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睋妒酚洠鬃邮兰摇酚涊d:魯國昌平陬邑大夫叔梁紇與顏征在“禱于尼丘得孔子”。傳說有一次,孔子的母親顏征在祈禱后回家的途中臨產,于山洞內生下孔子,這個山洞被后人稱為“夫子洞”,“夫子洞”所在的尼丘山即是后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從曲阜市區(qū)往東南方向行駛25公里,便可見尼山隱于郁郁萬木之中。這里五峰并峙,五水匯流,源泉不斷,楷樹成陰,古柏參天。山環(huán)水抱之中,孔子父親生活過的魯源村,孔子母親的家鄉(xiāng)顏母村,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中國文化特有的圣山、圣水、圣地的圣境景觀和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故名尼山圣境。
孕育千古圣人的圣地尼山,是儒家文化的肇始,被稱為“儒家搖籃”,一直是中華民族思想與文化淵源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人們朝圣的文化圣地,與藍毗尼、耶路撒冷、麥加、雅典比肩齊聲。在孔子之后2560多年后的21世紀,中國在經歷了幾百年積貧積弱的歷史創(chuàng)痛和自新圖強的探索之后,進入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時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責任共同體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大國使命,重新找回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以此喚醒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成為這一新時代的最強音,尼山因此再度成為中國文化的聚焦點。
作為一項負有時代使命的創(chuàng)造性歷史文化工程,尼山圣境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不僅僅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在于用全球語境講中國故事,讓中國思想智慧參與人類文明進程?;诖耍嵘绞ゾ硰囊浴叭?、義、禮、智、信”為基石的儒家文化中挖掘內核,于“明禮”承繼中凝聚歷史傳承、展現人文風景、闡發(fā)中國精神,定“明禮生活方式”為核心文化主題;立足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傳承文化,創(chuàng)造經典,創(chuàng)建“文化修賢度假勝地”和“世界級人文旅游目的地”;站在尼山這座光耀古今的中國文化高原上,構筑起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與信仰圣域,樹立起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名片,鐫繪“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增益世界,引領未來。孔子,不只屬于尼山,更屬于中國,不只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不只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
明禮生活方式
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夺屆啡眨骸岸Y,體也。言得事之體也?!薄抖Y器》日:“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倍Y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故《論語》日:“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游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并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75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創(chuàng)立的孔子學說以及后來逐步形成的儒家思想,對于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前,我們整個國家都在倡導建立對于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來推廣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以當前我們也要順應這樣的時代要求,把沉睡在歷史典籍當中的文化財富創(chuàng)造性的展現給世人。尼山圣境自覺地肩負起這項使命和任務。讓觀覽者在感受到景觀、建筑、文化的沖擊力的同時,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對我們的先賢、對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所了解,并感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0項目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展示景區(qū)主題:
一、通過景區(qū)規(guī)劃布局、建筑形式與風格、藝術品展陳、導視系統(tǒng)等方面,巧妙融入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靜態(tài)營造濃厚的儒文化氛圍。
二、通過充分利用景區(qū)空間、建筑空間、環(huán)境空間,合理設置空間場所功能,以大型文藝演出、課程開發(fā)與體驗、公眾參與互動等活動,動態(tài)展示儒家文化深邃的思想與理念。
三、通過打造一支具有較高儒家文化修養(yǎng)的服務團隊、制定成體系的游客觀覽行為規(guī)范等方式,動態(tài)呈現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內涵。
項目整體規(guī)劃分三期實施,一期為核心景區(qū),規(guī)劃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主要景觀包括孔子像、大學堂、耕讀書院群落、配套服務區(qū)等,形成一個完整的儒文化主題體驗區(qū)。二期項目包括賢林書院、仁山書院、全球孔子學院聯盟基地、環(huán)湖生態(tài)休憩帶等。三期項目主要包括尼山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尼山國際藝術中心等。
儒家認為禮就是天道在人類社會的運用,儒家在禮的設計上,處處依仿自然,使之處處與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據。
前期建成并對外營業(yè)的尼山書院酒店坐落在尼山之畔,根植于魯西南深厚的耕讀文化土壤,取意于一個幽藏于山谷的恬靜村落。建筑設計基于魯西南特色民居,豐富的建筑細節(jié)中蘊含了大量人文信息,傳統(tǒng)且優(yōu)良的生活習慣,在設計中被珍惜、保存并加以繼承。建筑采用當地原石與土坯材料,保持本土特有的矮門低院格制,二合院建制、輕巧的瓦頂、精致的照壁、通透的玻璃以及與陽光相交融的木質隔柵,這些元素構成的活態(tài)場所在帶給人舒適享受的同時,更傳遞出濃郁的文化情結。
這里清澗流泉、鳥鳴花落,村外層層梯田,村里點點書香?!按迓洹敝邢骱洗ǎB石淺潭,在感受水泉靈動和花木氣息的同時,路轉溪頭每有別樣景致?!按逦病毖刂焦认魃纤?,推開柴門,跨進有著低矮土墻的小院,一口古泉藏于幽林深處?!笆ツ溉比齻€字赫然刻在共亭之上,敘述著圣人之母的一段久遠故事。泉邊的兩間草廬,漫溢出茶意書香,閑適慵懶的午后,聽泉水叮咚,品一壺春秋。
酒店以體悟“耕讀明禮”的生活方式為主題,強調地域環(huán)境的本土化與特色文化的體驗感,構建一方翩然世外的禮樂村落,試圖讓歷史重塑其鮮活的形象,并在努力維護這片土地鮮明的價值烙印、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文化環(huán)境的同時,契合時代發(fā)展和理想度假方式的當代需求。
通過活化的方式,從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出發(fā),以當代人關心關注的價值觀為方向,精美的呈獻給游客,讓游客在游覽中了解傳統(tǒng)文化,認同民族文化。
同時我們還研發(fā)了相應的文化體驗活動,在不同方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具體參與活動有:
1、正衣冠:游客進入七十二賢廊時,書僮/先生行相見禮,提醒先正衣冠再步入廊中。
2、聞賢:游客操作電子講解器,選擇聆聽賢士們的故事;或者聆聽尼山書僮1先生為大家講述賢士的尊師故事。
3、尋師拜師:游客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位或多位賢士進行拜師;游客在尼山書僮/先生的示范和指導下,體驗簡單并具儀式感的拜師禮,并向心儀的賢士們鞠躬。
4、六禮束修:拜師禮結束后,游客可以自主選擇奉上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干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
孔子十七歲時曾說過一句話:“丘也,東南西北之人也”,立下了用行走的方式傳播思想學說、從事教育事業(yè)的志向。他幾乎一生行走在路上,把足跡留在巍巍泰山的川谷石徑、蕩蕩中原的鄉(xiāng)野田間、浩浩黃河的煙波林岸,終其一生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輝映著中華文明的赫爍長河。
孔子及儒家思想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無數人追隨在這精神之光下,孜孜以求。
尼山圣境希望今后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為我們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文化自信,讓游覽者在靜態(tài)的儒家文化氛圍中感受,在動態(tài)的儒家思想與理念的演繹中體驗,在活態(tài)的儒家文化精神與內涵的展現中感悟尼山圣境所蘊含和倡導的明禮生活方式,從而真正實現將“尼山圣境”打造成彰顯齊魯文化魅力的山水勝境、傳承和弘揚先賢文化的人文圣境、面向非漢語世界的東方文化游學勝地和面向全球華人的修身養(yǎng)性勝地,建設成未來全球最有孔子文化魅力、最有杏壇體驗價值、最有書院游學特色、最受世界學子歡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驗基地。
修學游學課程
“修學旅游”一詞源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鼓勵修學旅行,它在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小學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國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高中生每年則要在世界范圍做一次為期數天的社會學習,謂之“修學旅行”。
所謂游學,一般是指由學校或校外機構組織的修學旅行活動,通過游走、游玩、游戲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由體驗和自由學習。
在古代,孔子以周游列國著稱,他曾率領學生在艱難困頓中遍踏山川都邑,廣求知識,豐富閱歷,考察政風民情,宣傳禮樂文化長達14年之久,堪稱世界修學旅游的先師和典范。
在現代,學生有組織和有計劃的修學旅游,成為發(fā)達國家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教育模式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國內修學旅游作為一種傳統(tǒng)而現代的素質教育手段被廣泛關注,正在逐漸興起和推廣。
順應當下教育所需,尼山圣境書院打造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修學游學課程體系,具體如下:
一、尼山圣境修學游學課程簡介
本課程架構的核心內涵:一境,二典,三修,四課,五禮,六藝。
一境,境界是尼山圣境課程的終極追求。
二典,所有課程圍繞《論語》《禮記》兩部經典展開。三修,修賢,修身,修為。
四課,傾力打造四門尼山經典課程《論語通譯》、《尼山研禮》、《禮儀知行》、《孔姓尋宗》。
五禮,以傳統(tǒng)五禮(吉、兇、賓、軍、嘉)為基,傳習尼山現代五禮——尊師禮、成人禮、婚儀禮、常居禮、成就禮。
六藝,修習傳統(tǒng)六藝,鍛造現代尼山六藝——石藝、瓷藝、絲藝、茶藝、竹藝、斗拱。
本課程架構由兩個版塊,八個組團構成。
版塊一:基本課程,由四個課程組團構成。
版塊二:特設課程,由四個課程組團構成。
針對學習者內容特需,水平參差,國別差異,學時短長等因素,可將各組團課程重新拆分、編組。本課程架構設計原則為:重體驗,避重疊,有交叉,能對接,相補充。
二、尼山圣境修學游學課程目標
設定修學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應當將本地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和受眾學校的辦學特色結合起來,并直接指向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據此尼山圣境修學游學課程設定了以下幾個課程目標:
(一)親近自然,強健體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增強體魄的同時,開拓心胸。
(二)伙伴合作,學會交往。教育要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化,游學可以讓學生在自由組合、
自由活動、自由交往的過程中,學會與同伴交往的方式,培養(yǎng)同伴友誼和團隊協調能力。
(三)游覽名勝,豐富知識。在游覽名勝的同時,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國學底蘊。
(四)觀察事物,提升審美。游學的過程,也是觀察事物的過程,在適當的引導下,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感悟人生,鍛造品格。注重學生在游學中的“體驗”和“思考”,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中,塑造學生高尚的品德和價值觀。
尼山大學堂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的發(fā)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tǒng)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尼山圣境傾力打造尼山大學堂項目,作為面向全社會的公益性傳統(tǒng)文化大講堂,目的是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國人心中,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干家萬戶的生活。
尼山大學堂講授的課程內容涉獵文學、史學、哲學、醫(yī)藥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多學科領域,為保證課程質量和授課效果,特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講座,相關專家、學者都在各自領域都具有超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講座擬定為每月一期,在線網上預約報名,每期由一位知名人士在其相關專業(yè)領域選材定題,分享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感悟,給予社會大眾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yǎng)。力求為大眾提供一個有思考、有疑問、有鋒芒、有價值的思想碰撞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