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洪春 李 冰
(河南省鎮(zhèn)平縣雪楓中學 河南 鎮(zhèn)平 474250)
每一個識字的人都可以進行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閱讀能力不同的人讀來會有不同的感受。高中生的閱讀能力不在于識字和流暢的讀,而在于學習領會,在于有目的的思考。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有“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經歷了“習其曲、得其志、得其為人”,可以對應閱讀能力的三個階段。同一個知識點,閱讀能力有差異的學生,理解程度自然不一致,這就是班級教學中學生差異性存在的根源。
高中生自主課堂是學生全面掌控課堂,學生自主預習、合作交流、獨立解決問題,老師成為課堂的助手,最大程度的把學生差異性轉化為課堂思維碰撞的動力。學生自主預習環(huán)節(jié)的自學和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的思維碰撞是學生自主課堂成敗的關鍵。學生自學教材,往往停留于閱讀能力的第一階段,每個字都認識,也明白字面意思,卻不能應用,遇到問題不會分析,還得回過來看課本。學生自主學習的困境在于,閱讀教材之后,感覺像看到一張迷宮地圖,表面上什么都看到了,事實上還是找不到出路。傳統(tǒng)課堂教師的講解,就好像用紅線標出出迷宮的線路,可是學生始終不明白這條路是怎么發(fā)現的,遇到同類或者相關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實施學生自主課堂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
閱讀能力不是記憶能力,但是記憶是學習領會的基礎。學生閱讀的目的往往很明確,要么是為了背誦,要么是為了解題,中小學指定閱讀書目還是要在考試中用到,但是,能夠背誦并不代表閱讀能力強.有人說,忘記課堂所學,剩下的才是教育。我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說知識無用,是說知識本身是死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和知識的靈活應用才是學習的目的。同樣,閱讀不是目的,閱讀帶來的思考才是目的,只有記憶,記憶讀過的內容,與自己的知識背景、自己的人生經歷,相互融合,才能收獲自己的感受,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
因此,學習領會是為了有目的的思考,有目的的思考才能形成學生的探索能力,從而實現自主學習。電視劇《擇天記》中,陳長生熟背三千道藏,救了落落性命,古代書籍有限,記得越多知識就越多,學習能力幾乎等同于記憶能力;反觀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識趨于無限,知識的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是力量,有目的思考是人與機器的區(qū)別,更是高中生思維發(fā)展的唯一途徑。在線閱讀、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等造成了只閱讀不深入思考,閱讀不再等價于學習,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無從談起,這與信息時代終身學習的要求背道而馳。不管一個班級有多少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習成績都會出現明顯的分層,表面上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實質上是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同。所謂知識儲備,不是說學生記憶中的知識量,而是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思維習慣的總和,耦合度高的學生自然學習效率也高。閱讀能力是知識儲備的前提,也是接收新知識的管道。
閱讀不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思考才是。閱讀有泛讀和精讀,泛讀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精讀有利于深入的思考。自主學習時,會閱讀的同學可以看出教材的設計意圖,體會知識點在所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明白例題的設置目的,發(fā)現典型問題的規(guī)律,這些由傳統(tǒng)課堂老師灌輸的知識背景,成為自主課堂學生的探險地,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意義重大。學生自主課堂,老師從主演轉變?yōu)檎n堂的導演,啟發(fā)學生體會疑難問題文字背后隱藏的意思,引導學生討論,關注說理交談,培育思考能力,從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從字面意思看到該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從蛛絲馬跡中尋找解決途徑,自行從迷宮中找出出路。讀和說是一體兩面,都是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在閱讀中思考,閱讀能力才能得到鍛煉,思考之后才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學生自主課堂的學和辯,再到做,都是對閱讀能力的培育,所以說,學生自主課堂反作用于閱讀能力的提升。
總之,高中生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閱讀能力決定著思考的深度,是學生自主課堂成功的關鍵;學生自主課堂啟迪有目的的思考,反作用于閱讀能力的提升。這兩者相輔相成,學生自主課堂是土壤,是生機勃勃的池塘,閱讀能力是滋養(yǎng)課堂的陽光雨露,是池塘里開出的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