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嶺 陸其勇
一、懷念舊物,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成長的經(jīng)歷中,總有一些物件曾深深地觸動你的內(nèi)心,讓你常常念想。誰來說說那曾經(jīng)觸動你的內(nèi)心的物件。
生:我家有張桌子,爸爸小時候在上面寫作業(yè),我小時候也在上面寫作業(yè),這張桌子是70年代的產(chǎn)物。
師:是啊,有些事,有些人,有些物件,原以為我們早已忘記,然而,驀然回首時卻發(fā)現(xiàn)他們從未隨風消散,而是一直深藏于我們內(nèi)心,給我們回憶、感悟和激勵。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散文《一棵小桃樹》。他的作者是?(板書標題)
生齊說:賈平凹。(師板書作者)
二、梳理結(jié)構(gòu),整體感悟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篇文章,并劃出相關(guān)內(nèi)容,從小桃樹的出生,外形,成長經(jīng)歷,性格和品質(zhì)這些方面說一說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
生自由朗讀后指名回答
生:我找到是倒數(shù)第二段,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
師:來,抓住關(guān)鍵的詞語。
生:這里有兩個千百次,(師提示:兩個千百次是什么?)反復,表現(xiàn)了小桃樹的頑強。
師:你說的沒錯,表現(xiàn)了小桃樹的頑強不屈。(板書:頑強不屈)
生:第二自然段,我總結(jié)了下,這棵桃樹遭人鄙視,長相猥瑣,又遭到風雨摧殘。
生:第四自然段,它長得很委屈,是彎彎頭,緊抱著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
師:這里有一個詞用得很特別?哪個詞?
生:委屈
師:這里的委屈是什么意思?注意是長得委屈。
生搶答:是說長得不好看。
師:對了,是說小桃樹長得丑陋、瘦弱,不是太好看,精神狀態(tài)不好。我們繼續(xù)讀。
生:第九自然段用了比喻寫出小桃樹的瘦弱。
師:這句話我也找到了。(ppt出示。)我將這句話修改了下。(出示對比段落。)一起來比較著讀讀看。有什么區(qū)別。
生:修改后的句子沒有了少女的比喻,讀起來不生動。少女、蒼白白、苦澀澀更讓我感覺心酸,干巴巴的。
師:少女給人什么感受呢?
生:柔弱的、嬌美的。
師:青春的、陽光的、美麗的、漂亮的,這些詞語都是用來形容少女的。介于這么一個美好形象,小桃樹卻像一個患了重病的少女,更加讓人感到怎樣?
生:更加感到可憐、更加感到悲傷。
師:苦澀澀地笑,又偏苦澀澀地笑。這樣含淚的微笑更能觸動人的內(nèi)心。這兩者有什么區(qū)別?
生:苦澀澀地笑更能看出小桃樹的堅強,樂觀。并沒有苦澀澀地哭著。
師:我們一起來齊讀這段話,讀的時候,體會其中的情感。
生:齊讀“可我的小桃樹……又偏苦澀澀地笑”(第9小節(jié))
三、一詞一句,深入研讀
師:讀完后,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看給你感覺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
生:這是一棵生命力極其頑強的小桃樹。
師:小桃樹不受人關(guān)注,誰也不理會小桃樹,但爺爺卻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去服侍他的盆景。若干年過去了,現(xiàn)在這些盆景沒人打理了,只剩下一個個花盆。而小桃樹卻依然在生長著,請問作者是寫小桃樹,卻在兩處都寫到了盆景,有什么作用呢?
生:對比、襯托。
師:作者已經(jīng)跳出了直接描寫,從寫法上面,讓我們感受小桃樹,爺爺都不再服侍這些花的前面,又直接描寫小桃樹的語句,來齊聲朗讀。
師:這句話是直接描寫小桃樹的,那請問這些句子中有沒有哪些詞語能看出小桃樹在生長?
生:我從“努力撐著”努力這個詞能看出小桃樹在頑強地生長。
生:“撐!”
生:“竟然”。
師:竟然這個詞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你能找出來嗎?(教師協(xié)助學生已找好相關(guān)語句)
生:四處。
師:它竟從土里長出來了!讀出“竟”是什么意思呀?
生:竟然,表示吃驚、驚訝,表示出乎意料。
四、激蕩情感,領(lǐng)會主題
師:種下的一顆桃核,當“我”遺忘的時候,它竟然還在長著。一夜之間,花全開了,風雨之后,竟還保留著一個綻放的花苞。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這些意料之外恰恰表現(xiàn)了小桃樹有著怎樣的精神?
生:(教師引導)有著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
師:這棵小桃樹被豬拱過也好,遭受風雨也好,它都頑強地生長。就是這樣一棵外形丑陋,出身卑微的小桃樹在孤獨地生長,遭嫌棄而又瘦弱的小桃樹,它卻堅強不屈、百折不撓。這樣的小桃樹,作者在文中也多次寫到了,請同學們反復讀這三句話,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教師呈現(xiàn)PPT,已找好的相關(guān)語句。)
生:作者的情感對小桃樹充滿了懺悔和喜愛。在第11小節(jié)“我不禁有些顫抖了”,從顫抖這個詞看出來。
師:作者為什么顫抖呢?
生:因為這么多年我沒有好好照料小桃樹,所以作者感到懺悔。
師:聯(lián)系上下文再想想。
生:是因為沒有蜜蜂蝴蝶去陪伴它。孤獨。因為在之前,奶奶讓我們含著桃核做夢,把這個核桃種下去,后來開花了,所以這里的“顫抖”體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是激動的。
師:再讀讀,這是個比較難理解的地方。
生:我覺得作者這里的“顫抖”是體現(xiàn)作者有失望的情感在里面。
師:(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能直接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在風雨中的小桃樹,與我當年的夢是有落差的,對眼前的小桃樹是有著憐惜、悲痛、憐愛的情感在里面的。
生: “花幸好并沒有立即謝去”。
師:“沒有立即謝去”,這里剛才講了這花有些孤獨,沒有蝴蝶飛過去,那這個時候的花給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生:很激動。因為她顫抖著,這是動作描寫,因為激動而顫抖,而且還有個詞語“夢的精靈”,之前也提過在第三自然段,“含著核桃做一個夢,誰夢見桃花開了,就會幸福一生呢?!彼緛硎窍肓粼趬衾锩?,但是他現(xiàn)在卻真實地看到了。
師:仔細想想這里是激動嗎?抓住夢的精靈這四個字。
生:我覺得是失望。因為他之前對那個花報了希望,現(xiàn)在一場雨一下,因為花的花瓣都被吹走了,所以希望幾乎是沒有了,所以感到失望。
師:注意一句話,我兒時我把桃核種了下去,續(xù)著我的夢。但我依然,能看到我種的桃核,長成了桃樹,她是我的夢中長的,這個夢是怎么樣的夢?書上有沒有講?
生:這個夢是綠色的夢,將來開了花我會幸福呢。
師:我種下去的夢,小桃樹續(xù)著的夢 ,幼時的我,對那棵桃樹是一種希望,是一種期待。長大后,在風雨中,我看到了桃樹。她孤孤的開在墻角,卻發(fā)現(xiàn)從未有一只蜜蜂去獵捕她,一只蝴蝶去飛過她,可憐的小桃樹,作者此時對桃樹的感覺是怎么樣的?看見風雨中的桃樹心情是怎樣的?
生:憐惜,悲痛,心疼,是一種憐愛。
五、寫法點撥,總結(jié)提升
師:我看到這樣的桃樹,跟我當時小時候夢中期待的是不一樣的,這是我當年種下去的桃樹嗎?我有些失落,把三句話串起來看,感情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感情發(fā)生了變化,這個時候作者對桃樹充滿了希望,充滿信心。
師:還有嗎?我們一再強調(diào)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這是在什么情景下產(chǎn)生的心情,特別重要。
生:作者看見在風雨中的小桃樹,作者覺得那顆小桃樹是多么的堅強不屈,百折不撓,所以他又對小桃樹充滿希望。
生:感激。
師:你在風雨中一路坎坷,卻仍然堅強不屈,我該怎么感激你呢,我看到了眼前的小桃樹,不再是憐愛之心,這顆小桃樹雖然丑陋卻依然百折不撓,這樣的精神觸動了我,我該如何感激呢?
生:這種感激其實不僅僅是感激,從內(nèi)心對小桃樹還產(chǎn)生了一種敬佩之情。
師:那么這顆小桃樹為什么讓作者產(chǎn)生了這么深刻又復雜的感情呢?我和小桃樹有著怎么樣的關(guān)系?誰來說一說?
生:作者寫小桃樹實際上是為了寫他自己,表現(xiàn)作者在生活中的弱,但被風雨中的小桃樹所感染,想要向他學習。
師:其實賈平凹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家里人口眾多,后來他出去上學,他十二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遇到文革,被打擊,后來他上了大學,去了出版社工作,工作之后的他又不順利,遇到了挫折,這樣的經(jīng)歷似乎就跟小桃樹一樣,雖然成長很可怕,但是他依然有著自己的目標,這里寫小桃樹的經(jīng)歷實際就是寫自己的經(jīng)歷,小桃樹的堅強不屈,百折不撓,實際上是作者個人的奮斗理想,作者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通過一棵樹的經(jīng)歷來表現(xiàn),這是什么樣的寫法?
生:托物言志。
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賈平凹也曾經(jīng)說過,小說不過是編個故事,散文卻是寫自己,你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怎樣寫散文,賈平凹歷經(jīng)坎坷,但一棵小桃樹讓他追求了夢的信念,為之斗志昂揚,最后讓我們齊聲誦讀尼采的一句話。
生:他渴求眺望到遙遠的地方,他要求向上。
師:希望同學們永遠記住,無論順境逆境,都應該要求向上,無論出身如何,我們?nèi)艘蛏?。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生:老師再見。
六、總評
一詞一句 總關(guān)情
近日,謝雪嶺老師在省“藍天杯”會課活動中執(zhí)教了《一棵小桃樹》,謝老師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運用關(guān)鍵詞品味法,緊扣文本,激發(fā)情感。整節(jié)課師生活動充分,思維活躍,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極好的散文教學的研究樣本。
課堂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結(jié)合體,而語文課堂同其他學科課堂相比較而言,又應當多一些熱烈的成分,這份熱烈有一份來自“靈”。靈在于教師思維靈活變幻,課堂中教師提問的靈活多變,引出學生的靈氣;靈還在于教師語言靈動,引發(fā)學生的靈感。謝老師的這節(jié)課無疑體現(xiàn)了這個“靈”。有趣的提問,勾勒起學生的回憶,激發(fā)學生的同理心,進而走入賈平凹的情感世界;自由的閱讀,感受詞句的豐富韻味,從中感悟人生。
1.找到情感共鳴點,凸顯“散文”特點
散文的特點之一在于“以情感人”。讓學生回歸生活,是學習散文的前提條件,散文是原作者對于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卻不是學生對生活的體會,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在教學中找到共通處,引起共鳴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和基礎(chǔ)。謝老師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霸诔砷L的經(jīng)歷中,總有一些物件曾深深地觸動你的內(nèi)心,讓你常常念想。誰來說說那曾經(jīng)觸動你的內(nèi)心的物件?!遍_篇的提問,喚醒了孩子們的回憶,緊接著的提問:“對于觸動內(nèi)心的物件你現(xiàn)在是什么情感?”孩子們的情感豐富,后悔、惋惜……一系列的情感詞噴涌而出。教師自然地引入課題,引出課文,賈平凹對于童年的小桃樹的情感又是如何?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便顯得情理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再找出詞語體會一層層豐富的意味。能夠讓學生自主讀書,這是語文教師的存在意義。謝老師放手讓孩子不受拘泥的自主讀書,利用課文中的一詞一句,引導孩子本身去探索章法之妙,發(fā)現(xiàn)語言之趣,體悟意義之深。
2.尋覓詞句細節(jié)點,由點及面的深刻領(lǐng)會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找到聚焦點,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就能夠感受到散文的生命力。就這篇文章而言:“小桃樹”明線,而“我”是暗線。兩線合一,便能夠注意到作者潛伏的感情。將潛伏的情感挖出來,則需要關(guān)注細節(jié),大凡名家的經(jīng)典散文,細節(jié)總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篇文章也不例外。詞語的層層堆疊,一波三折,為情感做好蓄勢。
謝老師這節(jié)課,為學生找到聚焦點,利用詞語挖掘出作者潛伏的情感?!拔边@個詞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少女”給你什么樣的感覺?“竟然”在文章中出現(xiàn)了多少次?每一次的情感有什么變化?你從“顫抖”中讀出了賈平凹什么樣的情感?謝老師并不停留于詞義的表面,還會深入的追問:比如“少女”一詞,如果換一個詞會怎么樣?追問的過程是深思的過程。還有謝老師對于“顫抖”一詞的引導教學,從開始時學生說的“激動”,通過不斷的讀、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蜜蜂蝴蝶的存在,一場雨的到來體會顫抖,明白這份情感是憐惜、心痛。詞語中包含作者的情感,尋找有價值的詞語,謝老師無疑是成功的。
這節(jié)課,謝老師的處理無疑是出色的,但在此之余我有兩點思考。
1.文本教學的落地——滲透散文教學的技巧
散文教學的形散無疑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沒有脈絡,思路不夠清晰。謝老師的這節(jié)課對語言的分析很到位,遺憾之處在于沒有利用文章的構(gòu)思焦點,引導學生找到關(guān)鍵詞,并且利用關(guān)鍵詞來構(gòu)造層次,在語言教學中滲透散文的技巧,幫助學生了解散文的重要特點,了解文章的構(gòu)思,為日后的散文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譬如一顆小核桃的寫作手法是托物言志,謝老師將此放在課堂結(jié)束之時,依我之見,如果放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通過一次次詞語的品讀、反復的咀嚼中明白這樣的方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在以后的散文閱讀中遇見類似的形式,學生便可以知道這是托物言志。將課堂延伸到日常,無疑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了解散文的魅力。
2.建立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閱讀教學的“這一篇”課文,包括了對特定文字所傳遞的人文精神的感悟,是對表達獨特思想感情的感悟。簡而言之就是學生的學習對象是“這一篇”獨特文本。謝老師在課堂的最后出示了賈平凹的生平,告訴學生們他坎坷的一生,沒有能夠完整地建立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如果謝老師能適當將賈平凹的生平穿插在課堂教學的理解的難點上,交代其生平,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形成對比或互通,相信在關(guān)鍵詞的教學難點的突破上會更加輕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