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嘉明
(續(xù)前)
13
自從我家養(yǎng)了那只漂亮的白羽母雞,桐庭竹院的幽靜平添三分生動的俗情,愈覺清潤可人。那只雞,也真討人歡喜,不說產蛋恪勤職守,就見它終日閑庭信步,優(yōu)哉游哉自得其樂,不時尋覓活食于梧桐樹下,啄蟲撲蚊驅螞蟻,自也身手不凡。有時心思不安分,趁院中無人,就偷偷溜進房間,跳上梳妝臺照起鏡子來。
呵,一只喜歡照鏡子的雞啊,可笑可愛又好白相。
房間里有一張紅木梳妝臺,我曾于不經意間見它撲楞著雙翅一躍而上,對著那面明亮的大鏡子,頸項一伸一縮,黃色的喙不停地梳理白色的羽毛,時或咯咯地叫幾聲,時或抬頭對著鏡子左張右望……表情神態(tài)豐富極了,滑稽極了。
據維基百科的觀察和測試,在非哺乳動物中,只有喜鵲“智商”最高,弄得明白鏡子里的映像就是它自己。無怪乎韓國人這樣喜歡喜鵲,并把它定為國鳥了。難不成我家那只對著鏡子照來照去、似乎不停地欣賞自己漂亮容顏的母雞,它的“智商”竟也可媲美喜鵲?真是稀奇極了。
不知是自鳴得意孤芳自賞,還是不甘寂寞撒個歡兒?抑或不知是呼喚鏡中同類走出來,還是自己急于想走進去?
可憐見,鏡外雞要進進不去,鏡中雞要出又出不來,真正急煞人!
我家這只雞的“照鏡子”的精彩表演,弟弟妹妹也都見過。迄今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忍俊不禁。
驀然想起羅馬尼亞的一首民歌就叫《照鏡子》,不過照鏡子的不是雞,而是一個天真美麗的小姑娘。愚屆暮年,還會斷斷續(xù)續(xù)地哼出幾句來——
媽媽她到林里去了,
我在家里悶得發(fā)慌,
墻上鏡子請你下來,
仔細照照我的模樣,
讓我來把我的房門輕輕關上。
鏡子里面有個姑娘,
那雙眼睛又明又亮,
鏡子里面不是我嗎,
臉兒長得多么漂亮,
耳邊戴著一朵鮮花美麗芳香。
看我長得多么漂亮,
誰能說我不夠漂亮,
媽媽給我做了一件
多合身的繡花衣裳,
媽媽有了我這女兒多么心歡
人長得漂亮,尤其是姑娘家,豆蔻年華,天生麗質,端著個妙齡清姿,不染粉黛的明凈模樣,活潑潑地,沒有世故的作態(tài),純然天真無邪,閱歷輕淺反倒盡顯自然韻致。
那個羅馬尼亞小姑娘,偶爾家中獨處,一時也不知做啥好,于是有意無意照照鏡子。鏡子內外倩影成雙,青春的笑靨消解了一時的清冷寂寞,仿佛任憑地老天荒也沒有無謂的心事了。
姑娘家愛照鏡子。漂亮優(yōu)雅的年輕女子也愛照鏡子。她們都可以走進唐伯虎的仕女畫里去啊。那么,雞呢,一只普普通通的雞呢,是不是也可以走進畫家的筆墨丹青里去呢?
當然可以。
而且不僅在書畫里,還在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里,在戲曲神話和民間傳說里,在家常什物和工藝作品里……人的日常生活里有它,文化藝術里當然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啊。
14
一段記憶往事,看似微不足道,卻把雞的進化史喚醒了。
一幅會照鏡子的雞趣映像,猶把年少時的家?,嵤拢d延到我晚景的賦閑歲月里來了。
你還別說,我,一介書生,凡人一個,一生無大出息,不經意間,竟也可以從波瀾不興的生活碎片里,撿拾出些許文化瓦礫?;蛟S出乎敝帚自珍的私心,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戀情結,一不小心就無所顧忌地抖摟出來了。迄今略一反省,還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
所好,我讀過《詩經》,懂得一點“賦比興”。我之啰唆,充其量是個“興”而已,也即“興”起一段關于雞的史話,“興”起古今時間長河中涌動不息的詩情畫意和天然妙韻。要說,那還真是一篇洋洋大觀的“雞文化”大賦啊。
雞,一種極為普通的家禽,一種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食物和美味。據考古發(fā)現的雞骨和陶雞,從野生原雞馴化為家雞,至少已有四千余年歷史。我國最早的甲骨文,已出現“雞”的文字和有關記載,那也要在三千年以上了,可見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雞”諧音“吉”,于是雞在民間則演化為一種吉祥物,在古代,被視為一種靈禽,而神化的鳳凰,即源于雞形而夸以成神鳥之狀?!短接[》有云:“黃帝之時,以鳳為雞。”因而能辟邪驅鬼禳妖消災,給人帶來福祉,庶幾成為古人寄寓美好愿望的民間習俗。一種祈福的文化信仰和象征。
據《答問禮俗》(晉·董勛撰)、《荊楚歲時記》(南朝·宗懔撰)等古籍云,每年的正月初一是雞日,是日貼畫雞于門戶,借以辟邪鎮(zhèn)妖祈求吉祥。伲蘇州傳統(tǒng)的桃花塢年畫,多有此類題材。在馮驥才總編、高福民主編的分卷《中國木刻年畫集成·桃花塢卷》中,就收錄了數幅極為生動的《雞王鎮(zhèn)宅》《金雞報曉》等年畫,并介紹說——
雞是古代門戶時代守護神之一,因其年辟邪驅瘟,出現在年畫中。又因與“吉”諧音,而具有吉祥含義。民間建筑的屋頂脊飾,以雞最為常見。公雞啼鳴與“題名”諧音,代表功名。南朝梁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初一,貼畫雞于戶上”,“貼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于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此后,從荊襄地區(qū)向四方擴展,到明清時代,蘇州的印版門神畫也有《雞王鎮(zhèn)宅》《金雞報曉》和“大吉大利”等題材。
古籍《玄中記》有云:東南桃都樹上有天雞,日照大樹天雞則鳴,引領天下日日守夜的雄雞群起響應,于是太陽出來了,黑夜消隱了,天地光明了。在沒有鐘表計時的古代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怎么離得開守時守信的報曉金雞呢?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比德”文化中,古人還藉雞之形狀和性子,敷衍出一種為人的道德情操。
雞向有“德禽”之稱,《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p>
“五德”之說由來已久,向為古人所重。
歷來畫家青睞雞,素愛畫雞,一則以展現雞之形態(tài)之美,再則托物寄情,賦予其雋永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氣韻,抑或隱喻人間親情、事功有成、生活和諧、慈暉溫煦等寓意,賞來恰有一種精神的啟迪和審美的愉悅。
古今雞畫經典最著稱者,當為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這是一幅絹本雙勾重彩工筆畫。斯畫構圖生動巧妙,氣局開張而意韻流轉,色彩富麗卻不失雅致。時值深秋,芙蓉枝葉斜逸而出,枝頭花開數朵粉中暈色,時與秋菊數莖玲瓏呼應。更妙在一只五彩斑斕的錦雞,靜棲枝頭,壓彎花枝似覺有微顫的動態(tài)。錦雞回首眼神炯然,出神地觀望翩翩起舞的雙蝶,顧盼有情,躍躍欲試,形成了動靜對比和對景的照應……
畫中趙佶自題云:“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原來芙蓉花又稱“拒霜花”,詩畫互襯相得益彰,筆調高妙,相映成趣,似覺有一種靜逸的意態(tài)在,一種既雍容又清貴的精神氣場在,一種和諧的秋日氛圍也隱隱約約地氤氳出來了。
依然是一位帝王,明朝第五代的明宣宗,畫有一幅《子母雞圖》,一雄一雌兩只漂亮的白羽雞,帶領幼雛草地覓食,呼哺育幼之情躍然紙上,令人頓起遐思。那只雪白如雪羽豐腴身的母雞,倒像我家的那只會照鏡子的雞,再看圖上那只同樣雪白的雄雞,多神氣又多溫柔呀。惜乎我家的母雞沒有這種幸福的情緣,始終沒能嫁個心儀的如意郎君,當然孵不出幼雛來。哦,原來它太孤獨太寂寞了,才溜到房中偷照鏡子的啊。
再說古今雞畫名作多了去了,如明代呂紀的《毛雞圖》,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雞鳴圖》,清代郎世寧的《錦春圖》……恕不一一。蘇州的唐寅唐伯虎,也愛畫雞,并題詩一首云: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一只雪白的威武高昂的雄雞,在畫家的筆下走來了,高潔而美麗,高傲又收斂,尋常一聲不吭,達旦則一鳴驚人,萬家相迎。我讀這首詩,怎么總感到有畫家自況的意思在呢?
說到近現代著名畫家,庶幾都有雞畫名世。陳大羽所畫雄雞,神采飛揚,羽起雄風,賞之令人振奮;徐悲鴻畫雞磊磊落落氣度非凡,可貴在富有高尚之氣節(jié)和操守之意涵;齊白石畫雞情味盎然,質樸稚拙,富有親和感和畫外余味;李苦禪“寫雞忘機”,隨心中蘊樸拙之氣,正所謂“于無心處寫佛,于無佛處求尊”……畫雞大家舉不勝舉,佳作名畫精彩紛呈。
只可惜,我于林林總總的雞畫名作一一觀賞過來,依然沒有見到一幅照鏡子的雞趣圖,所憾我不能作畫,看來只能付諸闕如了。
幸好,偶見曉吟外孫女臨摹的17世紀比利時著名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一幅油畫《維納斯在鏡前梳妝》,倏然靈機一動,豈不可求助石城學畫歸來的曉吟,請她畫一幅“攬鏡理妝的雞女郎”,那不就如愿以償了嗎?
15
我聞雞鳴,心有所動。不在自家庭院,而在千古絕唱的《詩經》里。
徐悲鴻畫雞,時常題款“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句出《詩經·鄭風·風雨》。
那是一首動人的情詩。一個癡情女子,在風雨交加的晚上,聞雞思夫,徹夜難眠——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思念的情愫,瀠洄紆曲于風聲雨聲雞鳴聲之中,真真切切的情景,跌宕騰挪于視聽音畫的時空之外。于是女詩人的心緒,在現實處境和夢幻閃現之間,變得幽明微妙而撲朔迷離起來。
苦念之極心情倒也平和了:
風也凄凄,雨也凄凄;寒夜三更“咕咕”雞鳴(按:象聲詞,即“喈喈”聲,彼此輕聲呼應也)。已經見到夜歸的郎君了,我的心情怎么會不平靜呢(按:云,語助詞,無義;胡,怎么)?
“寤寐思服。 輾轉反側。”(《詩經·關雎》);瘦盡燈花,孤寂其心。思念糾結之極,倏起夢幻。明明未見風雨夜歸人,卻偏信“既見君子”;隨即坦然反問:“云胡不夷”(夷,平靜)?
相思之極心病反倒見好了:
風也瀟瀟,雨也瀟瀟;又聞雞鳴“咯咯”叫個不停(按:象聲詞,猶“膠膠”,啼叫聲由輕而漸響也)。已經見到夜歸的郎君了,我的心病怎么會不好起來呢(按:瘳,病愈也)?
風疾雨驟,憂心尤烈,雞鳴兩遍,聲聲叩擊心扉,驀然間幻象浮現,明明沒有人回家,卻又偏說“既見君子”,既而反問:“云胡不瘳”?
渴盼之極反倒陡起歡喜心了:
風也濛濛,雨也濛濛;天色昏暗,司晨的雄雞卻不停地高聲啼叫,帶來光明,帶來希望,真?zhèn)€是心上人歸來了,我的心里怎么會不高興呢?
從來學者多認為前一、二章皆為想象,而第三章則峰回路轉郎君晨歸,女主喜出望外,情溢言表。此說幾成定論,自有道理。然我再三吟讀,潛心細研,怎么就感覺不到這“既見君子”是一幅真實圖景呢?
歌之詠之,復沓者三:
“既見君子”,一而再再而三;何以“不夷”“不瘳”“不喜”,一問再問而三問,皆為虛擬情景中的自我寬慰。思念之情綿綿不絕,渴盼之望層層疊現,而憂慮之心卻沉潛內轉,于是這個豁達大度而善于自控的女子,在風雨交加雞鳴三遍徹夜不眠而苦苦思念和殷殷期盼時,一如物極而必反,思極亦必反,其微妙的心理矛盾,以純粹的和諧形態(tài)出之了,復雜的思想感情也以沉靜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了。雖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民間女子,卻具有非同凡響的情感定力:未見“君子”,卻可于想象或幻象中“既見”了;心中的悵望無以言說,卻可以對虛幻的對象平和地一吐真情啊。
這是情感的力量,溫柔的力量,秉性的力量,節(jié)操的力量。
雞鳴三遍了,“如晦風雨”即將消歇。
新的一天來到了,帶來了光明,帶來了希望。
詩人的情感繾繾綣綣地順勢流動著,詩的氣韻一以貫之,一唱三嘆的復沓調式,始終回旋于懷思的悲情氛圍之中?!熬印敝耙姟迸c未“見”,留下一大片空白……
這樣癡情的好女子,思念的定然是個理想的好郎君。郎君在外怎不會苦苦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呢?唯待云開日出呈現出真正令人一“喜”的美滿結局。
“既見君子”雖然是愿景,說不準還真成了現實的輕喜劇,也未可知啊。
可見,情詩之美,尤在情意芊綿,遐思無涯;真幻疊現而似粘非著,余味悠長……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