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江蘇如皋 226500)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深受小學生的喜歡。在“精準教學”理念下,小學信息技術要通過整合、操作、分層三大策略開展精準化教學,以此促成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高效化。
游戲對小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可以借助游戲這一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力,將教學內容與游戲巧妙結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所學新知[1]。
例如,信息技術的入門課是指法練習,這是一項十分枯燥的課程內容,一些學生對此十分排斥,這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指法小游戲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游戲中自然地掌握指法技能,整個教學過程輕松愉快,而且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也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很多學科的教師都會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這說明信息技術有著很強的資源優(yōu)勢。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優(yōu)勢創(chuàng)設情景,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保持更好的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在文檔中插入圖片”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一些圖文并茂的文檔,學生紛紛表示對圖文結合的方式更感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是往屆學生的作品。學生躍躍欲試,想要自己動手做出圖文結合的文檔。這時,教師適時教給學生在文檔中插入圖片的方法,由于學生的興趣已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家會聽得十分認真,并且很快就能掌握該項技能。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了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使用,更好地展現信息技術的價值。這一教學要求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實用性,也表明了信息技術對其他學科教學具有互動性,因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進行課程整合來促進學習。
例如,在教學“初識PowerPoint”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課程整合教學,收集其他學科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幻燈片為學生播放,這些幻燈片或動或靜、美輪美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這些幻燈片也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素材,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借鑒和啟發(fā)。
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而言,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小學生動手操作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開展更具實際意義的探究性學習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為了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對知識獨立探究的能力,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為其設計動手操作任務,借此引導其開展獨立探究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文字編輯與排版”內容的過程中,筆者先對其中的內容進行簡單講解和演示,使學生有一個初步了解,之后再根據任務開展操作練習。在這一過程中,針對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單獨指導,也可以讓其和其他學生互動,幫助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滿足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對于中等生而言,可以適當提高任務難度,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或開展合作學習,提升自學能力;對于優(yōu)等生來說,在其掌握基本操作后,可以根據實際掌握情況布置相關文字處理工作,既是對知識的鞏固,同時也在實踐中提升其操作能力,或引導他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對作品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新課程標準突出強調了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重要性。信息技術課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以及探究能力的最有效載體。所以,教師應對任務操作進行精心設計。
仍以“文字編輯與排版”這一內容為例,結尾環(huán)節(jié)筆者先向學生展示部分依托于Word 軟件制作的賀卡以及電子報刊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然后讓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為元旦晚會設計宣傳單。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有效調動,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提升信息技術操作探究的效度。
可操作性強是信息技術課的特點之一,但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教學策略,如分層教學法。
信息技術學習需要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學生的操作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操作水平的差異展開分層教學,爭取讓每位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操作水平。
例如,在教學《可愛的鼠標》一課時,要明確該課時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鼠標的操作方法,如單擊、雙擊、移動、右擊等。這些操作比較簡單,很多小學生已經掌握了,如果讓已經掌握了知識的學生再死板地學習一遍,他們自然無法提起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七巧板”這個小游戲來輔助完成教學任務。這一游戲有三個不同的等級,等級越高,難度越高,每挑戰(zhàn)成功一個等級后,可以開展下個等級的游戲。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很自然地進行了鼠標單擊、雙擊、移動、右擊等基本操作,基礎好的學生輕松地完成了前面兩關,向第三關發(fā)起進攻,基礎差的學生通過反復挑戰(zhàn)也能完成第一關和第二關。這個游戲不僅具有挑戰(zhàn)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教學是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設計,使所有學生在完成任務目標時,都能掌握更多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獲得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初識畫圖程序”這一內容時,教師先為學生講解畫圖工具的操作方法,當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后,為學生設計分層任務?;A一般的學生只需要完成操作任務,用不同筆頭、粗細、顏色的“刷子”來畫小樹苗,同時結合橡皮工具,將自己心中的小樹苗描繪出來;對于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為他們設計拓展任務,要求他們用“金山畫王”和“畫圖”軟件來畫出自己喜歡的畫,所畫出的作品還要具備動態(tài)特點。當所有學生完成操作以后,教師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嘗試下一階段的操作任務,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操作技能,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潛力,讓他們獲得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開展導入教學和差異化教學,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能讓操作水平較高的學生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在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上獲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