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河南省許昌市湖濱路小學 河南 許昌 461000)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對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合作學習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可為小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下面我結合合作學習出現(xiàn)的問題和在教學中如何開展合作學習進行探析。
(1)分組隨意。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分工時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對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隨意分組,使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
(2)任務不清。合作問題提出后,小組成員不明白自己的任務,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教師也只是注意學生合作學習的花樣,不注重實效,這樣,合作學習效果不佳。
(3)缺乏帶領。合作學習需要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有目標地學,教師在開學初就要對組長進行培訓,如何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如何發(fā)言、如何展示等,這樣省時高效。
(4)時間不足。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根據(jù)不同問題,給學生學習的時間不足,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沒有進行內化,學習得不深入,問題草草結束,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充分施展。
針對以上合作學習出現(xiàn)的不足,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幾點做法:
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功能,分好小組是前提。合理的構建學習小組,既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xiàn)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異質同組、同組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個小組4-6人為宜。如果是4人一小組,應該有一名優(yōu)等生,兩名中等生,一名學困生。這樣做既能保證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也便于各個小組間開展公平競爭。教師應把學生的個別差異看成一種積極的教育資源,實施動態(tài)分組于。還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進行人員調整,以保證小組間學生競爭的活力,增強小組內學生合作的凝聚力。
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后,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要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明確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各小組只有在一個好的小組帶頭人的帶領下,才能始終如一地圍繞某一個中心議題開展討論、探究,最終找到規(guī)律、獲取方法。組長又是個小組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得力助手,是聯(lián)系教師與全班學生的紐帶。因此選好組長,直接關系小組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成敗。小組長要選擇有一定的號召力、責任心、協(xié)調能力強的學生。小組長為輪換制,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在4人以小組內,設名小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匯報員,一名操作員。小組長主要負責討論過程中的組織和裁判,檢查本組同學對所討論問題的掌握況,記錄員主要記錄整理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發(fā)言,要求組織能力強,下筆快的同學擔任,匯報員主要負責匯報小組中的討論結果,要求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操作員主要負責小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靈手巧的同學擔任。組內分工落實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對每一個同學所擔任的角色可根據(jù)教學情況定期作適當?shù)恼{整或輪換。
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性活動,所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給學生明確好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心里清楚明白。制定的目標不能過多、過難,要適量、適當,要根據(jù)教材、課標要求及學生實際制定出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目標要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無邊際。如:四年級下期《生命 生命》一課,在體會最后一段時,我讓學生合作學習“為什么說生命是有限的?”學生在合作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明確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標任務。在開展合作學習初期,大多學生由于沒有合作學習的經驗和方法,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速度、質量。例如,讀書時能做到一邊讀一邊思考,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詞和句子把它勾畫出來,通過查閱料仍弄不懂的向同學請教。在學習中,自己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大家的學習活動,并為同學的學習獻計獻策,做到提問主動、討論積極。此外,在學習中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做到別人發(fā)言時,認真傾聽,評價自己時虛心接受,并能公平、公正、客觀地評價別人。
合作意識和能力是現(xiàn)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自覺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素質,積極能動參與各項探究學習活動,參與質疑解難,大膽發(fā)表創(chuàng)見性的體會和看法。教師也應發(fā)揮其應有的引領作用,及時撲捉學生在交流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和疑難之處。整合各類因素,用系統(tǒng)、發(fā)展的觀點引領合作過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