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平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福建福清 350300)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是各模塊教學的統(tǒng)一指揮棒。在各大教學模塊中,文言文教學相對傳統(tǒng)而固定,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常常讓學生感到課堂沉悶、了無興趣。對文言文篇章內(nèi)容的解讀,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缺乏主動探求的欲望,更難企及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陳情表》為例,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多注重基本文言知識的理解而忽視深層解讀以及對情境的自我挖掘的現(xiàn)象,對《陳情表》進行三維度解讀。首先從語言文化的審美與建構(gòu)維度解讀《陳情表》工整又簡約的語言美;其次從修辭思維的維度思考古代文人委曲論述的藝術(shù),進而引導學生結(jié)合人際關(guān)系的認知,加強對《陳情表》內(nèi)在意蘊的深層理解;最后從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的維度,深層解讀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文化“忠”與“孝”,從而將文本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勾連起來。
《陳情表》全文,圍繞“愿乞終養(yǎng)”與“辭不赴命”這兩個核心思想,在言語之間站在不同的角度,反復對作者自身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予以表達。文章全篇利用行云流暢的言語和聲形皆備的表達方式,以抒情、扣人心弦的手法化解了晉武帝的疑心,具有強烈的說服力、感染力。例如,文中一方面用盡孝盡忠相對立的內(nèi)容,將作者自身的矛盾加以強化,突出作者在孝道和前程之間進退兩難的抉擇境地;另一方面又用上下、左右、內(nèi)外詞語相輔相成的收發(fā),強調(diào)自己煢煢孑立的孤苦現(xiàn)狀。文中多處對仗與合韻的表達,充分體現(xiàn)了詞之工整。與此同時,表文中在時間上采用了長與短的比較,在數(shù)字上明確對比,前后工整對仗的表達呼應了前文對忠孝的建議,使皇帝充分了解自身狀況。表文中還包含了聲形皆備的四字句連用,如在描述詔書催促時使用了一連串的多個四字句,多層排比,一氣呵成,聲形俱備地體現(xiàn)出當下狀況逼得作者透不過氣來的情境。同時還用了“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四字結(jié)構(gòu)表達,更是夸張地體現(xiàn)出了祖母危在旦夕的情境。從言語形式上來看,大量的段落以四言為主,整齊劃一,極具建筑之美[1]。
首先,《陳情表》中富含著無比豐富且繽紛復雜的情感元素,作者通過“鉆木取火式”的收發(fā)來抒發(fā)審美,構(gòu)建文章的獨特之處。在文章一開始,李密便開始敘說自己身世的悲涼與苦楚,以及因奉召與服侍年邁的祖母所引發(fā)的沖突,從而引出自身的窘迫之情,作者隔空與當朝的晉武帝進行了交流、磨合,其懇切的情感如同鉆木取火,內(nèi)心深藏的志和意最終融合自身的濃厚情感燃燒出熊熊烈火。這種態(tài)度的誠懇,充分體現(xiàn)出了作者“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的情感。
其次,《陳情表》句句皆有情、耐人深思,表文中對辭謝拜官境況下作者進退兩難心情的描述,充分展示了中華歷史智慧的忍、讓、退。為了讓皇帝不會對自己辭不赴命行為產(chǎn)生過深的誤解,作者一方面表示出的確有特殊的難處,而另一方面又充分運用了以退為進的表達方式,通過對皇恩浩蕩的歌頌、贊美表示出自己深深明白皇上的賞識之德,寵幸之恩。表文中,連續(xù)采用了舉臣、拜臣、察臣、除臣等字句,作者深深表明了自己明白皇上的恩德以及對皇上無邊無盡的感激之情,并表示自身乃是一介草民,何德何能,能得到如此的恩賜。隨后作者筆鋒再次回轉(zhuǎn),訴說自己所承受的苦難,皇上并未真正地體諒。在地方官上門逼迫、朝廷責備、詔召的背景下,作者連續(xù)又采用了四字句,一瞬間就點燃了十萬火急的形式,可見作者在寫作表文階段,嫻熟地應用了迂回蜿蜒、以退為進的手法,充分表達出了自己進退兩難、處境窘迫的局面。
在我國文言文中,委曲思維是文人在撰寫文章階段常用的思維哲學?;诤诵乃仞B(yǎng),在帶領(lǐng)學生開展文言文三維度解讀階段,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人使用委曲思維的哲學。如《燭之武退秦師》和《藺相如列傳》就采用了大量委曲思維。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巧妙地以委曲思維對秦晉進行了分類,其言語中充分融合了智慧、情感,以尊秦貶晉的方式,最終說動了秦伯,體現(xiàn)出了說客們善用委曲思維的高明之處。同樣,在《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一環(huán)節(jié)中,藺相如充分運用了委曲思維,針對城池換和氏璧的問題說服了趙王以及秦王,將和氏璧又帶回了趙國[2]。這無不體現(xiàn)了文心雕龍中所提到的動言中務,順情人機。
因此,本篇《陳情表》中,李密的身份決定了他的性質(zhì)實際是游說,陳清利弊,委曲達成目的。作者向晉武帝司馬炎上奏的表文,主要思想是李密自身渴望照料年邁的祖母,而請司馬炎不要讓自己去做官,其在表文中,大量敘述了自身的遭遇,采用委曲的形式,闡述了自己屢次謝辭朝廷征召的原因,在表達對司馬炎感激的同時,表明了自己要對祖母盡孝道的決心,且表文中句句皆為實情。我們可以理解為李密的《陳情表》,實際上中心思想是不當官,但是李密以抽絲剝繭的委曲思維,巧妙地在表文中避開了核心思想,將贍養(yǎng)祖母作為核心思想,在合情合理訴說利害的情況下,讓晉武帝司馬炎相信李密不做官的主要理由,就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祖母。而學生應當在解讀階段充分滲透、了解委曲思維,逐漸明白如何在言語辯駁、溝通中嫻熟地運用委曲思維,并將其應用到自身的為人處世當中。
在帶領(lǐng)學生解讀《陳情表》期間,教師應讓學生充分體會李密在《陳情表》中表達的“忠孝不能兩全,先盡孝后盡忠”的巧妙思想。在表文中,李密首先將自身盡孝問題和盡忠問題的矛盾升華,向司馬炎表明利害關(guān)系,隨后在闡述自身家庭“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童”的情況下,巧妙地提出了“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利用時間長短的對比,向司馬炎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兩全其美的思想,同時在言語上加以升華,提出了“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利用生與死的對比,進一步表明自身必須要報答司馬炎大恩與大德的決心,有效平衡了忠孝和政權(quán)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綜上所述,在《陳情表》一文中,李密抒發(fā)了自身的情感,表現(xiàn)了自身的思維,充分展現(xiàn)了詞之工整,形聲皆備;態(tài)度懇切,以退為進;并運用委曲思維的抽絲剝繭,用對祖母盡孝的思想掩蓋了不想事晉的核心思想,說服、感動了司馬炎,巧妙平衡了忠孝和為政。李密利用表文成功化解了自身進退兩難境地,獲得了司馬炎的認可。教師在教學階段,應基于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充分領(lǐng)會到《陳情表》之精髓,使其從文章中汲取文化智慧的同時,汲取說話的哲學與道理,并在深入挖掘文言文作品中的寫作手法、情感元素中潛移默化地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