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桃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宗教改革在直接導致羅馬天主教會分裂為舊教與新教以及新教教義產(chǎn)生的同時,還引發(fā)了西方社會思想領域的巨大變革,尤其表現(xiàn)在教育思想領域。本文試圖以宗教改革背景、改革內(nèi)容為基礎,重點探討宗教改革對歐洲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宗教改革可以追溯到14世紀英國主教兼皇家神學顧問、牛津大學教授約翰·威克里夫所代表的市民階級的宗教改革,以及15世紀的約翰·胡斯所領導的捷克的宗教改革,而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領導的兩場宗教改革運動。這兩場運動作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是市民階級反封建、反正統(tǒng)天主教神學的一種斗爭形式。這一時期的宗教改革運動對歐洲近現(xiàn)代文明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被恩格斯稱為“第一號資產(chǎn)階級革命”。這場來勢兇猛,規(guī)模巨大的宗教改革運動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第一,文藝復興的推動作用。在思想文化領域,文藝復興為宗教改革做了充分準備。文藝復興確定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diào)人的尊嚴、人的高貴、人的偉大,頌揚人的價值。人文主義者一方面批判禁欲主義,贊美渴望幸福的人生觀。另一方面,人文主義者主張人權,反對神權,批判中世紀教會的無知蒙昧和封建等級制度,倡導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欲望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對天主教神權產(chǎn)生極大影響。改革者馬丁·路德那里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人文主義的自由觀和批判精神,而且在人的解放和自由方面付諸實踐。因此說,人文主義為路德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沒有人文主義,就沒有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宗教改革運動。
第二,民族主義觀念和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在政治領域,由于民族觀念崛起,民族國家要求打破中世紀“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在經(jīng)濟領域,中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新的生產(chǎn)關系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新興資產(chǎn)階級作為一股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提出了改革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初步要求:結束封建割據(jù)的分裂局面。當時德國十分嚴重的封建割據(jù)狀況導致王權衰落,無力抵制羅馬教會,任由教皇剝削。
第三,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在宗教領域,羅馬天主教會一方面提倡禁欲主義,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種特權榨取錢財。隨著教會財富與權勢的不斷增強,其腐敗程度也不斷增強,教會想方設法在歐洲各國橫征暴斂,在德意志更是兜售贖罪劵,宣稱只要購買了贖罪劵,犯罪的人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寬恕。這一舉動遭到維騰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的強烈反對,在大學教堂大門上張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名為《關于贖罪券的功效》,痛斥羅馬教廷“特使”特策爾之流在德國販賣贖罪券的卑劣行為,要求就贖罪券的功效問題進行公開辯論,這是宗教改革的導火索。當時歐洲各地的政治人物對教士生活奢侈、羅馬教皇的專權以及羅馬教會的橫征暴斂有所不滿,他們對宗教改革推波助瀾。這樣,一場全國性的宗教改革之火就在大學點燃了。宗教改革運動在德國興起后,接著在瑞士、英國、法國以及北歐諸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宗教改革運動。
在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中,各教派提出了不同于正統(tǒng)天主教教義的宗教信條。概括說來,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各新教教派主要提出了如下主張,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及后來歐洲教育的發(fā)展。
路德在《新教·羅馬書》中領悟了“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道理,提出了“因信稱義”神學理論。按照因信稱義理論,個人靈魂能否得救,不依賴于人的主觀努力,不決定于是否齋戒、朝圣、施舍或購買贖罪劵等善功圣事,不取決于教會,而主要靠個人的虔誠信仰,即通過閱讀和理解《圣經(jīng)》就可直接與上帝溝通。在接近上帝的過程中,信徒憑借真誠的信仰接受上帝恩典,不需要教會和教士等媒介,也不需要履行種種圣禮,即教會規(guī)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xiàn)自己的信仰。因此,新教各派主張簡化圣事,反對天主教的繁瑣的、揮霍浪費的宗教儀式和贖罪等消極活動。路德也極力主張簡化宗教儀式,他宣布除禮拜日外所有的節(jié)日都應廢除,這樣既縮短了圣禮所占用的時間,又節(jié)省了開支,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教會所規(guī)定的種種思想禁錮。加爾文則更加明確提出:“稱義”唯在“信仰”,“信仰”是一種確信上帝向人類普施恩典的知識,信仰借助于圣靈啟迪信徒的心靈,信仰是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有無信仰是表征個人是否獲得上帝揀選而成為上帝“選民”的標志之一。
加爾文信奉“因信稱義”的思想,進一步提出“預定論”,上帝在創(chuàng)世之初就把所有的人分為“選民”和“棄民”兩類,“選民”永生,“棄民”永罰?!吧系鄣膾x是無條件的,不以任何善行,也不以人將來行善,或知道人會好好利用他的恩典為預定的條件?!奔訝栁摹邦A定說”的提出有力地批判了羅馬教會將“善功”量化鬻賣的丑行。在個人與上帝的關系上,人應該堅信是上帝的選民,處于被動的地位,一旦被上帝揀選,他的內(nèi)心必定充滿對上帝的信仰,他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定積極努力,他的一切活動的成功就是實現(xiàn)了上帝先賦的使命,為了榮耀上帝。此外,加爾文還提出上帝選民的標志:即擁有嚴謹?shù)纳詈万\的宗教信仰,崇尚理性和科學。這樣人在上帝面前就擁有了主動性,個人的命運可以通過勤勞工作,追求潔白無瑕,在現(xiàn)實職業(yè)中取得成功等現(xiàn)實生活信條中實現(xiàn)。這種新的信仰為普及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應關注社會實際需要的思想,提供了保障。
改革者主張建立一個廉潔的和民族的教會。在教會組織上,新教反對羅馬教皇對各國教會的控制,反對教廷的欺世斂財與僧侶的貪婪腐化,主張建立廉潔教會,采用多種組織制度如主教制、長老制、會眾制等實現(xiàn)教會生活的多樣化。新教對羅馬教會的權威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教會不是上帝的總代理者,更不是基督在世的代表,教會不可以壟斷上帝的教導,也不能夠承包信徒的信仰。宗教改革者主張教會要回歸到原始的宗教經(jīng)典中去,信徒有權選擇自己的信仰,有權和上帝直接對話。德意志也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就是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世俗權力嚴重地挑戰(zhàn)了教會的權利。”
從“因信稱義”出發(fā),路德進一步主張對上帝的信仰使得人人在上帝面前均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在宗教教義上,新教視《圣經(jīng)》為唯一最高權威,強調(diào)教徒應以個人閱讀和信仰《圣經(jīng)》為基礎,直接與上帝溝通。在中世紀時,歐洲大部分民眾不能自主閱讀《圣經(jīng)》,只能依靠教士們。教士充當了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壟斷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權利。路德希望普通民眾都能通過主動閱讀《圣經(jīng)》直接實現(xiàn)與神交流,他認為每個教徒都有責任研讀和理解經(jīng)文,用自己的理解獲取上帝的福音。他將《圣經(jīng)》譯為德語,人人都有閱讀的能力,每位信徒都需要接受神學教育,從而促進教育事業(yè)的普及與發(fā)展。這一舉動解放了被教會禁錮了的思想——發(fā)現(xiàn)了人,并鼓勵用人自身的方式來贖罪,通過改造自身來推動世界的進步。
從教育目的講,路德提出教育應該具有宗教性與世俗性的雙重目的,而首要目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以達到靈魂救贖。從教育從屬角度講,他強調(diào)教育應從教會的控制中解脫出來,國家應該掌握教育事業(yè),實施義務教育是國家的職責。開辦學校、提供經(jīng)費和任命教師應該由國家負責,教會應該從屬于政權。從教育內(nèi)容上講,學校應以宗教和古典科目為主,其目的是培養(yǎng)教會的神甫、國家官員及學校教師。此外,加爾文在路德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也提出高等教育旨在培養(yǎng)神學家、教士以及教會和國家的領導人,指出教學內(nèi)容除宗教課程外,還包括廣泛的人文學科內(nèi)容,其中有古典文學、詩歌、古典語言、物理學等。教育改革中關于國家掌握教育權,推行義務教育的思想隨著宗教改革的推進得到廣泛傳播,不僅對德國教育產(chǎn)生直接影響,而且為歐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與文藝復興起源于大學之外不同,宗教改革起源于大學。以路德為代表的新教勢力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進行了全新的摸索。宗教改革促進了學術和教育在推行范圍方面的不斷擴大,推進了教育的世俗化與國家化進程,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高等教育的學術自由和自治。此外,宗教改革在促進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發(fā)展也是不容忽視的。
第一,宗教改革推進了大學的發(fā)展。在中世紀,大學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區(qū)。受宗教改革影響,16世紀后,大學由原來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中海地區(qū)擴展到東歐、北歐等整個基督教世界。在北歐和中歐,由天主教以外的其他教派創(chuàng)立的高等教育機構大量出現(xiàn),而且數(shù)量增長較快。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增長主要歸功于非傳統(tǒng)大學機構的發(fā)展,其中特別是路德教派建立的各種非傳統(tǒng)大學機構,這直接導致這一時期歐洲高等教育數(shù)量的發(fā)展。馬丁·路德在梅蘭斯頓的影響下,認識到大學可以成為宗教改革特殊的工具,極力建議世俗政府建立高等教育機構,馬堡大學、哥尼斯堡大學、耶拿大學等大學建立起來。德意志的其他大學如萊比錫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等都按路德教義進行了改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派把教育作為傳播信仰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人文主義的選擇性,從而限制了其自身的豐富和發(fā)展,導致教育的片面、狹隘與單向度。
第二,宗教改革對大學入學人數(shù)和學生數(shù)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由于地方當局撤銷對大學神職人員的資助,以及神職人員職位名聲敗壞等原因,總體而言,入學人數(shù)基本呈下降的態(tài)勢。例如,在英國,從1580 到1640年牛津和劍橋年均入學人數(shù)為 450 人。1680 到 1699年,分別為 303 和 238 人。18世紀,牛津注冊人數(shù)低于300 人。在德國,16世紀初大學生有4200人。1526 到1530年學生總數(shù)下降到650 人。法國巴黎大學文學院1520 到1550年學生注冊數(shù)從1500 增長到1750 人。宗教改革后,學生數(shù)在20年中下降了一半,到16世紀末,學生數(shù)持續(xù)減少,大概只有世紀初的1/5。然而,由于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教會神職人員和政府官員的使命,宗教改革各派別重新認識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最終大批學生回歸校園。
第三,宗教改革使高等教育機構成為政府的工具。隨著宗教改革的興起,新舊教派和政府對現(xiàn)有大學產(chǎn)生爭奪,在爭奪的過程中,王權和政府顯示出強大的意志和力量。這種控制,在英國和法國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例如,在英國,1553年,所有申請大學學位的候選人必須簽署《英國教會信仰契約》;16世紀70年代伊麗莎白女王政府更是頒布了包括控制授課時間、學位、辯論等的強硬大學條例。在法國,1600年法國政府全面控制了大學的學術生活,包括直接監(jiān)管巴黎大學。此外,不少國家還常常以各種理由,派駐國家官吏對大學進行視察,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問題,制訂相應的大學管理條例或法規(guī)。在種種干預下,歐洲有80 所大學從國際性變成了國內(nèi)大學。有學者說:“隨著歐洲逐漸被劃分成一些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位和宗教單位,大學喪失了它們一貫具有的國際性。它們變成了地區(qū)性的中心,為它們坐落在其版圖內(nèi)的國家服務?!?/p>
第四,宗教改革破壞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和自治。宗教改革期間,新舊宗教勢力、王權和國家等不斷地爭奪大學的管理權,大學遭到政府和王權的肆意踐踏,大學的各項權利被不斷剝奪,逐步成為國家的工具。在德意志,自1592年起,新教的維騰堡大學的所有教授必須簽名支持路德教義。在意大利,所有的教授必須宣誓效忠羅馬天主教,教學重心放在圣經(jīng)教學和天主教神學,人文學科日漸衰落。在西班牙,更是頒布了禁書目錄,所有的教科書必須接受檢查,教師受到監(jiān)控,影響了大學的學術自由氣氛。在法國,政府于1600年宣布對學術生活的全面永久控制,巴黎大學由國家直接掌管,并對巴黎大學的課程和學術程序詳加規(guī)范??傮w來講,16世紀后期的大學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宗教改革使得大學越來越成為民族國家的機構,為國家所控制,成為迎合民族國家利益,培養(yǎng)國家官僚的國家機構。
第五,宗教改革為大學發(fā)展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提供了保障。盡管宗教改革期間政治干預和宗教迫害事件屢見不鮮,但是這一時期高等教育還是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宗教改革期間,雖然主要強調(diào)神學的地位,但是希臘文、修辭學、歷史等人文主義學科被保留并得到發(fā)展,為自然科學和實驗方法開辟了道路。在宗教改革期間,大學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科學和教授科學。我們熟知的許多偉大科學家如第谷、布魯諾、伽利略、牛頓等都在大學任教。大學也為科學家提供了生活保障和開展科學研究的有力保障。在改革期間,科學家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在談到歐洲學術和高等教育受宗教改革的影響時,德國學者鮑爾生說到:“從中世紀末到現(xiàn)代歷史時期的開始,這一百五十年間,文化與科學在廣度方面的迅速發(fā)展,學術與教育在推行的范圍方面的不斷擴大,都應毫無意義地歸功于宗教改革運動?!?/p>
宗教改革引發(fā)了大學內(nèi)部的改革和對大學管轄權的競爭。至此,大學不再僅僅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逐漸傾向于為國家和教會培養(yǎng)人才。這一轉變使大學在國家的支持與庇護下逐漸發(fā)展壯大,但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傮w來講,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影響下的高等教育為歐洲,甚至是全世界近代高等教育機構的發(fā)展提供了典范。這個時期高等教育的世俗化、政治化趨勢對我們研究現(xiàn)代高等教育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