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足春
(重慶市大足區(qū)田家炳中學校,重慶 400900)
所謂家庭德育,顧名思義就是指發(fā)生在家庭里的道德教育,它跟學校德育的區(qū)別就在于學校德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德育,旨在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德育目標,其傳授的思想是國家主流的道德意識,而其效果也往往是顯著的;而家庭德育更多地是父母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自發(fā)進行的,當然也有很多情況是父母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子女的某些方面的價值觀,家庭德育的內容往往是父母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家庭德育所產生的效果是無形而又深刻的,將對其子女的一生產生影響。然而,家庭德育又是和學校德育相互作用的,當家庭德育和學校德育彼此溝通彼此合作時,各自的德育效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嬰幼兒年紀太小沒有是非觀念和道德判斷能力,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為。嬰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過程中,會出現為搶奪玩具而出現的攻擊性動作或失去玩具而放聲大哭等,這可以算是兒童道德行為的最初形態(tài)。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道德行為就會在成年人的影響下,逐漸強化。當孩子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時,家長要投以贊許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詞語給予表楊。這樣可促使孩子不斷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更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學齡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判斷,在道德行為方面,對道德的認識明顯加強,如:會樂于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同情和幫助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謙讓玩具等。然而,學前兒童的道德感以及被這些情感激發(fā)出來的行為雖然多是真誠的,但道德行為的動機往往受當時刺激所制約,需要成人對其提出明確的要求。這個時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對良好行為進行練習。學齡前兒童模仿能力非常強,家長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為孩子樹立榜樣。
愛心教育包括: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尊老愛幼、愛科學、愛勞動等。愛心教育對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學會感恩,長大服務社會。
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應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愛心教育要從孩子生活的環(huán)境開始,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先引導孩子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周圍親近的人,進而開闊他們的眼界,引導他們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居住的街道和村莊,愛名勝古跡、壯麗山河 ,最后升華到愛祖國愛人民。
要加強孩子的道德教育,我們必須努力構建一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體系。在家庭德育方面具體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王寶祥曾做過一個全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長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道德教育對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選擇性題目中,家長 們的回答顯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沒有德育,家長們最關心和實際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學習、分數等智育問題。這一結果明白地告訴我們,家長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認識與行為脫節(jié)。
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非常有利于家庭德育的實施。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美”相結合的鮮明特征。它融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家庭勞動、學習和家人共同的活動中。我國古代家訓中就有:“幼則束以禮儀,長則教以詩書”,就是說孩子小時候先進行品德教育,教他們如何做人,大一點再教他讀書學知識。孔子也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敝v的也是養(yǎng)成教育的作用。唐太宗教育太子是“遇物則誨”:,即做什么事,便結合實際進行相應的教育。如吃飯時教育太子不要浪費,懂得糧食來之不易;騎馬時讓太子知道馬匹應有勞有逸,注意休養(yǎng)生息等。
近年來,家庭德育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思考。通過諸多實踐,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家長能提高自身的素質,講究合理的方法,真正抱著為孩子成長負責的態(tài)度,建立和諧家庭德育環(huán)境,我們的家庭道德教育必將取得成功,一定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