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遠
整整70年前,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順利推進,進入千頭萬緒的新中國開國程序。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真實記錄了這個程序中的多個關鍵時刻,其歷史見證與收藏價值不容置疑。但是這些郵票大都存在非東北貼用(簡稱“平貼”)和東北貼用(簡稱“東貼”)、原版平貼和再版平貼、原版東貼和再版東貼的差別,很容易讓收藏者犯暈;又因為年代較久,市場有時對其價值判斷存在誤差,導致價格起伏大,需要理性對待。
● ? 記錄新中國成立歷程的二十一套郵票
這些直接記錄新中國成立歷程的郵票主要有以下共計二十一套(原版再版和平貼東貼均分開計算):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紀念》、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紀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以上含原版平貼和東貼及再版平貼和東貼)、特1《國徽》(含原版和再版)、紀47《人民英雄紀念碑》及紀47M小全張、紀7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第五組)》。
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新中國第一套郵票,發(fā)行于1949年10月8日,全套四枚均是北平新華門上標有政協會徽的燈籠迎風飄動,呈藍紅綠紫四種顏色,節(jié)日氣氛濃郁(圖1)。
次年2月1日發(fā)行的紀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紀念》和紀1是同一個題材,前兩枚圖案為新華門上高懸政協會徽,后兩枚是毛澤東主席在政協會場講話,全套四枚各呈紅藍紫綠四色,顯得簡樸而喜慶(圖2)。
新中國成立伊始,便兩度發(fā)行政協會議題材郵票,可見這個召開于1949年9月開國前夕的政協會議的重要性。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通過了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等影響深遠的決議。它實際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預備會議。
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則記錄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場景,全套四枚圖案相同,都是以鮮艷的五星紅旗為背景,毛澤東頭像為主體,下方是天安門城樓以及坦克編隊,天上還有飛機飛過,形象地反映了開國大典上新中國領導人閱兵的重要時刻,而且郵票票幅設計成豎式,包含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寓意(圖3)。這套郵票在1980年《集郵》雜志社舉辦的“新中國成立三十年最佳郵票評選”中獲評最佳紀念郵票之一。
和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同時獲得“新中國成立三十年最佳郵票”殊榮的還有紀7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第五組)》,后者的圖案是廣為人知的董希文創(chuàng)作的《開國大典》油畫線描稿——這套郵票實際上是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的延續(xù),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盛況: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身邊站著朱德、周恩來等人們十分熟悉的十位新中國領導人,城樓下人山人海彩旗飄揚,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圖4)。
紀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特1《國徽》,以及紀47《人民英雄紀念碑》和紀47M小全張則是紀1和紀2政協會議題材的某種延續(xù),是政協會議決議的落實與體現。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以五星紅旗為國旗和在北京天安門前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而后又由這一屆政協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包括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及夫人林徽因、油畫家李宗津、建筑專家莫宗江、建筑設計師朱暢中以及著名工藝美術家張仃、周令釗、鐘靈等都參與了國徽的設計、修改和最后的完善,并于1950年國慶正式亮相。
紀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一周年紀念》和特1《國徽》展示的正是國旗和國徽——這個新中國的嶄新符號。紀6全套五枚圖案相同,正中是迎風飄揚的五星國旗,周圍沒有邊框裝飾,給人一種莊嚴肅穆而又開闊深遠的感受;下面是郵票名稱以及用麥穗和綬帶裝點的紋飾;郵票的票幅設計為一大四小,正好和國旗上一大四小的五顆五角星相呼應;票色分別呈青紫、棕紅、深綠、黃綠、淡藍,五彩繽紛卻又不失簡樸莊重(圖5)。
特1《國徽》全套五枚均以淺黃色的網紋作底色,襯托顏色各不相同的國徽主圖,寓意國徽閃耀著的燦爛光芒正照耀著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精心繪制的邊飾是中國民間彩畫學中稱為“不到頭”的回紋花邊,頗具樸實而又鮮明的民族風格(圖6)。
紀47《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及基座,整體呈棕紅色,仿佛鮮血和土地混合,紀念碑從這種顏色中屹立,堅實壯烈,寓意深遠,令人肅穆敬仰(圖7)。紀47M小全張除了右上方為紀47圖案外,下方還有毛澤東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左邊是周恩來于1949年9月30日開國大典前一天撰寫的紀念碑碑文,這兩幅文字分別刻在紀念碑的正面和背面,將它們合璧于一張郵票,猶如聚萬千氣象于方寸之間,無論美學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十分獨特。紀47M也是新中國第一枚小全張(型張)郵票(圖8)。
是無數人民英雄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因此在新中國的成立歷程上,祭奠和緬懷烈士是不可少的程序,在開國大典前一天即1949年9月30日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透過紀47和紀47M,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70年前那場奠基禮的莊嚴和隆重,也能夠由此上溯更遠的時光,感受到“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人民英雄們前赴后繼的英勇與悲壯。
● ? 平貼東貼、原版再版的鑒別方法
從郵票本身看,首先上面提到的紀1、紀2、紀4和紀6無論原版還是再版,都有平貼和東貼之分(圖9、10、11、12)。區(qū)分它們非常簡單,所有東貼郵票票面上都印有“東北貼用”字樣,并且它們和平貼的面值不一樣,比如紀1平貼四枚的面值分別是30元、50元、100元和200元(舊幣),東貼的面值是1000元、1500元、3000元和4500元(東北幣)。之所以這么區(qū)分,是因為東北地區(qū)作為較早的解放區(qū),新中國成立前夕就開始了經濟恢復與重建。為了不影響東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該地依舊使用地方流通券即東北幣。使用的貨幣不同,郵票自然要單獨發(fā)行,專門貼用。1951年4月,隨著通貨膨脹和物價波動得到有效控制,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好轉,東北幣經由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按比例兌換成統一的人民幣,至此東貼郵票才停止通信流通,新的東貼郵票不再發(fā)行。這兩年總計有紀1到紀8以及普l、普2十套郵票有平貼和東貼的區(qū)別(不計再版)。
另外,紀1、紀2、紀4、紀6的平貼和東貼,以及特1這幾套都有原版和再版之別。之所以會有再版,比較通行的說法是當時郵電部門庫存1949年10月到1952年7月發(fā)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數量減少,不敷需要,經請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于1955年1月10日再版發(fā)行了部分紀念、特種郵票,由中國集郵公司出售。平貼的再版票當時可以用作郵資憑證,東貼再版由于貨幣已經統一,沒法實際貼用,算是專門為初興的集郵活動印制的。計有紀1到紀13(含紀東1到紀東8)、特1、特2、特4共二十四套郵票被再版過。
至于原版和再版的區(qū)分方法,在再版時郵電部就以公報形式做了說明,收藏者可以從廠銘、暗記、紙張等方面進行鑒別。
廠銘方面,有十套再版票與原版票是不同廠家印刷的,廠家名稱印在郵票邊紙上,區(qū)分明顯。其中紀1和紀3的原版票廠銘為上海商務印書館,而再版票廠銘則為上海市印刷一廠;紀2原版平貼是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印制,原版東貼為北京中國人民印刷廠印制,再版是北京人民印刷廠印制;紀4原版是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印制,再版是上海市印刷一廠;紀6和特1原版是北京中國人民印刷廠,再版為北京人民印刷廠。
暗記方面,再版票較之原版票,大都增加了可以區(qū)分的暗記,比較明顯的區(qū)別是:
1.紀1的燈籠下方花紋右邊第一個花球,原版由右下向左上繞的弧線更長,使花球看上去斷裂了,而再版的弧線短,花球中留下空隙(圖13)。
2.紀2原版前兩枚“念”字的第一筆撇(丿)和第三筆橫(一)是相連的,再版這兩筆不相連(圖14);后兩枚主席臺和演講臺上的線紋,原版比再版多且清晰(圖15)。
3.紀4下邊的編號,原版“紀4 ”后面的一點小而模糊,再版的這個點又大又清晰(圖16);原版毛澤東衣領的紐扣只有左上方的弧線,再版除了這個弧線,在紐扣的右下方多了一個點(圖17)。
4.紀6原版第三枚大幅票的國旗桿上“1”字底部中心點和再版的這一枚相比偏向右邊,原版對著下面“1949”最后的“9”字,再版對著“49”的中間(圖18);其余四枚“1”字右上角的葉子,原版涂滿顏色,再版有空白(圖19)。
而特1再版票的印刷用紙比原版紙薄而發(fā)白,且背面凹凸不平,顏色也比原版票淺(圖20)。
● ? 市場行情和收藏攻略
作為記錄新中國成立歷程的國家名片,這些老紀特郵票,尤其是其中原版郵票的價值是無可爭議的,目前原版票,特別是原版東貼票存世量比較少,屬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市場價格高是自然的,像紀4和紀6東貼原版,目前全品價格都在六七千元以上,紀1和紀2東貼原版的價格也超過了1500元;紀6平貼原版大約在2500元至2600元之間,紀4平貼原版2000元至3000元之間,紀1、紀2和特1原版價格則在300元至800元之間。
而再版票發(fā)行的時間在數年以后,雖然平貼再版可以用來通信貼用,但是畢竟與原版難以同日而語,加上其發(fā)行量也一直沒有公布,東貼再版更是專為集郵印制,不能通信使用,所以其市場價格肯定都是要打折的,目前這些再版票即便全品大都只要一兩百元,甚至幾十元。
原版和再版的價格落差這么大,對收藏者的知識和眼力都是考驗,所以學習鑒別方法是收藏這類郵票的必修課。
一般來說,在同等品相下,這些郵票的市場價格和收藏價值由高到低的排序是:東貼原版、平貼原版、平貼再版、東貼再版。
同樣的道理,因為存在平貼和東貼、原版和再版的區(qū)別,不少收藏者尤其是新手非常容易搞暈,這導致這些票品的市場表現不太穩(wěn)定,價格起伏較大,有起伏就有撿漏的機會,細心而懂行的收藏者只要耐得住性子,多留意交易行情,是會有意外收獲的。而對于出售者來說,為防止成交價格過低招致損失,給自己的藏品設定合理的起拍價,或者參與主題明確、目標買家集中的專場交易,應該是較明智的選擇。
總的來說,原版票和再版票適合于不同的收藏對象,我們介入時要量力而行。再版票盡管目前價格低廉,但畢竟是六十四年前的歷史遺存,只要保存得好品相上佳,算是性價比較高的藏品,適合入門不久、經濟條件有限的收藏者。當然,從收藏價值來看,原版票無疑更大,在經濟條件允許、自身具備了一定鑒別知識的情況下,還是應當以收藏原版為目標,畢竟那才是和新中國成立幾乎同步誕生的票品,是見證歷史的實物材料,加上新中國成立之初通信使用消耗大,其價值無論如何都是再版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