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田立超 周涵宇
摘要:為探究低毒農(nóng)藥噻嗪酮對馬氏粉虱的防治效果,以聯(lián)苯菊酯為對照,采用噴霧法研究了噻嗪酮對馬氏粉虱初孵幼蟲的防治效果,并測定了30d后蟲體大小。結果表明:噻嗪酮不同處理對馬氏粉虱防效不同,但與對照藥劑防效無顯著性差異,且各處理組30d后蟲體大小均顯著小于空白對照組,說明噻嗪酮可對馬氏粉虱進行有效防控。
關鍵詞:噻嗪酮;馬氏粉虱;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156-02
1引言
馬氏粉虱是重慶地區(qū)常見園林植物天竺桂上的主要害蟲,該蟲以若蟲群集在桂花葉片背面剌吸植物汁液,使葉片失去光澤,提早脫落,嚴重時幾乎所有葉片背面布滿蟲體,影響景觀效果。噻嗪酮是一種具有良好選擇性的高效、長效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對飛虱、粉虱、介殼蟲等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抑制幼蟲蛻皮而致其死亡。我國對馬氏粉虱的研究報道較少,目前沒有針對性的防控藥劑,且沒有相關防控的報道。因此本文以噻嗪酮為試驗藥劑,以聯(lián)苯菊酯為對照進行藥效試驗,對探索馬氏粉虱有效防控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試驗藥劑: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山東淄博綠晶農(nóng)藥有限公司)。
對照藥劑:5%聯(lián)苯菊酯懸浮劑(江蘇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試對象:天竺桂馬氏粉虱。
2.2試驗方法
設置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600倍、1000倍、1500倍液,5%聯(lián)苯菊酯懸浮劑1000倍液和清水對照共5個處理,采用常規(guī)莖葉噴霧法,在馬氏粉虱初孵幼蟲時期(長約0.3l mm,蟲體白色,可近距離移動)將配好的藥液均勻的噴灑在相應的植物葉片背面。整個試驗期間僅施藥1次。施藥前統(tǒng)計各處理蟲口基數(shù),每棵樹在東、南、西、北4個方位選取4片葉,做好標記,施藥后分別于7d、15d、30d進行調查,采用肉眼觀察記錄活蟲數(shù)(蟲體緊貼葉面,周圍無異常視為存活;蟲體翹起或被白粉包圍視為死亡),并于30d測量各處理組馬氏粉虱幼蟲體長。
幼蟲體長測量方法:施藥前測定幼蟲大小,藥后30d分別對噻嗪酮600、1000、1500倍液,聯(lián)苯菊酯1000倍液及空白處理進行測定。具體方法為:各處理隨機挑選4片葉,每片葉隨機挑選3只幼蟲,通過體視顯微鏡和0.01mm測微尺進行蟲體長度測定,對測定結果進行spss軟件分析。
2.3數(shù)據(jù)處理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計算各處理的防效(校正死亡率),按公式(1)、(2)計算,計算結果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2位。
并對結果進行方差分析(spss統(tǒng)計軟件),觀察不同處理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3試驗結果
由表1可知,噻嗪酮不同處理濃度對馬氏粉虱防效不同,其中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和1000倍液處理7d防效較低,僅為20.16%和39.46%,1500倍液7d后防效達72.83%,對照藥劑5%聯(lián)苯菊酯懸浮劑1000倍液處理防效達71.35%,但方差分析顯示,各項數(shù)據(jù)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調查結果波動較大,數(shù)據(jù)集中程度差;15d后噻嗪酮不同濃度處理防效為57.30%~73.94%,與對照5%聯(lián)苯菊酯懸浮劑1000倍液處理防效相當,亦無顯著性差異;30d后,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效達70.79%,略高于1000倍液處理的66.43%,但任然低于1500倍液處理的89.03%,各處理防效均無顯著性差異。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處理組各天防效均高于600和1000倍液處理組,這可能與藥劑作用方式及試驗環(huán)境相對復雜有關,如天敵活動,降雨量大等。
由表2可知,施藥前蟲體大小約為0.31mm,藥后30d 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600和1500倍液處理組蟲體大小無明顯變化,分別為0.31~0.29mm;1500倍液處理組大于1000倍液處理組的0.34mm,且有顯著性差異;對照5%聯(lián)苯菊酯懸浮劑1000倍液處理30d后蟲體大小為0.32mm,與施藥前蟲體大小和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不同濃度處理蟲體大小均無顯著性差異;而空白對照組蟲體大小明顯增大,達到0.46mm,顯著高于各藥劑處理組。
4結論與討論
由上述試驗結果可知,通過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600~1500倍液處理后,天竺桂馬氏粉虱得到有效控制,30d后整體防效均高于60%,但與對照藥劑5%聯(lián)苯菊酯懸浮劑i000倍液處理相比,防效較差,方差分析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試驗藥劑處理防效與對照藥劑處理防效相當,也表示各處理組數(shù)據(jù)波動較大。藥后30d不同處理馬氏粉虱蟲體大小與空白對照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說明噻嗪酮及聯(lián)苯菊酯處理對馬氏粉虱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能使附著在葉面上的馬氏粉虱生長受阻,或直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