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富嶺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416)
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的,也是生成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也不例外。學生不出錯誤的課堂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完美的,出現(xiàn)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面對學生出錯誤時的態(tài)度。有些教師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錯因,而是一味地批評與指責,或者進行冷處理,放棄了許多寶貴的生成性資源。顯然,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應該調整課前的預設,充分利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求錯因,凸顯知識的本質。
恩格斯說:“最好的學習就是在錯誤中學習?!睂W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源于學習活動本身,它來自學生、貼近學生,讓學生經(jīng)歷錯誤,認識錯誤,才可以避免錯誤再度發(fā)生。錯誤是一種重要的課程教育資源,教師要智慧挖掘,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課堂彰顯生機與活力[1]。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置了闖關游戲,出示了3幅圖:第1幅圖只露出一個鈍角;第2幅圖只露出了一個直角;第3幅圖露出一個銳角,然后問學生這3幅圖分別畫的是什么三角形?前面兩幅圖,學生回答得很輕松,很顯然是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闖關成功。第3幅圖,因為有了前面兩幅圖的判斷經(jīng)驗,學生自然會回答是銳角三角形。但是說出答案后,智慧之門一直未能開啟,學生們都滿生疑惑:“為什么智慧之門沒有打開?是不是錯了呀?”教師此時也故意面露難色地說:“看來同學們還沒有找到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之中,都在思考為什么。過了一會,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智慧之門為什么不能打開了,因為第3幅圖只露出了一個銳角,還不能判斷出它究竟是什么三角形。有3種情況:有可能是銳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當然也有可能是鈍角三角形?!钡冗@個學生說完,老師帶頭為他鼓起掌來。
俗話說:“聽過的會忘記,看過的會記得,做過的才會理解?!睌?shù)學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講授那么簡單,關鍵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面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不要忙于解釋,將自己的想法全盤講出,而應藝術性地處理,將錯誤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修正錯誤,挖掘錯誤背后的正能量,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1個正方形的周長是8厘米,用2個這樣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是( )厘米。題目剛一出示完,就有學生脫口而出:“16”,其他學生也附和道:“對!對!”教師微笑著問:“大家都同意,對吧?”這時有學生站起來強調說:“對的,因為1個正方形的周長是8厘米,2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自然就是2個8厘米,就是16厘米。”教師沒有急于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啟發(fā)學生在作業(yè)本上畫一畫拼成后的長方形,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手說:“老師,剛才的答案好像不對,我發(fā)現(xiàn)有2條邊合在一起了。”其他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重合的2條邊在長方形的中間,周長是指封閉圖形外圍一周的長度,中間的就不可以算在內了。教師順勢:“對呀!既然中間的不能再算,那么拼成的長方形周長究竟是多少厘米呢?”學生紛紛列式解答:2+4+2+4=12(厘米);(2+4)×2=12(厘米)。
上述案例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精心捕捉,讓錯誤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教師只是適時點撥,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成功地實現(xiàn)了糾錯,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潛能。
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總結不出經(jīng)驗和教訓,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些差錯,內化新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設置一些“陷阱”,讓學生在考驗中摔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選擇、歸納、推理、辨析與批判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出示了長方形木框教具(長6分米、寬3分米),問學生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學生很快說出了算式6×3=18(平方分米)。接著,教師將長方形木框輕輕一拉,這時變成了平行四邊形,教師問學生:“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可以怎樣計算?”結果不出老師的意料,絕大部分學生給出的答案是:6×3=18(平方分米)。教師沒有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用力拉動木框,使木框變成了一個更小的平行四邊形,教師問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呢?又該怎樣進行解答呢?”學生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剛才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是錯誤的,不能直接用相鄰的兩條邊相乘。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呢?引發(fā)了學生的深思。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讓學生經(jīng)過認識的沖突和有效的驗證,可以使學生以后避免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
上述案例中,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認知沒有急于求成,更沒有輕易給出對與錯的結論,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經(jīng)歷了解答、驗證、否定、再探究,進而得出結論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數(shù)學課堂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時學生的答案雖然是錯誤的,但卻閃動著創(chuàng)新與智慧的火花。作為數(shù)學老師,如果放棄了這樣的錯誤資源,也就扼殺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挖掘錯誤中蘊涵的創(chuàng)新因素,并加以點撥和引導,使之成為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
例如,教學《小數(shù)乘除法》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牧場5頭奶牛一周產(chǎn)奶0.7噸,照這樣計算,12頭奶牛兩周產(chǎn)奶多少噸?解答這道題目時,教師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學生列的都是這樣的算式:0.7÷7÷5×12×14=3.36(噸),有一位學生列出這樣的算式:0.7÷7×12×(14÷7)=2.4(噸)。教師將這兩種算法放到了展臺上進行展示,后面一種算法立即遭到了學生的質疑,的確,如果僅僅從結果上進行判定,該算法無疑是錯誤的。但老師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算式中明顯含有創(chuàng)新的味道,于是,老師讓學生說出他的想法。這位學生說:“14天是一周天數(shù)的(14÷7)倍,前兩步算的是一周12頭奶牛產(chǎn)奶的噸數(shù)?!睂W生說到這里的時候停住了,考慮了一會兒接著說:“我知道錯在哪里了。這里不是0.7÷7,而應該是0.7÷5,算式是0.7÷5×12×(14÷7)=3.36(噸)。”學生說完后,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是教師無法預料的,課堂因為有了這些錯誤才變得真實。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應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而應該引領學生從錯誤中反思,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從“錯誤”走向“正確”,完善知識建構,進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