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佩
(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zhèn)羅底小學 陜西 咸陽 712000)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常規(guī)化的網絡研修總能讓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我沉浸其中,打磨鉆研,學有所思,獲益匪淺。名師們的教學思索和實踐,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向和借鑒,讓我們在有生命的課堂中能夠做得更好,以他人之博識學書山之中求教之術,以自己之頓悟思人海之中教學之道。
她打破學科壁壘,得“意”于語文——在英語學科推行“意義先行,整體理解”;啟“智”于數學——在“觀察—歸納—演繹”間內化語言知識;取“形”于藝術——課堂如畫,充滿意蘊,逸趣橫生……她,是一個詩意地書寫著自己教育人生的行者。
在課堂中她啟示我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語言習慣入手,改變不良的口頭行為,培養(yǎng)完整的人,在增長學生知識的同時,積累學生的經驗,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擴大課堂教學評價的正向價值。在教學行為中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體會情感教學帶來的樂趣。教學評價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學語言要簡潔而具體,有啟發(fā)性和指向性,語言要自然、親切,尊重學生,富有真情實感,把握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找尋課堂的閃亮點,彌補教學的不足處,使學生在有生命的課堂中學習,形動,情動,思動!
她多年的教學實踐也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教學有效本質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建立和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經驗能力,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不僅如此,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取決于師生間良好的交往與溝通,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也就是師生雙方思想交互、碰撞的過程,課堂上,師生彼此捕捉對方的想法,從而產生交流、滲透,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思考和表達,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大大提升時效性,靈動的課堂,豐盈的知識都匯聚于此。
愛是一切教學的基點,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李筱薇老師的課堂中我們感悟師生關系,我們豐富板書設計,我們享受語音世界。她告訴我們:重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教師要轉變觀念,真正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因此在課堂上要根據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情景,多用激勵,慎用批評,尋找學科魅力,關注個體發(fā)展,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也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陛p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fā)、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既輕松又和諧,學習的效果既簡明又突出。
不單單是情感上給予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即便是我們的板書也可以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意想不到的精彩。圖文并茂,重點突出,簡潔明了且富有特色,在板書設計中我們要推陳出新,注重實效,遵循以下原則:(1)目標性原則;(2)規(guī)范性原則;(3)情境性原則;(4)簡潔性原則;(5)圖文并茂原則,科學的板書會讓我們的教學錦上添花!
課堂教學注重實效,組織活動重在參與,語言掌握重在領悟,如何打開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參與度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話題,北京教育學院袁老師為我們打開了一種教學過程的新思路:有效課堂的三維度。要了解新課標教學的新要求,教學目標的敘寫應關注:要求學生做什么?根據什么標準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合格?以對教學評價進行有效的整體指導,教學目標的確定須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意方法滲透,開啟社會百科全書,開發(fā)教材的第二生命,超越傳統(tǒng)課堂形態(tài)的組織策略,處理好統(tǒng)、放之間的關系,營造安靜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建立民主與規(guī)范的課堂次序,以合理的教師期望與真誠的關愛,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有趣的學習活動,機智的問題處理,嚴格的教學把控,提供有益的反饋和評價,使得學生能夠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其次,善于把握教材,挖掘教學重點,整合教材內容是有效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的本質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在教學活動中凸顯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特色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適當刪減,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懂得發(fā)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會成為有效教學路徑中的靚麗風景,例題中、習題中、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很豐富,比比皆是,教師要有意識地充分挖掘和發(fā)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fā)展,愛學,會學,學做真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成功的課堂,成功的教學需要我們積極實踐,善于不斷自我更新,汲取最新科研成果,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融通課內外,共享成長果,觀摩優(yōu)秀課例,創(chuàng)設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