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潔 江蘇省揚中市興隆中心幼兒園
在幼兒園的一角,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孩子圍坐成一圈,趴在地上看雨前出現(xiàn)的蚯蚓;在娃娃家里樂此不疲地扮演著爸爸媽媽,在醫(yī)院里做著醫(yī)生和病人;獨自一人念念有詞,“我的衣服怎么又變短了”;兩個小家伙在說著什么,忽然其中的男孩哇哇大哭起來,原來是小女孩不接受和他做好朋友……
這樣的一幕幕實在太多,孩子們每天都有這樣那樣的故事。他們總是會萌生出好奇之心去探索。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人、獨特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告訴我們:我是一個自由的人,我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體的主人!做自己感覺的主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認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我需要完整地成長,要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完整的自我。
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一書中指出,兒童完整地成長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于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等結構,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所以完整地成長的核心點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一直以來,人們更多的時候都是站在成人的視角在觀察兒童,發(fā)現(xiàn)他們的需求。而今天,我將從“兒童本位”出發(fā),正視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自身的需要和發(fā)展。我將通過實際的案例來一一闡述,像王開嶺在其書中寫的那樣:“向兒童學習?!?/p>
身為幼兒園老師中的一員,你是否也或多或少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如“女孩不太會搭積木,男孩搭積木比女孩搭得好”“女孩在表演區(qū)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創(chuàng)意”。再比如,在和孩子們共同進行班級主題墻布置的時候,存在“孩子們擺放得不整潔,不夠美觀”“內容與主題不符合”等顧慮,這樣的經(jīng)驗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腦海,讓我們形成固化思維,忽視或無視兒童,沒有深層次地去思考:孩子為何這樣做?他們想要什么?
無疑,這些重重疑慮無形中削弱了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減少了幼兒的創(chuàng)意思維,讓我們的教育也大打折扣。
著名的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的繼續(xù)不斷地改組或改造”。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他指出:“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它創(chuàng)造繼續(xù)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為實現(xiàn)這種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彼慕逃枷氤珜б獜膬和奶煨猿霭l(fā),促進兒童的個性發(fā)展。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將人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稱為行為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小到大分為4個層次:微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外系統(tǒng)和宏系統(tǒng)。這4個層次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對兒童發(fā)展產(chǎn)生從直接到間接的影響。我們需要認識和理解兒童“生長”中的重要環(huán)境,如:重視親子陪伴成長的環(huán)境,形成融洽和諧的師幼、同伴關系環(huán)境,善于綜合利用周圍自然與社區(qū)文化資源環(huán)境等。陳鶴琴先生倡導的“活教育”思想,在目的論中提到:“創(chuàng)新能力,讓我們的思維活躍,讓我們學會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闭n程論中倡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苯虒W論中指出:“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p>
如何釋放幼兒的天性,讓其可以自我創(chuàng)造與成長,我們試著這樣做——“我是小小觀察家”。
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與生俱來的求知欲,讓他們會像科學家一樣致力于探究活動。我們給幼兒提供從經(jīng)驗中學習的機會,以其學習和探究的規(guī)律、特點為基礎,關注幼兒自身的想法,注重其對概念的建構,同時以討論、表達、特征表現(xiàn)和反思作為活動中構建理解和發(fā)展概念的重要途徑,提倡互相學習,注重提供觀察的計劃,確保他們的游戲和想法受到關注、深化和挑戰(zhàn)。
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悄然增長,最讓他們驚奇的莫過于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停地變化、長大。同時,他們在體驗自身變化的過程中開始關注周圍世界的變化,用眼睛捕捉、用情感體驗每一種事物的變化。其中,他們對自己最熟悉的自然生活場所等環(huán)境的關注度應該是很高的。于是我想到了“小小觀察家”這一概念,緊緊抓住暑假后幼兒自身和教室的改變這樣有利的“觸發(fā)點”。就這樣,一場名為“變”的小型分享會就此展開了。
欣欣:我們班放衣服的筐子變了。
多多:鋼琴也不一樣了。
小雅:老師的頭發(fā)從長發(fā)變成了短發(fā)。
艷艷:玩的玩具不一樣了。
洲洲:掛鐘從方形的變成了圓形的。
誠誠:墻面變了顏色。
琪琪:還有,還有,我們的老師也變了,張老師變成了李老師。
軒軒:我們長高了。
可樂:老師,我變白了。
……
隨著這樣的討論話題越來越多,大家有了與其他人分享發(fā)現(xiàn)的想法,“怎樣把我們的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出來呢?”“可以說給別人聽?!薄翱梢援嫵鰜??!薄斑€可以用照相機或者手機拍出來?!薄罱K,他們自然分成兩組:A組選擇用照相機和手機記錄,B組選擇用繪畫來記錄。
“小小觀察家”開始工作啦!他們拿著照相機、手機,認真觀察、交流、拍攝?!按髽溟L出紅葉子了?!薄斑@里多了一塊黑板?!薄斑@個玩具原來不是放在這兒的?!薄S后他們來到了中一班、中二班的公共走道,故地重游,立馬又發(fā)現(xiàn)了很多變化:“我們的表演區(qū)上多了瓢蟲裝飾。”“原來的消防區(qū)不見了,這是賣吃的東西的小店嗎?”“還有海帶呢?!薄白匀恢型ダ锩娴淖雷右沧兞耍恢貌灰粯恿??!薄氐交顒邮液?,他們不停地分享新的發(fā)現(xiàn)。
小小觀察家們從自我出發(fā),在找一找、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的過程中了解并關注到自身的變化、他人的變化;從認識班級小空間的變化到認識幼兒園大環(huán)境的變化。此時,我們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幼兒提供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是自由的、有愛的、有序的、真實的、自然的,讓幼兒的成長發(fā)生在一個完全真實的系統(tǒng)里。我們盡可能地滿足他們渴望探索世界的強烈愿望,鼓勵他們認識自我,擁有自信,并在探索事物變化的過程中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這樣的幼兒常常善于捕捉真實,而正因為如此,他們就更善于遵循真實來行動。
1.該怎么表現(xiàn)“我長大了”呢?
我們長高了,變大了,衣服也變短了,我們怎么來表現(xiàn)自己長大了呢?大家商量了起來:“要畫一點高的小朋友,再畫一點矮的小朋友?!薄坝浀靡嬮_心的嘴巴,還要翹翹的?!薄笆峙e起來就代表長高吧!”“快來幫忙,我們要做立體的人!”
“瞧瞧,這是我們用吸管、紐扣、亮片、皺紋紙、紙黏土……好多材料裝飾的長大的小人?!?/p>
2.用“寫信”的辦法告訴其他人:“我長大啦!”
“我用家里墻上的尺量量,我長高了?!薄拔页燥埑缘帽纫郧岸?,現(xiàn)在還會用筷子呢!”“我上小班時穿的鞋子都不好穿了。”“我的衣服嫌小啦!”“褲子變短了!”……
3.在海報上留下我們的記號!
“我知道,這紅紅的是印泥,用它來摁上我們的手指印吧!”“你能數(shù)得清這上面有多少個拇指印嗎?”“你知道哪個拇指印是我的嗎?”“我自己都忘記哪個是我摁的啦,實在太多了,怎么辦?”
4.拇指印上變一變,變成我的印章啦!
“瞧瞧,這是我添畫的鴨子標記,這是我的小兔子,這是我的大西瓜,這是一棵樹,這是小螞蟻,這是蝸牛,還有好多呢,我就不一一說啦!下次你們一看就知道哪個是我摁的啦……”
整個海報的創(chuàng)意由幼兒發(fā)起,師幼共同合作完成,幼兒是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主人,再也不是游離于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之外的欣賞者,而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一個充滿探究的環(huán)境會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并試著去尋求答案。它強調用適宜的身邊工具和合適的時間來觀察和收集證據(jù)的重要性。這里充滿了不斷豐富的對話和工作記錄、照片、圖標和展板等。幼兒借助“畫語”,通過小組或大組討論的形式分享各自觀察的內容和想法,彼此分享關于探究某一概念或現(xiàn)象的想法。
上述兩個案例一個是戶外及室內探究,一個是對自身的探究,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之火。它們借助幼兒的身體、意識才能夠得到表達和滿足,這個過程就是將幼兒隱藏在身體里的生命力肉體化、人性化的歷程。實際上,這個歷程同時還在悄無聲息地幫助幼兒創(chuàng)造著一個偉大的東西,即“自我”。
蒙臺梭利說:“在幼兒的生命里,每當他有意地做某件事的時候,這種力量便會進入他的意識中,意志便開始發(fā)展了?!鄙鲜鎏骄炕顒拥囊饬x也正在于此吧!
幼兒探索管子的興趣越來越濃厚,9月下旬,班級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管子,并投放在門口的“管子資源庫”中,區(qū)域游戲時,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材料,進行管子探索。
1.管子上的繪畫掉色怎么辦?
9月21日,琪琪和呈呈在美工資源庫選擇了兩個大型的PVC管帶到美工區(qū),用炫彩棒和水彩筆進行繪畫裝飾。
今天的小觀察家是艷艷,她拿著 “觀察員記錄本”開始記錄。
在飯前分享環(huán)節(jié),同伴之間展開了討論:呈呈、琪琪在PVC管上用蠟筆來畫,可是畫的畫很容易就會被袖子蹭掉。
一番討論后,琪琪和呈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水粉顏料來畫。
2.班級環(huán)境大改造。
在資源庫那兒設立了一個“管子探索區(qū)”。自主游戲時,小觀察家們也總喜歡來到這兒觀察、記錄。隨著小觀察家的加入,“管子”主題也變得更加有趣起來,幼兒在主動選擇、體驗和同伴評價的過程中,對探索管子的需求也越來越濃烈。
這是認知過程的第一步:本能的興趣。
第一階段:通過對小觀察家們的“畫語”解讀,在激發(fā)本能的興趣后,在主動觀察、記錄中,他們開始用感官和經(jīng)驗加以組織整理,梳理概念,于是,他們的需求推動了主題的進程,也進一步加強了和同伴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穿過管子?
11月10日,小諾、函函、源源和朗朗想來探索關于軟管的秘密。他們在教室內找來了一些輔助物品,想試一試什么東西能穿過這些軟管,并做了記錄。通過實驗得出結論:東西能不能穿過管子是由自身的大小和管子的粗細來決定的。
第二階段:從內在有序的系統(tǒng)到對未知事務的興趣,開啟了新一輪的認知。
游戲時,幼兒發(fā)現(xiàn)資源庫中管子越來越多,但是擺放得過于雜亂,他們根據(jù)管子的材質進行了簡單的分類。
一次游戲時,小觀察家杰杰觀察到源源和朗朗把一個小毛球塞進軟管中取不出來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并加入他們,最終一起把毛球拿了出來。
11月22日早上,多多從家里帶來了一個充氣筒,興沖沖地對我說:“老師,你知道嗎?這是充氣筒,可以給氣球充氣的??吹竭@個藍色的軟管了嗎?就是通過這根管子充氣的。用腳踩一踩就能夠有風了。我就把它也放在資源庫里吧!”區(qū)域游戲時,源源和可樂來到管子探索區(qū),他們選擇了充氣筒和幾節(jié)PVC水管,他們要做什么呢?
原來孩子們想知道這個充氣筒到底是怎么充氣的,它真的能夠出風嗎?接了很長的管子還能夠出風嗎?于是兩個人就各站一頭,一端用充氣筒充氣,另一端感受有沒有風。試驗成功后,可樂說:“真的有風呢,吹得我的臉都有點痛了!”航航和軒軒看到后,也想來試一試。
第三階段:基于經(jīng)驗、以前的概念、判斷及辨認的興趣,用軟管和PVC管的組合材料進行游戲是孩子們的新嘗試。充滿童趣的“畫語”讓人忍俊不禁,也讓我驚訝于幼兒的觀察力和對材料的創(chuàng)造力。在觀察和游戲中,幼兒逐漸明白管子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非常重要的用途。
12月6日,源源、朗朗和小諾來到管子探索區(qū),他們想要搭建一個車子的軌道,經(jīng)過篩選后,覺得硬的PVC管更適合。剛開始,他們嘗試拼了一個平的軌道,把組裝的小汽車放進去后,想用手動推進的方法,發(fā)現(xiàn)比較困難。小諾說:“不如我們舉起來吧?!彼麄冊囘^后發(fā)現(xiàn),小車能夠落下來了。但朗朗覺得每次都舉著的話太累了。源源想了個辦法,在軌道下面用管子墊高,像一個小山坡一樣。試驗后發(fā)現(xiàn)非常成功,小車不但能夠滾下來,而且速度還非???。底下的管子墊得越高,小車下落的速度越快……
第四階段:從感覺開始,經(jīng)過心理活動,到建立概念,再到概念的應用,用簡單的邏輯組織與語言,正式開啟完整的兒童認知途徑。
一段時間后,幼兒開始熱衷于探索輪子的滾動以及滾動的多樣化軌跡和可能性。
在一次一次游戲后,幼兒更加有耐心,懂得與同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務,尋找游戲時發(fā)生的問題:輪胎為什么出不去?怎樣才能快速地沖出去?改變軌道會怎么樣?把軌道中間分開,輪胎還可以沿著軌道走到最后嗎?中間來個“小山坡”怎么樣?加上陷阱是個不錯的選擇嗎?……從開始的“單一軌道”,到“立體軌道”,到“斷層軌道”,到“單一陷阱軌道”,再到最后的“終極多陷阱軌道”,幼兒充滿靈氣,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調整,創(chuàng)意出這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玩法。我為他們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深深地為他們的創(chuàng)意驚嘆。
在整理幼兒的觀察日記時,小諾的觀察日記給了我驚喜:9月25日搭建管子,10月11日玩“誰能穿越管子”,11月8日的“充氣筒和風”,12月6日的PVC軌道搭建,小諾把整個過程完整地記錄了下來?;仡欉@段時間,幼兒以小觀察家的身份參與了課程探索,大家都收獲滿滿。
成人的觀察,是洞悉幼兒行為發(fā)出具體動機的必要動作。兒童的世界,成人并不能從主觀上去判斷,而是通過幼兒日常行為去解析,發(fā)現(xiàn)他們關注的問題和需求,得到結論?!爱嬚Z”解讀作為一種新嘗試,為主題的探索與游戲的交流、分享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讓所有的幼兒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共同解決游戲中的問題,激發(fā)繼續(xù)游戲的愿望,延續(xù)游戲中的快樂。“畫語”讓成人更便于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學習能力,了解幼兒的心理需要和經(jīng)驗獲得,有效地指導他們,讓他們能高效地學習、游戲,從而,給予幼兒必要的支持、引導、合作等,開啟幼兒多元潛能,挖掘每個幼兒的特點,因人而異,促進其個性化地發(fā)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jīng)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在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快樂地學習與創(chuàng)造。教師根據(jù)教育目標以及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興趣,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
幼兒借助于內外兩個環(huán)境,將自己真正的存在,將自己生活的點滴通過一舉一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這個把自己創(chuàng)造為人的過程就是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幼兒在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秾W會生存》中說道:“人越是忠實于自己,他越是緊密地遵循他的天性法則和他的事業(yè),他就越會接近于人類的共同事業(yè),此外還能更好地與別人交往。”讓我們學會走近幼兒,助他們實現(xiàn)生命的自我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