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炯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zhèn)小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小學生活潑好動,仿佛有釋放不完的精力,他們對體育課程并不排斥。但是他們的秩序感比較差,更多的是把體育課當成了放松玩鬧的時間。這種特點一方面給體育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體育教師應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首先讓他們能夠真正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而不是我行我素,然后想辦法讓他們感受到體育的樂趣和作用,拉近師生關系,保證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此基礎上,鍛煉身體素質、培養(yǎng)團隊精神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讓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是其他教學策略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基礎。為了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目的,應該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比如傳統(tǒng)的基本身體素質鍛煉大多采用短跑或長跑等形式,對于小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顯得過于單調。其實加入更多游戲元素同樣可以達到鍛煉目的,而且能夠給他們帶來新鮮的體驗,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參與度自然會更高。或者引入多媒體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觀看體育領域的影視資源,同樣可以達到教育目的,提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學的意愿。
以體能鍛煉為例,教師可以適當減少簡單的跑步練習,加入更多輕松有趣的跳繩游戲。單人跳繩中,加入花式跳繩元素,教師先演示給學生們看,然后讓大家模仿練習;多人跳繩時,可以帶領大家跳短繩,即兩個學生各拿繩子的一頭,從隊頭跑到隊尾,其他同學依次起跳。這些方式都帶著比較濃厚的游戲氣氛,學生樂于參加,也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素質、增強下肢力量和身體協(xié)調性的作用。又如課堂體育教學,為了增強學生遵守秩序的意識,可以給他們觀看集體類的體育比賽,幫助他們認識到如果場上隊員都不聽教練員或者裁判員的,每個人都我行我素,體育比賽根本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
為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必要的教學效果,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也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待學生比較嚴肅,甚至偶爾會簡單粗暴,導致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運動過程中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放不開,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很有限。體育教師應該放下架子,明白提升體育教學效果不能只靠教師的威嚴,還要讓學生們感覺到教師的親切與和藹。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chuàng)造師生互動機會并主動參與進去,與學生打成一片,創(chuàng)造出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
比如以上提到的跳短繩游戲,教師就可以參與進去。過程中教師如果出現了差錯,不要把這當成是“出洋相”,實際上教師偶爾的錯誤反而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教師也同樣可能犯錯,放下心理負擔,以更輕松的狀態(tài)勇敢的投入到體育課程的學習中去。又如花式跳繩,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演示幾種花式跳繩方法,這樣學生會對教師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會自發(fā)地認真聽取教師的講解,比采取“威壓式”的態(tài)度要好得多。
體育競賽中有著激烈的身體對抗和心智比拼,非常容易調動起參與者的情緒,對于喜歡熱鬧的小學生來說有著特別的吸引力。而且體育競賽既可以起到鍛煉身體基本素質的作用,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體育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提升他們的競技智慧,有效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當然,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不成熟,在安排競賽時不能完全照搬正規(guī)的比賽內容,要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既達到鍛煉效果,又避免運動傷害。
例如籃球比賽,場地面積比較小,所需人數也比較少,方便組織。但是讓小學生完全按照正規(guī)場地、規(guī)則等進行一場籃球比賽顯然不現實。教師可以把場地進一步縮小為半場,兩隊投同一個籃筐,同時盡量壓縮比賽時間,注意引導學生的情緒,避免產生激烈沖突。在比賽結束后,教師一方面要指出他們在個人技巧、基本體能和團隊配合上的不足,指導他們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對他們表現出來的優(yōu)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幫助他們樹立起參與體育運動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與其他文化科目一樣,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體育教師對此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深刻理解體育課對學生未來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作用,擺正教學態(tài)度。在具體的教學策略上,要盡可能的貼近小學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兼顧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內心需求。以上提到的幾點,只是眾多小學體育教學策略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更加新穎、有效的方法等待廣大同仁去總結、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