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婷
(江蘇省南京市天正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边@首簡單的五言詩,有形有意還不晦澀,而且又很勵志,非常適合小學生讀。春節(jié)期間,一首改編自清代袁枚詩作的歌曲《苔》一夜之間刷屏。通過今人的改編傳唱,一首孤獨300年的小詩重新走進千家萬戶,沉寂了300年的苔花被再次喚醒,也讓《經(jīng)典詠流傳》的初衷落地生根。
“詩言志,歌詠情。”古詩詞的精粹在于其中營造的獨特意境。這個意境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如大氣磅礴、浪漫婉約等,每種意境都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學唱古詩詞歌曲,關(guān)鍵在于入情入境,學生不深入體會古詩詞歌曲的意境,就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以及其中無法言喻的魅力。絕大部分古詩詞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的情感與詩中的景物交織在一起,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渾然一體。學生若無法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則無法具體感知詩詞的意境,也就很難進入詩詞的意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情感的體驗,引領(lǐng)學生去揣摩、去感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源于興趣,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中,教師要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重點,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通過詩+畫+音樂的形式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傾聽音樂畫出詩中的意象,深入體會古詩詞所營造的意境[1]。
例如,在教學《憶江南》時,教師可以播放清雅、柔婉的江南音樂以及江南美麗風光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欣賞江南美景,仔細品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感受那種悠遠而深長的韻味。通過詩+畫+音樂的相互交織、相互映襯,學生能在欣賞音樂中感受詩詞的內(nèi)涵,在詠唱歌曲中體味古詩的畫意,從而了解詩人的情感,最終達到提高審美的目標。
古詩詞的詩句有著鮮明的頓點,猶如音樂中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感的形成,既是古詩詞講究平仄的押韻,也是詩人吟誦詩詞時的一種節(jié)律,可以更好地表達內(nèi)心世界。古詩詞吟唱是前人的一種唱讀方法,隨著普通話朗讀的倡導和推廣,吟唱之道除了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會出現(xiàn)外,幾乎已經(jīng)沒有機會展示這種古老的藝術(shù)了。吟唱古詩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讓他們在詩里詞間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把古詩詞融入音樂課堂,在音樂課上吟古唱今,讓學生感其聲、領(lǐng)其情,意義深遠。
一般來說,五言詩的節(jié)奏是“二二一 ”或“二 一二”;七言詩的節(jié)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2]。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分析古詩的節(jié)奏,即語調(diào)節(jié)奏和語意節(jié)奏。在學生掌握詩詞的節(jié)奏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重音,劃分出正確的停頓標記,并嘗試著吟誦。在把握吟誦的節(jié)奏與詩中的感情后,學生就會在吟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對詩的意境也會有新的體味。在古詩詞歌曲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內(nèi)容和方式來進行節(jié)奏訓練,如讓學生嘗試用“二二三”的形式誦讀《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然后出示樂譜,讓學生按照歌曲節(jié)奏朗讀歌詞。通過兩種方式的誦讀,學生發(fā)現(xiàn)歌詞的節(jié)奏和詩詞的節(jié)奏幾乎一致。這時教師提問:“詩中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歌曲的節(jié)奏類型是什么樣的?演唱時要用什么樣的速度、怎樣的聲音才能將歌曲表達得更完美呢?”因為學生之前發(fā)現(xiàn)了節(jié)奏方面的小秘密,思維火花瞬間被點燃,所以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歌曲中連續(xù)八分音符的運用,洋溢著一種歡愉的情緒。春天的景象、孩子放學后忙于放風箏的情景、詩人面對春天來臨的喜悅等,在學生輕巧的演唱中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古詩詞特有的平仄講究,與音樂旋律的高低起伏、旋律的走向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例如,在教學《憶江南》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看了一段江南水鄉(xiāng)美景的視頻,接著讓學生用線條來描繪看到的情景。在學生細細品味詩歌的情感后,筆者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注意語音語調(diào)的變化,并通過用手指描畫線條來感受旋律的走向。
旋律作為音樂作品中最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其特征之一便是體現(xiàn)時間上的“流動”感。這種“流動”即旋律。旋律通過平行、上行、下行三種方式來表示進行的方向。平行主要表現(xiàn)歡快的情緒,上行推動旋律趨于漸強,下行使旋律趨于漸弱。例如,歌曲《憶江南》的旋律大多采用了級進和小跳,旋律線平緩,采用了魚咬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注意歌曲每一樂句的起落音,歌曲由sol 起音,第一樂句落音在re 上,第二樂句落音在do 上,第三樂句落音在la上,第四樂句落音在sol 上。接著筆者向?qū)W生展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青年時期的白居易曾遍游江南,并旅居蘇杭,對江南有一種深厚的感情。晚年時期的白居易常住長安,遙想當年寫下了《憶江南》。了解背景后,學生紛紛體會到詩人心中留戀、懷念的情感。通過對旋律的理解,學生對這首詩的體會更加深刻了。
在音樂作品中,旋律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也是反映人們內(nèi)心感受的藝術(shù)語言。在古詩詞歌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旋律線,引導學生了解詩詞的韻律、歌曲的旋律,感受二者的相似之處,讓學生邊吟唱,邊感受,邊品味,從而體悟“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意象和詩情。
從藝術(shù)起源上講,詩、歌同源,關(guān)系密不可分。自古詩詞就是吟唱的,具有強烈的音樂感?,F(xiàn)今,作曲家筆下的古詩詞旋律基本上都表現(xiàn)出了古詩原作的立意與韻味,歌曲與原詩詞如影相隨,相得益彰,歌曲為原詩詞錦上添花。通過古詩新唱的方式學習古詩詞、品味古詩詞,進而表現(xiàn)古詩詞,學生的感受與體驗是豐富的。悠悠古詩的魅力,濃濃音樂的情意在古吟今唱中得以流淌,最終流進學生的心田。
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音樂教育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其既要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又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古詩詞歌曲教學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又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了古詩詞音樂的風格,最終達到了相輔相成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