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文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人講究溫良恭儉讓,不僅講文明、懂禮貌,而且一張口總是“之乎者也”,十分莊重文雅。然而,古人和我們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也會怒氣沖天。他們斗嘴吵架的時候,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可以讓我們古為今用?下面就列舉幾個文言文吵架模板,滿足一下我們對于“古人如何吵架”這件事的好奇心。
內(nèi)容描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使用方法:這句流傳千年的名言,出自我們都十分熟悉的一位先賢——孔老夫子。《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覺得他偷懶,對他很是失望,于是說了這句話。腐爛的木頭無法進行雕刻,以臟土堆砌的墻壁無法涂抹,兩種比喻都十分巧妙恰當。尤其是這句話的前半句,到今天已經(jīng)成了人們的常用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無可救藥到了極點。
注意事項:孔子當年對自己的學生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想必是十分失望又痛心的。今天的許多長輩常用這句話教訓晚輩,大概也是由于“恨鐵不成鋼”。不過,責備之余,別忘了給一些鼓勵,“朽木”說不定也有開花的一天。
內(nèi)容描述:豎子。
使用方法:“豎子”一詞,在古代指童仆,也有小孩的意思。同時,它可以表示對人的一種蔑稱,類似于現(xiàn)在說的“小子”,一般是上級對下級,或者長輩訓斥晚輩時所用的。《史記》中《鴻門宴》一文,就曾出現(xiàn)過這個詞,原文是“豎子不足與謀”,意思是“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謀大業(yè)”。
注意事項: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但用起來卻要十分謹慎。因為一旦用在了不恰當?shù)膶ο笊砩?,或者不適宜的場合之中,后果可能會很嚴重的。
內(nèi)容描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使用方法:吵架時,氣勢很重要,不管有理沒理,能耐多大,很多人都喜歡先放幾句狠話,以占據(jù)上風。這里引用的這句狠話出自《戰(zhàn)國策》,來自秦王與唐雎的一段對話,發(fā)生的背景是秦王想吞并安陵的土地,唐雎受命出使秦國,誓死相爭,終于粉碎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陰謀。這句話就是囂張的秦王一開始對唐雎說的,他說:“你聽過天子發(fā)怒沒?一發(fā)怒的后果,就是百萬具尸體,血流千里?!睕]想到這句狠話一點兒作用也沒有,唐雎從容回答:“那大王聽過平民發(fā)怒嗎?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只會倒下兩個人,血流也不過五步,但天下百姓都會因此穿上喪服,今天就會像這樣?!闭f著就要拔劍。秦王嚇得臉色發(fā)青,趕緊說:“先生您先請坐,不至于不至于……”這是秦王非常沒有面子的一次放狠話了。
注意事項:有實力的人,輕描淡寫間也能震懾對方。相反,沒本事還總喜歡放狠話,實在是一種幼稚的行為。曾經(jīng)放過的話有多狠,最后就可能會輸?shù)枚嚯y看,秦王不就是一個例子嗎?
內(nèi)容描述:朽木為官、禽獸食祿、狼心狗行、奴顏婢膝、天地不容、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使用方法:看到以上一長串四字成語,是不是誤以為自己翻開了什么成語詞典?但再仔細看看,不對,翻開的大概是一本罵人詞典!如果你是一個“三國”迷,對以上詞語組合應該會十分熟悉。沒錯,這正是來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痛罵王朗的一段話,其攻擊力不言而喻,王朗被罵得當場氣絕身亡。雖然這段戲劇化的故事只是“演義”,并非史實,但讀起來卻非常精彩痛快,讓讀者忍不住嘖嘖感慨,原來你是這樣會吵架的諸葛亮!
注意事項:語言有時候真的是武器,雖然不至于像故事里說的,會把人“罵死”,但也會對人造成傷害。所以,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要隨便用語言攻擊別人。如果真的想向諸葛亮學習,學他的足智多謀就夠了,至于罵人,還是不學為妙。
世界如此美好,為何還要暴躁?吵架雖然也能吵得高級、吵得文雅,但心平氣和豈不是更妙?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一個有底氣,但不爭意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