由圖1、圖2可知,對于Kevlar纖維織物,經向切割力約為6.0 N[圖1(a)],緯向切割力約為7.1 N[圖1(b)];對于UHMWPE纖維織物,經向切割力約為2.7 N [圖2(a)],緯向切割力約為3.7 N [圖2(b)]。由此說明:
(1)Kevlar纖維織物的靜態(tài)防割性能優(yōu)于UHMWPE纖維織物。原因在于,Kevlar纖維分子鏈上有大量酰胺基團與苯環(huán),苯環(huán)屬剛性結構且交替排列,因此分子鏈難以內旋轉而以有序狀態(tài)緊密堆積在一起,整體呈剛性直鏈結構;此外,苯環(huán)與酰胺基團之間形成π-π共軛結構,酰胺基團之間形成氫鍵,相鄰氫鍵平面又以范德華力結合形成晶粒,這極大地提高了分子間作用力。UHMWPE纖維分子結構相對較簡單,分子主鏈主要由—CH2—CH2—組成,沒有剛性較大的基團,分子鏈內也無強的結合鍵,分子間主要存在范德華力,其作用力也比較小,受到外力作用時,分子間容易滑移[13-15]。
(2)Kevlar纖維織物、UHMWPE纖維織物的緯向靜態(tài)防割性能均優(yōu)于其經向。原因在于,織物的經、緯向靜態(tài)防割性能一定程度上與織物的織造工藝特點有關。經紗在穿綜、穿筘時會發(fā)生磨損,在引緯、打緯時又需要經歷無數次開口、閉口,其造成經紗間的磨損加劇,在這兩種形式的紗線磨損的共同作用下,經紗的強度下降。緯紗在織造過程中通過相關裝置直接引入,不存在緯紗與器材或緯紗間的磨損現象。
2.1.2 破壞形貌
Kevlar纖維織物、UHMWPE纖維織物在切割作用下的破壞形貌分別如圖3、圖4所示。
(a)經向
(b)緯向
(a)經向
(b)緯向
由圖3、圖4可知:
(1)沿織物經向切割,經紗斷裂,緯紗以浮長線形式出現在織物表面,如圖3(a)、圖4(a)所示;沿織物緯向切割,緯紗斷裂,經紗以浮長線形式出現在織物表面,如圖3(b)、圖4(b)所示。
(2)織物緯向的靜態(tài)防割性能優(yōu)于經向。在相同的切割力作用下,對于Kevlar纖維織物,經紗斷裂5根[圖3(a)]或緯紗斷裂7根[圖3(b)]時,織物即完全破壞;對于UHMWPE纖維織物,經紗斷裂3根[圖4(a)]或緯紗斷裂5根[圖4(b)]時,織物即完全破壞。
2.2.1 穿刺力-作用時間關系
圖5所示為Kevlar纖維織物和UHMWPE纖維織物的穿刺力-作用時間關系曲線。
(a)Kevlar纖維織物
(b)UHMWPE纖維織物
由圖5可知:
(1)Kevlar纖維織物與UHMWPE纖維織物具有類似的防刺性能。在刀具刺入織物的過程中,刀具所產生的穿刺力出現兩個波峰。①在A—B段,即第一個波峰之前,穿刺力隨著作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織物并未穿透;②當穿刺力到達第一個波峰時(B點),刀尖露出織物底層,開始接觸背襯材料;③在B—C段,穿刺力隨著作用時間的增加而下降,此時主要為織物抵御刀具的刺入,背襯材料受到的作用力較??;④在C—D段,穿刺力隨著作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并到達第二個波峰(D點),此過程中,織物與背襯材料共同抵御刀具的刺入,穿刺力增加迅速;⑤在D—E段,當穿刺力到達第二個波峰后,刀具在織物與背襯材料的共同抵御作用下停止進一步刺入,穿刺力隨著作用時間的增加而迅速下降,整個穿刺過程結束。
(2)對于Kevlar纖維織物,第一個峰值為183 kN[圖5(a)];對于UHMWPE纖維織物,第一個峰值為157 kN[圖5(b)]。這說明Kevlar纖維織物的防刺性能優(yōu)于UHMWPE纖維織物。
(3)對于Kevlar纖維織物,穿刺力到達第一個波峰的對應作用時間為283 ms;對于UHMWPE纖維織物,穿刺力到達第一個波峰的對應作用時間為303 ms,兩種織物的穿刺力峰值出現時間接近,差異不大。Kevlar纖維織物和UHMWPE纖維織物對刀具穿刺的總響應時間均為497 ms,說明兩類織物對刀具穿刺破壞的響應時間相近。
(4)穿刺力-作用時間關系曲線存在波動現象,說明穿刺破壞過程中織物發(fā)生了移動,各層織物有所偏移。本試驗中,Kevlar纖維織物和UHMWPE纖維織物未經樹脂浸膠處理,疊加后各層間的結合牢固性不足,受外力作用時各層容易發(fā)生滑動。此外,這與織物表面的平整度可能也有一定的關系。
2.2.2 破壞形貌
穿刺作用下Kevlar纖維疊合織物和UHMWPE纖維疊合織物中第一層織物的破壞形貌如圖6所示。
由圖6可知,在相同的穿刺力下,(1)Kevlar纖維織物表面既有切口又有凹坑,UHMWPE纖維織物表面的切口較平整,這是由于Kevlar纖維織物對刀具破壞產生的反作用力大于UHMWPE纖維織物;(2)Kevlar纖維疊合織物中第一層織物上的紗線斷裂5根,UHMWPE纖維疊合織物中第一層織物上的紗線斷裂6根。這說明Kevlar纖維織物比UHMWPE纖維織物具有更好的動態(tài)防刺性能。
(1)相同緊度的Kevlar纖維織物的靜態(tài)防割性能優(yōu)于UHMWPE纖維織物,兩類織物的緯向靜態(tài)防割性能均優(yōu)于經向。
(2)Kevlar纖維織物與UHMWPE纖維織物有類似的防刺性能,前者的防刺性能優(yōu)于后者。
(3)Kevlar纖維織物與UHMWPE纖維織物對刀具穿刺破壞的響應時間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