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據青少年體質健康監(jiān)測數(shù)據顯示,我國大學生在力量、速度、柔韌性三方面的素質是呈逐年下降趨勢,不僅影響學生當前的體質健康,更對其未來身體素養(yǎng)產生直接影響。本文以河北大學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2018級新生的入學體質健康測試情況進行跟蹤監(jiān)測,并通過實驗干預研究其體質健康狀況提升辦法與策略,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學生各50名,男女比例均等,均為河北大學2018級新生,進行為期1學年的干預性對比實驗。
測試法是本文最主要研究方法,通過每學期2次和試驗初共計5次的測試成績綜合評價學生的體質水平及形成縱向體質監(jiān)測數(shù)據
本文采用了實驗法,對照組不做任何教學干預,實驗組學生又一分為二,分別進行為期1學年的常規(guī)田徑運動與趣味性健身體育等為內容的干預性教學,通過對比實驗,監(jiān)控三組學生在體重指數(shù)(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和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6個項目上的體質健康狀況的相關數(shù)據,并在兩組對比實驗過程中探索出適合我校學生學情的學生體質提升對策,形成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河北大學2018年級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初期體質測試成績基本持平,無明顯差異。而在在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干預性體質訓練教學后第一學期期的2次測試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實驗組學生男女同學的平均體重指數(shù)分別為22.76、22.43,而對照組男女同學BMI分別為24.6與23.38,BMI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3),而第二學期兩組男女學生的BMI指數(shù)分別為22.64、22.38、24.67和23.48,兩組成員的BMI指數(shù)差異表現(xiàn)非常顯著(P<0.01)。兩組學生在BMI所呈現(xiàn)出的差異則同樣影響到其它5項測試成績,實驗組學生在第一學期的兩次體質測試綜合成績在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和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5個項目中的數(shù)據分別高于對照組12.2%、9.8%、21%、8.9%和22.3%。而在第二學期的同期測試項目上的數(shù)據則分別比對照組高12.5%、10.1%、18%、9.4%和20.7%,由此4次測試成績不難看出,干預性體育教學是有利于較大幅度提升學生的體能水平,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全面提升學生身體機能水平。
根據2018級大一新生在5次體質測試中的最終結果差異,反推學生們在日常體育教學中的表現(xiàn)不難發(fā)現(xiàn):干預性體育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的親密互動能夠將體能對個體的價值、體質健康水平對個體的長遠影響意義深入灌輸?shù)綄W生思想認知中,并形成較強的體育運動自覺性和在常規(guī)體育課與課下自主鍛煉過程中產生強大的內在約束力,約束著學生的行為與動機。根據筆者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進行體能干預性體育教學的實驗組學生體育課缺勤率為0.02%,課下有效鍛煉量為每周平均3-6小時,而對照組的缺勤率高達12.5%,且79.7%的同學課下主動鍛煉時間為2小時以下,堅持有效體育鍛煉的同學不足11%。這種認知上的差異使得兩組成員的內在動力和體育認知水平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最終導致兩組成員在耐力、速度、力量素質、柔韌性、爆發(fā)力和心肺功能上的不同運動機能水平和波動變化特點。
為了探究當今大學生體質提升的對策和提升途徑,本實驗在進行干預性測試過程中,根據學情的需求特將實驗組分為常規(guī)田徑運動組和以健身操、瑜伽、球類等為代表的趣味性健身體育組,以體育興趣激發(fā)和體育鍛煉成為為研究內容分別進行干預性教學,通過1學年的對比實驗,結果顯示,常規(guī)田徑實驗組成員較 趣味性健身體育實驗組成員在體育興趣激發(fā)和體育鍛煉成效提升兩個指標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前者較后者分別低18.7%和19.8%,由此可以得出:從學情出發(fā),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前提下的身體素質提升性體育活動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并產生積極的內在動力。
學校現(xiàn)已將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生評優(yōu)評先、畢業(yè)考核的重要依據,但由于學生對體質健康水平認知的不同影響了學生的執(zhí)行力和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本文運用干預性教學進行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策略探索,在監(jiān)測學生們體質健康狀況的同時進行了具有實用性的教學探索活動,具有較強的實用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