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鳳 許云薇 陳玉茹
閱讀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思想、凈化情感、享受審美,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有限的課內閱讀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一個閱讀需求,因而有必要結合課外閱讀以協(xié)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本文將結合當前的課外閱讀散文教學現(xiàn)狀,就文本解讀與教學價值兩方面來分析《月夜》作為部編本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外閱讀教學篇目的價值意義所在,以求為初中散文課外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學策略。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jīng)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干的文學體裁。異于小說的生動情節(jié),散文的個性化語言及藏于文本后的作者情思往往會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一種“難以觸摸”的感覺,以至于散文教學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一些教師在處理散文教學時,往往也會“先入為主”,把個人的主觀感受套用于教學中,剝奪學生自我感悟、升華思想的途徑。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時,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定位于“父愛”,開篇直入主題,由四次背影為行文線索,分析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感流動,最后“父子情懷”呼之欲出。由“父愛”這個單一的主題引申出去,最后通過細節(jié)分析再回應“父愛”的主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感悟被限制,僅僅充當了“細節(jié)分析”的角色,散文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當前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大多是以單元主題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系統(tǒng)學習課文的同時也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因而教師可以采用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在整體感知單元主題后不妨對教材進行多元補充,使學生對同一體裁或同一主題產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認知,以達到擴充學生知識點、豐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水平的教學效果。以部編本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學習的散文類型多樣,或寫人記事,或托物言志,或闡發(fā)哲理,或寫景抒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會生活。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于散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正處于對散文知識渴求的階段,因而教師應該抓住教學的最佳時期,通過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途徑,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開闊其視野。筆者認為《月夜》這篇文章選材富有時代特色,極具代表性,難易適度,適合八年級學生學習,同時適合作為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外散文閱讀教學篇目。
《月夜》是韓少功發(fā)表于2008年《山南水北》中的其中一篇議論性散文,全文以月夜為切入口,用精確的語句刻畫出月亮在城里與鄉(xiāng)下的不同,勾勒出靜謐靈動的月夜圖,字里行間透露出以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精神寄托的深切渴望。
首先,作為根土作家有著對遠離大自然的城市文明流露出遺憾情緒,對接近大自然的鄉(xiāng)村有著深厚感情。在喧囂的環(huán)境之下,人們忙著追求自身的利益,無暇顧及月亮的空靈之美,于是城里月只能被黯淡于路燈下、磨損于噪音中、稍縱即逝于水泥高樓間,甚至被丟棄于垃圾桶里。人們拼了命的奮斗,換來的不過是“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無眠的白天與有眠白天的交替。”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讓韓少功覺得壓抑、彷徨、厭惡,他仿佛看到城市繁華下的丑陋正快速的滋長,于是他開始審視自己這些年來的寫作并決心歸于田野:“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長白天之后來到了一個真正的夜晚?!薄拔野具^了漫長而嚴重的缺月癥?!表n少功毫不掩飾對月夜的喜愛,對鄉(xiāng)下生活的喜愛:“我有一下沒一下地撲打著蒲扇,躺在竹床上隨著光浪浮游。”“我伸出雙手,看見每一道靜脈里月光的流動。”與城里月被無情地扔進垃圾桶相比,鄉(xiāng)里月可就幸福多了。人忙碌著,或沉溺于熱鬧的場所,常常會變得浮躁,“忘記”自己,缺少自我反省和反思,迷失在喧囂的城市里。韓少功對月夜的喜愛、對鄉(xiāng)下生活的追求不過是在文學上尋求精神的寄托,以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
其次,在《月夜》中傳統(tǒng)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寄托?!澳呐率亲钚鲁钡霓r村青年,騎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機,脫口而出還是冬月初一臘月十五之類的計時之法?!笨梢?,文明歸屬既不在古代也不在現(xiàn)代,既不在城市也不在鄉(xiāng)村,而是在每一個人的心里。除此之外,傳統(tǒng)文化也是可以傳承的精神文明?!巴甑谋倍沸浅霈F(xiàn)了?!薄皨寢尰蚰棠讨v述的牛郎織女也在這時候出現(xiàn)了?!眱?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可以代代相傳的,給予人們強烈的歸屬感與安全感。但事實上韓少功并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狂熱者與追求者:“我對傳統(tǒng)并沒有特別的熱愛,如果歷史真是在作為直線進步的話,如果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必須以否定傳統(tǒng)為前提的話,那么否定就否定吧,我們并不需要像文化守靈人一樣為古人而活著。”[1]可見韓少功的“尋根”是基于理性上的。《月夜》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即是對精神尋根的認可。
韓少功把月亮作為控訴文學上、社會上“精神匱乏”的一個載體,于日常生活中鋪展鄉(xiāng)下生活的美好與悠閑,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肯定傳統(tǒng)文化,可見作者對于文學與精神上“尋根”的極度渴求。
王榮生教授在《散文教學教什么》一書里說,散文閱讀,即鑒賞“文學性散文”,其要領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jīng)驗。[2]作為課內散文閱讀的拓展延伸,《月夜》展示了城里月與鄉(xiāng)下月的不同,作者借月夜表達了對鄉(xiāng)下生活的喜愛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對議論性散文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此文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韓少功散文的寫作特色,用詞準確,并能在幽默的語言上融入生活的思考,使情感流于文章之中,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落在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和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思上。
見字如見人,通過賞析作品的個性化語言,我們往往能窺探到藏匿于作品背后的作家性格。韓少功的散文語言特點在于用詞準確而偏向于追求夸張怪誕的諷刺意味。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抓住這個切入口,通過字詞揣摩,體味韓少功的散文語言特點。如用詞準確方面:“月亮是別在鄉(xiāng)村的一枚徽章?!弊髡邇H用“徽章”一詞就十分巧妙的把鄉(xiāng)下之月與城里之月區(qū)別開來,同時“別”字賦予“鄉(xiāng)村”擬人色彩,讓句子表達一下子活了起來。城里月是什么樣子的呢?“一丸灰白”“像死魚眼一只”,簡單而準確的描述卻能給我們帶來視角上的沖擊,呆板停滯、毫無生機的畫面感一下?lián)涿娑鴣恚o助于“黯淡”“磨損”“稍縱即逝”三個動詞的連用,把城里月的存在感進一步削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不過是被遺棄的毫無意義的垃圾中的一員。那鄉(xiāng)下月又是怎樣的呢?月光在禾苗上飄搖;在溪流上跳動;在你身邊陪你同行。韓少功從視覺、聽覺兩方面展開敘述,動詞、疊詞、擬聲詞的使用均展現(xiàn)出月光輕盈靈動、活力滿滿的狀態(tài),沒有一句多余的廢話,便深刻的把城里月與鄉(xiāng)下月的特點表達出來,而且毫不吝嗇的表達自己對鄉(xiāng)下月的喜愛之情。
其次,在韓少功用詞準確、簡短有力的語言特色下,往往結合一些有趣的修辭手法和諧謔幽默的語句,給人留下余味無窮的思考境界。如“五光十色的垃圾”諷刺城里人世俗化、功利化、物質化;“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揭示城里人忙碌的狀態(tài)。值得一提的當屬文章最后一句;“山谷里一聲長嘯,大概是一只鳥被月光驚走了?!鄙焦鹊膶庫o側面襯托了月光的皎潔、明亮,以動襯靜點明人應該懷著虔誠的心態(tài)與大自然親近,否則會被“驚走”,這樣的句子實在是富有詩意又耐人尋味。這話中有話的表達給語言增添姿采與言說力量的同時,往往能給讀者帶來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也隱藏其中。此時,教師應該抓住關鍵字詞,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在感受本文語言特色的同時,了解韓少功的寫作特點。
在語言賞析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能初步感知作者對于鄉(xiāng)下月的喜愛之情,但是難以理解這份感情的特殊所在,此時教師應該借助知人論世,再次沉浸文本,剖析作者情感背后的獨特所在。在城市里看到的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聽到的是鋼鐵撞擊、刺耳鳴笛,我們的感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被反復折磨沖擊,但在鄉(xiāng)野下,我們的感官卻得以恢復,能靜下心來感知大自然的一切:“盛夏之夜,暑氣消退,山林里的陰涼會逼得人們添衣加襪,甚至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贝笞匀蛔陨砩l(fā)出來的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與慰藉力,能讓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與歸宿感,我們會不知不覺的依賴、享受其中。這些是任何物質文明和工業(yè)化制品永遠都無法給予的。著名評論家孟繁華曾這樣評價韓少功的散文:“韓少功站立在南海邊地,以散論作為鞭子無情地抽打了那些垂死的靈魂,刮起思想的風暴,洗滌文壇的空前污垢,從而使他的作品有了一種醍醐灌頂?shù)臎_擊力?!盵3]是的,《月夜》是時代衍生的產物,反映的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社會精神狀態(tài),“回歸與思考”這個主題意蘊也正是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感悟去探索的精神境界,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與閱讀水平。
同是散文的體裁,但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文章內容各不相同,學習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找準散文的教學落點,引導學生學會從體味語言到感悟意蘊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韓少功極具辨識度的文學語言中體味“回歸與思考”的深刻內涵,提高其閱讀水平,可見《月夜》這篇課外散文是具有一定教學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