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江蘇省常熟市練塘中學,江蘇常熟 215500)
詩歌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形式凝練、內容雋永、意境唯美,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它也是學生積累文學常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提升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愛讀詩、愛學詩的基礎上得到情感價值觀的引導和思想的啟迪。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卻面臨著諸多困境,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到,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許多教師迫于分數的壓力,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字詞的解釋和背誦默寫上,常常忽略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1]。
但實際上,古詩詞的教學是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絕佳教材,在現行的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就有許多充滿意蘊與做人道理的古詩詞。
學生在朗誦中,不僅對詩歌的內容更為熟悉,也更容易幫助其背誦。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在朗誦中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感情。然而,許多教師更加注重學生是否能把整首詩詞背誦默寫下來,而對學生的朗誦缺乏指導。
另外,許多教師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忽視了引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如果教師對詩詞的解讀僅僅停留在字詞的表面,那未免太過于膚淺,會讓學生無法對詩詞產生深層理解,自然也無法獲得美育和審美情操的陶冶。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教師過于重視成績,在課堂上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課后通過“題海政策”來鞏固所學的知識。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之內確實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從長遠看來會引起學生對詩詞學習的厭煩。
鑒于以上提及的各種問題,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擬對提高初中古詩詞教學質量提出自己的看法,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因此,激發(fā)學生對詩詞學習的興趣,就等于激發(fā)他們自主學習的內動力,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其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處于青春期的叛逆時期,且自制力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應因循守舊,摒棄“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育形式,否則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在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以更豐富的教學形式來導入和教授課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許多詩詞往往濃縮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但由于古詩詞高度的濃縮性和概括性,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望岳》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把文字描繪的情景用山水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要善用科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詩詞的意境中。例如,在講解部編版教材中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學生一開始很難理解陶淵明對山水田園的向往與歸隱的樂趣。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講解詩歌前先播放關于山水田園風光的視頻,或用圖片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置身其中。而這種感官的直接刺激,也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使其領略到詩歌的美。
對于詩詞教學來說,朗誦就顯得尤其重要。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要么忽視朗誦,要么在引導學生朗誦時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教師為了引起學生興趣,常用多種形式朗誦,如男女分開讀、比賽朗讀等,看上去課堂是生趣盎然,但卻忽略了詩詞朗讀中最重要的一點——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
詩詞教學的朗讀應當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正音,讓學生能讀得文通字順。第二步是體會意境和情感。教師可以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營造意境,然后進行范讀,接著讓學生齊讀,再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詩句多讀幾次,在朗讀中體會。在部編版教材中,不乏有許多意境很美的詩詞,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
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朗誦指導,而不是簡單地以一句“讀得不錯”“讀得沒有感情”籠統(tǒng)概括,要從語調、節(jié)奏、抑揚頓挫等方式進行指點,從而引導學生讀出韻味。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教材里納入的詩詞都學精學透,還要教給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例如,可以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討曹操的《龜雖壽》和《觀滄?!酚惺裁串愅c。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對于初中生來說,古詩詞的內容和他們相距太遠,使不少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產生畏難心理。其實,雖然與古詩詞相距千年,但詩人表達的情感卻是與我們現代人相通的,如思鄉(xiāng)、送別、友誼,都是現代人同樣具備的。作為教師,就應當盡量拉近古詩詞和生活的距離,結合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里的感情。
例如,在教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時,學生并不是很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自然也難以理解韓愈所描繪的早春時候的美好。所以,筆者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公園、廣場里觀察早春的草坪。從學生交上來的小作文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發(fā)現,早春的嫩草身形太小,近處看反而不容易見,然而遠處看早已蔚然成片。當古詩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他們自然更能理解詩詞中的精妙之處。
在結束對教材中詩詞的教學后,教師應當將課堂拓展到課外,以詩帶詩,讓學生積累更多同類型的課外古詩詞。也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指導學生運用古詩詞的能力。例如,讓學生表演課本劇,或讓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詩詞。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詩詞里的道理運用于生活中,指導生活。
總而言之,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應當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在新時期,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通過熟讀成誦、創(chuàng)設情境、小組探究等方式,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提升他們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從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