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思
歷史上,中國周邊的國家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字文化圈,尤其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朝鮮半島,因地緣優(yōu)勢,中韓交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v觀整個韓語的發(fā)展史,有著大量漢字詞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韓語中某些詞匯的發(fā)音和意義仍然對應著漢語中的相同詞匯。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韓國對漢語人才需求量越來越高,漢語學習者越來越多,并且呈現(xiàn)出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了漢語必修課或選修課。2018年,筆者有幸成為赴韓漢語教師志愿者,在第一線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韓國為期一年的教學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漢字成了韓國高中學生學習漢語最大的阻力之一,針對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筆者擬對韓國高中漢字教學工作提出幾點教學方面的建議。
以筆者工作的學校長省女高為例,韓國普通高中的漢語教學通常開設在高中二年級階段,學習為期一年的時間,每周2節(jié)課,每節(jié)課50分鐘。共學習一本教材共12課,每個班級學生20-29人不等。據(jù)筆者調查,韓國大半部分的普通高中針對于漢語的課程設置都是大同小異的。相對普通高中來說,外國語高中或重點中學對于漢語更重視,要求也更嚴格。筆者所在的女子高中,共教授5個班級,均為零起點的17-18歲學生。相對于漢語口語能力而言,漢字的學習往往是被韓國本土老師和學生忽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想要掌握一門語言,那么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的學習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學習拼音,通過拼音來閱讀文章,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那么漢語的學習是很難達到較高的層次的,因為在中國,絕大部分文章報紙和書籍都沒有附帶拼音。想要學好漢語,就必須要過漢字關。
韓國高中選用的教材大多來自于前進出版社和天才出版社等幾個大型漢語教材出版社,長省女高使用的是天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語1》,全書共12課。在第一課《你好》之前設置了拼音的教學,以后沒每課的主題相對切近生活,并且難度程遞增趨勢。每課有兩部分課文需要講授給學生,前5課每篇課文4句到5句對話不等。針對每篇課文中出現(xiàn)的漢字并沒有在課后標出,而是將12篇課文的常用漢字統(tǒng)一在書后標注。
除了生詞之外,韓國漢語課本的課文部分和課后練習部分,大都有拼音作為標注,因此造成了很多學生讀課文只看拼音,不看漢字的情況。筆者在復習時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只看漢字無法讀出正確的讀音,也不知道詞匯的意思。而加上拼音后,學生會很快讀出來,并理解其含義。
在韓國初高中,漢語教師的年齡偏大,大多數(shù)為35-60歲之間,很大一部分本土老師在學習漢字時是以繁體字為主的,對于簡體字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很少使用簡體字書寫漢字?;蛘邥鴮懛斌w字,或者干脆不寫漢字。在韓國本土高中漢語老師的認知里,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漢語的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口語表達能力上,對于漢字的學習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有些本土老師甚至不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漢字。平時很少給學生留作業(yè),對于漢字方面的作業(yè)更是少之又少。
韓語作為一種拼音文字,沒有聲調差異,很容易掌握發(fā)音。學生也習慣并善于于拼音文字的學習。而漢語作為表意文字,加上四聲的不同,從語言系統(tǒng)上對于外國人來說,對于外國學習者來說是存在一定困難,即使處在漢字文化圈的韓國,初學者對于漢語和漢字的認識和了解也不多。韓國的大多數(shù)高中學生認為漢字難讀難認難寫,只想學習拼音,以拼音代替漢字。在漢語課堂上,即使學習了生詞,在學習課文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拼音的幫助,教學工作也很難開展。
目前,雖然韓國漢語學習者人數(shù)眾多,漢語在韓國的推廣趨勢良好,但是針對于漢字教學的部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韓國教育廳的相關政策導向,韓國本土教師對待漢字教學的態(tài)度以及教學方法,以及學習者自身的因素等等,都需要引起漢語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以便幫助漢語學習者學好漢字,更好地推進漢語教學工作。
韓國政府在制定漢語學習政策時沒有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數(shù)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課文部分和課后練習部分存在大量的拼音輔助學生理解語義,而不是在學習完生詞后,減少拼音的出現(xiàn),讓學生鍛煉漢字的識記能力。這樣的政策導向性,是造成韓國高中漢語學習者漢字學習困難,掌握不好的原因之一。
一些韓國本土教師先入為主地認為漢字難學難教,就只讓學生掌握拼音,最后造成漢語初學者無法很好地掌握漢字,對于以后的漢語學習影響很大。在針對于零基礎的海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針對韓國初高中生,是機會沒有漢字復習環(huán)節(jié)的,體現(xiàn)在書面上的漢字復習也只是抄寫,筆者任教高中的韓國本土教師每學期只將4次抄寫作為漢字作業(yè),遠遠達不到使學生掌握漢字的程度。
和來華留學生不同,在海外學習漢語的學生因為沒有目的語環(huán)境,沒有練習和使用中文的機會,因此他們對漢語學習的動機就不強,加上未成年人的身份。面對和自己母語完全不同的漢語,有一種畏難情緒在阻礙他們漢語和漢字的學習。只有確定報考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才會格外注重自己漢語的學習,其他學生只是為了培養(yǎng)興趣愛好,或者對中國的風景名勝,美食文化感興趣才選擇漢語作為二語或者三語來學習。
針對于以上幾點問題,筆者通過在長省女高的實際教學和教學效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給在韓漢語教師志愿者及本土教師作為漢字實際教學的參考。
在相關政策未能突出漢字教學這一要素時,教師應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根據(jù)學情確立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針對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例如,筆者針對學生不喜歡抄寫漢字的心態(tài)和特點,聯(lián)系課文內容,結合中國文化的教學。將學生抄寫漢字的作業(yè)變?yōu)閷W生在地圖上標注中國各個省份的作業(y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不但積極性提高了,而且作業(yè)的質量也明顯高于抄寫作業(yè)。這種留作業(yè)的方式間接提高了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大部分常用漢字是使用“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法的,因此筆者通過網(wǎng)絡來找到一些視頻給學生放映,讓學生理解如“山”、“水”、“火”、“人”等字是怎么象形而成的。同時在講解如“青”字的時候,會將“清”“晴”“請”“情”等一些形聲字一并給學生做簡單講解,使他們提高對漢字的興趣,從心理上接受漢字的學習。也可將漢字和韓國重要歷史性地點相聯(lián)系,如“景福宮”“光化門”等,將漢字教學和韓國的歷史相聯(lián)系,讓學生理解到想要更深地了解本國歷史,也必須要學好漢字。
考試可以推動教學水平的發(fā)展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其他國家教育相關部門針對漢字學習政策不一致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自己的漢語等級考試來統(tǒng)一將學生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漢字的數(shù)量規(guī)范化、具體化,進而促進學生漢字和漢語的學習。反過來,學生也會促進HSK、YCT等漢語測試的發(fā)展。目前,HSK等漢語測試在韓國主要城市都設有考點,很多學生自己在大學前就通過了HSK3級4級的考試,以此可見,考試會促進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的提高,提升學生學習漢字的動力。
目前,針對于漢語學習者可以使用的漢語教材不在少數(shù),但是實用價值高的教材少之又少,并且教材主要是針對來華留學生編寫的,針對海外不同國別的漢語學習者所編寫的教材非常少。例如,韓國長省女高使用的是本土版教材,教材設計編寫均由韓國本土教師完成,據(jù)筆者統(tǒng)計,韓國的中小學均使用本國出版的教材,并且教材均不重視漢字的教學,文化板塊中的內容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想推動漢字部分的教學,漢語教材方面的改革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
韓國高中的漢字教育深受教育政策的影響,因此,教科書中所體現(xiàn)的漢字教育的傾向性以及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也是慢慢根據(jù)政策的改變而改變的。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漢字難教,學生認為漢字難的問題,從根本上是要從政府的教育策略入手的。這種變化在短時期內很難改變,也很難收到成效。但是,只要學習漢字被重視起來,并且有前人的研究作為指導,相信改變指日可待。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想要提高海外學習者的漢字學習興趣,還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理論以及實踐方面的努力,從而找到一條更好的教授學生漢字的道路和方法,并在其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改進,使?jié)h語國際推廣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同時促進中國和其他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發(fā)展,使?jié)h語成為越來越國際化的語言,這需要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