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培珽 編輯/秀婷 設計/小杰
上一秒鐘,對著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鐘,對著小的輕聲細語。連上帝都看不下去的事情,父母卻可以毫無感覺。
我常常懷疑著一件事:現(xiàn)在這個時代,有沒有哪家的孩子,是天生的相親相愛?不用父母怎樣教,就大的禮讓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樂融融直到永遠。
我可能在做夢。古代,或許有,反正孩子生得多,打得你死我活也沒有關(guān)系,父母不會管,也無力管。現(xiàn)代,我猜沒有。
由于環(huán)境不同,現(xiàn)代家庭小,孩子少,一出生就是全家人注意和呵護的焦點。這樣長大的孩子,而后等弟妹出生,要第一次學習人生的“分享”這一課時,當然更不容易。再加上父母如果用現(xiàn)代的方式寵小孩,卻用古代的觀念在教小孩,往后兄弟相爭的戲碼就有的瞧了。
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我們家的孩子,其實也常常發(fā)生弟弟讓姐姐的感人情節(jié)。但是,沒有人會提醒您,孔融讓完梨之后的事情。嘿嘿嘿!可能是弟弟馬上拿根木棍敲哥哥的頭:“為什么我讓你梨,你卻不讓我糖果?”
所以,不論誰告訴你他們家的手足有多么相親;也不論您親眼看到別人的孩子為什么總是如此相愛,我一定得提醒您——
您看到的不是全部,您也看不到全部,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孩子的相爭不讓而沮喪。父母必須視兄弟姐妹之間的吵架為常態(tài),打打鬧鬧也是生活情趣。千萬別往牛角尖里鉆:“我是不是育兒無方?他們是不是八字不合?我懷孕時是不是心情不好?”
?!#@些想法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會越幫越忙。當做父母的您,一心認定手足間不相親不友愛時,那么事情一定就如您所愿,再也難回頭;當做父母的您,認為這只是過渡現(xiàn)象,它就真的只會是過渡現(xiàn)象,過了就好。
這件事,現(xiàn)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了,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了,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自己上廁所。”3歲時……
“不要這么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歲時……
“你的字怎么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8歲時……
“你為什么不好好讀書?看姐姐成績多好!”10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xù)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后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里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向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后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作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
說到這里,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啰: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p>
“媽媽,學校營養(yǎng)午餐真好吃,比你做的便當好吃多了?!?/p>
“老公,早點下班回家,誰誰誰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p>
“老婆,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里將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并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xiàn)。
“你是哥哥,你要讓弟弟??!”
“你是姐姐,為什么讓妹妹哭呢?”
每次聽到類似的話,心里就覺得很不對勁。事情只分對錯,怎么會用年紀的大小來分呢?
“姐姐要讓弟弟哦!”不管是勸解、威脅、利誘、壓迫,用任何語氣說都一樣。這樣的話,從來不曾從我的嘴里吐出。從前不會,以后不會。因為,在我心里,一點也不認為大的要讓小的。
當手足起了爭執(zhí)時,父母通常想的可能是:“小的孩子還不懂事嘛!”
請問,多小叫做“還不懂事”?3個月,手足根本還不可能有交集。8個月呢?如果8個月的嬰兒爬過去搗亂姐姐的玩具,當場也要“訓斥”小嬰兒一番——至少要對著小嬰兒說“不可以,不可以搗亂姐姐”。這也是心理戰(zhàn),這樣老大才會服氣。因為在孩子心中,規(guī)矩和道理是不分年齡的。
請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時候,根本是不知道要如何解決手足之間的吵架或爭執(zhí),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處理,于是——“大的要讓小的”,就變成父母的萬靈丹。
常常見到手足同時“看上”一件玩具,父母總是愛說這一句:“先讓妹妹玩一下,她比較小?!薄跋茸尩艿芡嬉幌?,他比較不懂事。”
這不只是不公平,而且三兩下,小的孩子也馬上學會一件事∶這是欺負哥哥或姐姐的好招。于是,手足之爭就沒完沒了。
“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玩完了才輪到下一個人?!边@么簡單的道理,跟年紀大小有什么關(guān)系呢?規(guī)矩定得清楚明白,以后才能高枕無憂。
你們家的老大會欺負小的么?趁人不注意時捏他一下、推他一把么?父母又常??酂o證據(jù),因此更加火冒三丈。“手足不友愛”就像是父母眼中的沙子,一粒也無法見容。
這種時候,父母是否想過,大的為什么會怨恨小的?自己是不是錯得更多,需要負更大的責任呢?至于您哪里做錯了,我無法幫您一一細數(shù),您必須時時用心體會。
上一秒鐘,對著老大疾言厲色;下一秒鐘,對著小的輕聲細語。
連上帝都看不下去的事情,父母卻可以毫無感覺。
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手足感情的深度。
手足不和,有時爭的,只是“公平”二字。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少,沒有關(guān)系;但是不公平,就萬萬不可。
這是人性。一人只分一粒糖,只要公平,沒有人會抱怨。一人變成三顆,理應高興才是;但若發(fā)覺有人是四顆,您過得了這一關(guān)么?
大人都未必過得了,更何況是孩子。
您是公平的父母么?
我覺得我是。我的兩個孩子,除了性別之外,各方面差距不大,所以父母要做到公平不難??墒侨绻麄兪且粋€美,一個丑;一個個性隨和,一個固執(zhí)難搞;一個學業(yè)優(yōu)異,一個成績單滿江紅,我還能心平氣和地公平對待么?我不知道。對父母來說,這肯定是更嚴格的考驗。
上一代的父母,用不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常常視為理所當然,不必隱藏、也不怕傷了孩子的心,這實在很令人匪夷所思。“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就是經(jīng)典證據(jù)。
一位好友年邁的母親賣了名下的一棟房子,她將所得一份為四,準備分給都已男婚女嫁的四個孩子,而我的朋友是唯一的女兒。
這時,母親身旁的親友說話了:“為什么女兒也要分?出嫁了就跟別人姓!”
“為什么女兒不能分?都是我的孩子??!你希望兒子過得更寬裕、舒適,女兒也一樣啊。何況這跟姓什么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是我的孩子,不管男女,就是要公平?!?/p>
這一段話,為中國女人吐了五千年來的怨氣。
我的朋友,她的生活,根本就不差那一份母親要留給她的金錢。
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父母的公平,就是孩子一輩子心平氣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力量。
汪培珽 臺灣親子作家
美國紐約圣約翰大學MBA學歷,在銀行職場工作九年,后決定成為全職媽媽,陪伴一對兒女成長。著有《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