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華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300000
老年重癥肺炎(CAP)患者由于多伴有呼吸衰竭等不良癥狀,加之疾病發(fā)展變化較快,護理難度高,臨床多借助機械通氣進行呼吸支持,以維持其呼吸道的通暢,但需要注意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fā)生[1]。據(jù)相關文獻報道可知,VAP的病死率為20%~71%,尤其是針對CAP患者,其發(fā)生VAP的概率要較其他患者高出許多,因此,必須加強其護理干預措施,以盡可能降低VAP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2]。為探討更利于提高患者護理質量與生存質量的護理措施,本文擇取了120例CAP患者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自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重癥肺炎患者中選擇120例,并按照“單雙數(shù)擲骰子”的方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5~82(72.54±2.78)歲;病程3~12(4.01±0.79)d。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64~85(73.01±2.82)歲;病程2~12(3.92±0.75)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納條件:(1)所選患者均經臨床實驗室指標、血氣分析、胸片等檢查確診為CAP患者;(2)所選患者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且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和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一般綜合護理干預。在患者入院之初便給予生命體征的密切關注,嚴格遵照醫(yī)囑給予營養(yǎng)支持和用藥治療;改善病房的通風情況,并對空氣進行消毒;定時做好患者的口腔、吸氧、吸痰護理,注意隨時監(jiān)測患者的肺部通氣情況,并做好機械通氣相關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患者在一般綜合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加強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加強飲食的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個性化的飲食護理方案,對病情較為輕微的患者可指導其少食多餐,盡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的易消化食物,嚴禁辛辣刺激食物,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靜脈輸注白蛋白等相關營養(yǎng)物質,以增強機體營養(yǎng),提高抵抗力,減少呼吸道再次感染的概率。(2)加強口腔的護理干預:口腔內細菌是引發(fā)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護理人員應每日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口腔進行沖洗,并使用干濕棉球清除口腔內分泌物,并注意觀察口腔黏膜是否有破損及感染的情況,若有可疑情況可通過涂片或藥敏試驗加以驗證。(3)加強心理的護理干預:由于機械通氣屬于侵入性操作,不可避免會造成患者不適,為避免出現(xiàn)人機對抗,護理人員應對存在緊張、恐懼、不安等負性情緒的患者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慰,可通過手勢、文字描述、眼神示意等方式安撫患者情緒,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4)加強病房環(huán)境、人員無菌操作及相關儀器設備的微生物污染預防措施:由于CAP患者機體免疫力較弱,加上呼吸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極易因外界病原菌而出現(xiàn)再次感染,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為此,護理人員應定期對病房內空氣進行消毒和細菌培養(yǎng),嚴格控制好空氣中的細菌濃度,并且在實施各類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做好手部的清潔工作,佩戴好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護措施,以免引發(fā)患者再次感染。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室內各類與患者呼吸道存在直接接觸的呼吸機管道、霧化吸入器等清潔、消毒工作,嚴格監(jiān)控其微生物污染情況,并及時更換呼吸機管道內冷凝水。(5)加強呼吸道濕化及吸痰的護理干預:呼吸道濕化可幫助痰液稀釋,促進痰液咳出,減少痰液中病原菌對呼吸道乃至肺部的再次感染,護理人員可將生理鹽水與藥物制成濕化液,并通過氣管內直接滴注的方式對呼吸道進行濕化護理。在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隨時關注其呼吸機參數(shù)變化,若發(fā)現(xiàn)患者氣道出現(xiàn)痰鳴音、壓力增加或血氧飽和度(SpO2)低于90%,則可遵照相關規(guī)定及護理流程實施吸痰操作,一般可給予沐舒坦與生理鹽水霧化吸入的方式稀釋痰液。(6)加強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的護理干預:定期對其呼吸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分離出的致病菌進行藥敏試驗可幫助護理人員更準確觀測到患者的致病菌變化情況,以便更及時調整敏感抗生素的使用類型及時間。與此同時,在使用敏感抗生素時,護理人員應注意每類抗生素的使用時間應低于8d,并適時更換抗生素類型,以免患者出現(xiàn)耐藥性。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兩組臨床指標,包括憋喘緩解時間、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四項指標。
1.3.2 對比兩組護理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護理有效率可分為無效、有效及顯效三項,其中無效指患者經護理后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善,病情甚至有加重的趨勢,并出現(xiàn)多種嚴重并發(fā)癥;有效指患者經護理后臨床癥狀、體征等有明顯改善,僅出現(xiàn)1~2個較為輕微的并發(fā)癥;顯效指患者經護理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征基本恢復正常,未出現(xiàn)任何并發(fā)癥;護理總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并發(fā)癥包括VAP發(fā)生率、感染性休克、激發(fā)感染、呼吸衰竭等內容,其中VAP評定標準為:于機械通氣后48h發(fā)病,且與機械通氣前對比,X線胸片表現(xiàn)為肺內浸潤陰影或有新的炎性病灶出現(xiàn);伴有肺實變體征,下呼吸道分泌物白細胞較機械通氣前有異常改變或出現(xiàn)新的致病菌[3]。
1.3.3 對比護理前后血氣指標,包括pH值、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及SaO2(動脈血氧飽和度)四項指標。
1.3.4 對比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PEF(最大呼氣流速)和PEEPi(內源性呼氣末正壓)兩項指標。
2.1 臨床指標對比 如表1,觀察組憋喘緩解時間、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觀察指標對比
2.2 護理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對比 如表2,觀察組護理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對比[n(%)]
2.3 護理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如表3,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氣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4 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如表4,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肺功能改善程度低于觀察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氣指標對比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對比
注:1mmHg=0.133kPa。
老年肺炎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明顯下降,呼吸系統(tǒng)功能的減弱容易導致全身及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減低,加上大多數(shù)老年患者多合并患有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或慢性炎癥疾病,極易發(fā)展成為重癥肺炎[4]。CAP是導致其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危險因素,據(jù)有關學者研究結果可知,CAP患者病原菌分布范圍廣泛,且隨著病原菌的耐藥性的增加,其病死的概率可達2/5[5]。
CAP患者多需要借助機械通氣治療維持呼吸道的通暢,由于自身呼吸道已存在嚴重感染,加之特殊的生理原因及多種基礎疾病的影響,在機械通氣治療期間極易引發(fā)VAP。一般來說,如果在機械通氣48h后至拔管后48h內出現(xiàn)肺部實質感染性炎癥,即可判定為VAP。VAP屬于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的重要類型之一,也是機械通氣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患者一旦出現(xiàn)VAP,往往難以脫離機器,其治療時間將會明顯延長,嚴重者甚至會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6]。經由文中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臨床指標、護理后的血氣指標及肺功能改善程度均比對照組優(yōu),且發(fā)生并發(fā)癥及死亡的概率更低,說明加強護理干預更具護理針對性與預防性,可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其肺功能。
總而言之,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實施加強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減少VAP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其生存質量,值得大力推廣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