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雙艷 常州大學體育學院
武術散打是中國傳統(tǒng)武學中的一項獨具特色的運動形式,通過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兩人進行徒手對抗的現(xiàn)代體育競技運動,是格斗對抗形式的一種。通過武術散打,大學生能夠獲得內外兼修的品質,接受武術文化熏陶,養(yǎng)成堅忍不拔、勇于挑戰(zhàn)的品格;豐富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緩解學習壓力,增強自身身體素質等。武術散打運動是屬于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從大學時期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給予高校武術文化建設更好的繼承和弘揚。
由于武術散打運動屬于格斗對抗形式,多數(shù)高校體育教師能力有限,甚至對這種競技運動不夠了解,幾乎在課堂教學中不設置武術散打課程。有的體育教師對武術散打運動略知一二,但在武技練習中教學單一,極少的幾個散打動作讓學生反復練習,導致學生學習中非常反感。這種課程設置不但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反而讓學生誤解武術散打運動知識的學習。這種推廣形式讓學生的知識層次僅僅停留在動作層面,很難滲透到文化層面,學生對于武術散打運動也只是一知半解。
我國武術文化源遠流長,融合了儒、釋、道等傳統(tǒng)文化,重視禮儀、尊重對手,有著不了跨越的道德底線。武術散打作為武術的一種,其所包含的文化韻味與武術文化不謀而合。但是,在高校校園里并沒有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很難發(fā)自內心的對武術散打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高校武術散打推廣只可能是“皮毛”,而更高層次的武術散打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文化積淀等發(fā)展的愿望就會落空。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下,從武術散打運動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更是無從談起。
體育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體育文化修養(yǎng),在教學中可以從理論知識引入經(jīng)典人物案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武術門派與拳種作為課程規(guī)劃方向,改變學生含胸駝背的壞習慣,鍛煉學生的性情。教師要向學生詮釋武術散打中的技巧,例如以柔克剛、氣沉丹田等。體育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學生傳授武術散打套路動作,例如對于女生而言,可以將散打與女子防身術結合。另外,高校也可以開設實用散打等選修課程,滿足武術程度不同的學生的鉆研動作套路需求。
高校是傳承文化教育最優(yōu)質的基地,也是年輕人學習各項知識的天堂。武術散打運動屬于競技體育的一種,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粹,已經(jīng)深深扎根于國人心中。在高校開展武術散打課程,并非讓大學生成為武術高手,而是讓他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我國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使得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在年輕一代中獲得傳承和發(fā)揚,主動的獲得武術文化知識。高校校園具有良好的文化傳播氛圍,將武術散打課程引入到高校中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提高學生參與該項運動的積極性。所以,加強高校武術散打推廣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高校中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活動,可以凝聚武術散打力量,例如可以通過開展武術散打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既能夠紀念相關杰出散打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膜拜高超的散打技能;可以通過開展具有武術性質的電影節(jié),讓學生通過觀影吸收相關武術文化理念;也可以利用知識競賽、攝影展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了解武術散打的相關知識并參與其中,真正意義上了解武術散打的哲學藝術。
高校內設置課程普遍較少,學生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精力,若能有專業(yè)散打社團提供給學生參與是不錯的選擇。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還可以鍛煉身體機能,使得學生未來參與工作后能夠有強有力度的體力完成自身的分內工作。不僅如此,能夠加入到專業(yè)散打社團的學生,肯定都會有著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更容易開展相關的武術散打技巧交流,也拓展了人際關系范圍。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將武術散打運動在高校校園中推廣,能夠提高大學生學習武術散打知識的積極性,通過傳播相關文化知識,對杰出人物分析,可以讓他們獲得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注重“崇德尚武”的精神理念,也為社會造就高標準、高素質、有魄力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