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鑫
“名校之名,在名師,更在名教研組?!?/p>
筆者印象中,較早提出這個論斷的,是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學校能成為名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兩點,一是有名師,二是有名學科,相比之下,名學科可能更重要。名學科建設要依托名教研組。名師的影響力,有可能會隨著他離開學校而消減;但名教研組的影響力則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變動而發(fā)生大改變。
對此筆者深以為然。只有名師未必有名校,但有名教研組則必然有名校,因為一個學科團隊的卓越,必然會帶動相關學科團隊乃至整個學校的進步。因此我們都清楚教研組建設的重要性。但我們也很遺憾地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其實一直在從學科知識傳授的角度來進行教研活動,而沒有從學校管理的角度來研究教研組的建設。教研活動是教研組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但不應該是全部,教研組的建設應包括教研組文化建設、制度與規(guī)矩建設、課程與教學研究、人事安排與教師能力提升等。即我們已往研究更多的是“做什么事”,而對“為什么做事”“要做成什么事”“怎么更好地做事”研究不夠。
當然,也有一些先知先覺的地區(qū)和學校,一直在進行教研組建設。比如早在本世紀初,“新基礎教育”實驗就將教研組建設作為一個重要行動策略。但將教研組建設提到“名”教研組建設的高度,則是近幾年的事情。“名”是對內(nèi)涵、品質(zhì)、影響力的更高要求,是要求學校不止要做好教研組的常規(guī)建設,更要讓教研組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有專業(yè)影響,進而提升學校的專業(yè)水平和社會影響力。2018年4月20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召開“北京市中小學語文教育大會”,意在喚起各學校對名學科和名教研組建設的重視。2019年5月,北京市東城區(qū)宣布要開展“雙名工程”,新建名教研員工作室、名學科工作室。而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雙一流”建設,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應該說,未來一段時間,名教研組建設,可能會成為學校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抓手與“武器”,推動基礎教育質(zhì)量的穩(wěn)步有序提升。
那么,名教研組應該“名”在哪里?名教研組建設應該在哪些地方用力?筆者以為,名教研組的“名”,不僅是名氣,更是明白、是創(chuàng)新、是優(yōu)秀、是卓越、是擔當、是影響力。名教研組至少要有“六名”:名理念、名機制、名教師、名課程、名活動、名學生。后三者眾所周知,筆者此處僅談談能生成后三者的前三者。
名理念。教研組建設要有目標、有文化、有規(guī)劃、有表達。學校文化是教研組文化的根基和起點,教研組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的延伸和落地。每個教研組都可以依據(jù)本學科特點,建設富有生命色彩的,開放樂觀、和諧合作、創(chuàng)新進取的教研組文化,同時用更易于為年輕教師和新生代學生接受的方式,將富有自己學科特色的教研組文化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名機制。大多數(shù)教研組都有一套成型的制度體系和行為范式,名教研組則更要有一些自己的“當家功夫”“獨門暗器”,因此必須在研究方式上改版升級,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在研究工具上動心思。我們可以借助大數(shù)據(jù)、AI技術、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等,進行更加科學精準的學科研究。要倡導教研的數(shù)據(jù)化、智慧化、成果化、價值化。
名教師。名教研組都要有一兩個靈魂人物,要形成人才梯隊。沒有靈魂人物的教研組,無法成為有凝聚力的名教研組;但有多個靈魂人物的教研組,也可能會因內(nèi)耗而失去凝聚力,因此教研組長和靈魂人物最好二者合一。陶行知先生當年在重慶合川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音樂組主任是賀綠汀,舞蹈組主任是陳愛蓮,文學組主任是魏東明和艾青。這些熠熠發(fā)光的靈魂人物讓每個教研組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教研組內(nèi)的名師,最好差異發(fā)展,各有自己的優(yōu)勢領域,互相欣賞和支持,“不只是同事,還要是知音,要能說到一塊去,玩到一塊去,干到一塊去”。
如何建設一個這樣的名教研組?對此,教研行政部門要給政策,學校要給支持,要給資金、給場地、給規(guī)劃、給制度、給培訓、給舞臺。同時,每個人都要進行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校長要放權,中層干部要放手,家長和社會要放心,教研組長要自強,教研組成員要自信,大家都要相信教研組的潛力、耐力和爆破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校長要給包容、給笑臉、給陪伴。校長要多包容,要允許教師出問題、允許教師出風頭、允許教師有小個性,要能包容教研組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完美;校長要多微笑,要多給鼓勵,做教師激情的點火者而不是滅火者;要讓自己有“可見性”,要經(jīng)常到教研組走走,不一定要解決什么具體問題(有時有些具體學科問題校長也解決不了),但是一定要告訴大家我知道、我理解、我等待、“我們在一起”。
只有自由的靈魂,才會擁有自由創(chuàng)造的動力和能力。如此一來,我們真不愁沒有名教研組,沒有名校?!安黄萜萦谪氋v,不汲汲于富貴”“我若盛開,蝴蝶自來”,我們知道那一天早晚會到來。
(作者單位:中小學管理雜志社)
(編輯?柴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