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蓮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小學生們通過語文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而小學生只有讓自己的課本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對語文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并切實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所以學習語文的關鍵之一在于課本閱讀量。多數(shù)小學生課本閱讀量低的原因之一是對語文教材上的課文興趣較低,而如果強迫小學生去閱讀自己不感興趣的課文,會使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排斥,這無疑對提高他們的課本閱讀量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引導小學生主動閱讀課本,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下,自主提高課本閱讀量。
提高小學生的課本閱讀量,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十分關鍵。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和反思,探討了提高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策略。
一、提高小學生課本閱讀量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初級階段,而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語文成績的前提,是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積累,所以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量的程度,決定了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以及對事物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小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所以,提高小學生課本閱讀量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該以不增加學生的額外負擔為原則,運用合理的策略提高小學生的課本閱讀量,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二、提高對課本知識的吸收程度
大部分小學語文老師注重教學語文基礎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而閱讀量的大小和閱讀能力高低決定了小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和能否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師要切實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能僅注重傳授基礎知識,而是要更加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針對性地運用引導策略,提高他們對課本知識的吸收程度。加強小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為他們提高閱讀量和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確定合理的課本閱讀量
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也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的缺陷,可讀性和引導性更強。但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并沒有對學生的課本閱讀量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而要有效提高學生閱讀量和閱讀能力,教師必須考慮為學生確定合理的課本閱讀量。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情況都不一樣,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按老師要求完成一定的課本閱讀量,但語文能力較差的學生完成起來可能就比較吃力。所以,要提高每個學生的課本閱讀量,老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每個小學生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合理安排閱讀量,這樣才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引導學生與課文產(chǎn)生“共鳴”
由于小學生的課本閱讀量通常不大,他們往往無法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小學生通常要依靠老師和家長指點和引導,思路才能打開,閱讀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老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的關鍵信息,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感同身受,與課文產(chǎn)生情感共鳴,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只有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學生才會主動反復閱讀,教師才能輕松引導他們理解課本,達到提高他們閱讀能力和課本閱讀量的目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包含著許多道理,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形成正確的“三觀”。例如,在教學《活化石》時,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強的特點,引導小學生在腦海中“繪”出已經(jīng)滅絕的動植物的形象,讓小學生最終與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這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擴大他們的課本閱讀量。
五、引導小學生彼此主動交流
由于每個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水平都有差異,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擾,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彼此主動交流,因為不同的學生對課文會有不同的理解,讓他們針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互動交流,就可以交換彼此的看法,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擴大他們的課本閱讀量。小學生天生對新鮮事物容易產(chǎn)生好奇心,同學的思想與自己有差異,也能激發(f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他們的思想寬度。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課本閱讀量,教師要提高他們對課本知識的吸收程度,考慮為學生確定合理的課本閱讀量,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這樣,不僅能使小學生在合理的安排、輕松的心境下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而且有助于擴大他們的課本閱讀量,也使得老師能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里進行教學,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實效。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縣逸夫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