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高 張?zhí)K州
生成課堂是在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彈性預設”、學生深度預習的前提下,在自然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中,通過師生問答、對話,運用“互聯(lián)”策略達到“聚焦”功能,不斷精彩生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靈動課堂。生成課堂因大開大合而生成無限可能,因不斷生成而精彩。那么,特級教師李仁甫是如何實現(xiàn)教學生成的呢?
一、在對比中生成
李老師在教學《金岳霖先生》時,他發(fā)現(xiàn)學生對記敘和描寫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并不是生硬地告訴學生何為記敘,何為描寫。而是讓學生先判斷文中一處金先生搜、送大梨、大石榴的句子是何種表達方式,然后讓學生加進想象把記敘改成描寫。有的同學加進了金先生的動作,有同學加進了神情。通過微寫作訓練,學生真切明白了記敘和描寫的區(qū)別。本來關于細節(jié)描寫的知識點教學到這里就可以了,可是李老師又追問了一句,為何此處汪曾祺不描寫?接著他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中不能處處描寫,描寫應該有重點。李老師不露痕跡的追問讓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明白何為細節(jié)描寫,如何描寫細節(jié),何時進行描寫,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學得明了,很見教師的教學功底!
類似的還有李老師在教學《春江花月夜》談到“短暫與永恒”這個命題時,引導學生與學過的《滕王閣序》《赤壁賦》中相關的句子進行對比,學生一下子能獲得在熟悉的課文里發(fā)現(xiàn)共同命題異同的快樂。李老師在這一點上能將數(shù)篇課文打通,在對比中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在橫向拓展中實現(xiàn)了有效生成,讓學生明白就個體而言人生是短暫的,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卻是永恒的,在傷感中含有欣慰。接著李老師進一步指出這正是張若虛在思想上超越他人的地方,從而對《春江花月夜》的價值與地位有了理性的理解。生成課堂的精彩源于對文本的拓展、學生視野的打開。在對比中生成也來源于學生,比如在學習《漁父》時,一學生提問:漁父和屈原的對話是否就是屈原內(nèi)心兩種思想的斗爭?另一學生也在此基礎上做出對比回答,他認為漁父和屈原的關系就如同《赤壁賦》中蘇子與客的關系。學生能在“互聯(lián)”中對比,由此及彼,由已知解決未知,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智慧。
二、在細節(jié)處生成
教師的教學功力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有時是對課堂整體的設計,有時則是對文中不為人所關注的細微地方。如果教師能在作者用筆不明顯實則飽含深意的地方帶著學生稍作停留、賞析,那么學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也恰恰是生成課堂的魅力所在。李老師在教學《金岳霖先生》時,關注了易被讀者忽略的一些地方,比如課堂上金先生隨隨便便就能拿出一只跳蚤,可見當時西南聯(lián)大條件的艱苦。金先生見了小動物“甚為得意”,反映他苦中作樂、從容率真的性格。金先生深一腳、淺一腳走在西南聯(lián)大的路上,可見他愛崗敬業(yè),在國有外患、生活艱難、眼睛有疾的情況下,依然堅守他的學術陣地。這里李老師從捉跳蚤、走路等很容易被讀者滑過的地方帶領學生深入體會人物形象,實現(xiàn)了淡筆處的精彩生成,可謂匠心獨運。在學習《管仲列傳》時,一位學生突然發(fā)問,從注釋可知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本文寫的是管鮑二人,為何不叫《管鮑列傳》,而是《管晏列傳》呢?學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很有價值,體現(xiàn)了該生的確是真思考了,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真問題。而李老師顯然也是有備而來的,他讓學生借助練習冊概括晏子的幾件事情。在指導學生概括時是很能看出李老師的水平之高的。學生第一次是這樣概括的,兩件事,一是晏子營救越石父,二是晏子的御者抑損自己。李老師點撥該生,要求都從晏子的角度重新概括。于是學生把第二處改為晏子推薦御者為大夫。李老師再一次提高概括的標準,要求兩句結構一致,依據(jù)第二句概括的是結果再來修改第一處,學生經(jīng)過兩次變換,把第一句最終改為晏子延請越石父為上賓。這個教學細節(jié)很見教師的嚴謹態(tài)度和積累功底。接下來學生從同為齊相、立有功名、“知人”角度出發(fā),認為一是管仲因鮑叔牙“知人”而為相,一是晏子“知人”而使越石父為上賓,共同點都突出“知”。那為何不能稱《管鮑列傳》呢?因為進入“列傳”的人是有立功名于天下的標準的,而鮑叔牙只是知人、薦人的高潔之士。從這里可見生成課堂的精彩也來源于學生對某些細微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在李老師的課堂,學生直接掌握學習的“引擎”,與語文有關的不懂知識都可以自由發(fā)問。由于課堂是開放的,學生的問題也多種多樣,教師在課前必須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材時,既要有宏觀把握,又要有細節(jié)關照,做到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
三、在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生成
李老師在帶領學生理解“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句時,點撥說思婦明明相思很苦,而月光卻遲遲不走,這惹起她無盡的怨怪與思念,屬于無理之趣。接下來,李老師讓大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談談對這種反常心理的理解。生活是我們的老師,它給了我們很多體驗與認識,是我們借以理解課文的有力助手,李老師就巧妙地使用了這一幫手,在生活與教材之間搭建了一座智慧的橋梁,輔助學生理解情的無理而妙。在學習老舍的《想北平》時,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老舍對北平愛得極深,為何說不出,如何理解。對此,教師是這樣引導的,老舍對北平的愛,就像對母親的愛。因為愛得深沉,所以難以用矯情的好聽好看的語句表達,反而越是質(zhì)樸越能顯示情感的真摯。這一點每位學生都深有體會,從生活的感受出發(fā),往往能貼近作者的情感表達之妙。又如《拿來主義》一課,有學生大膽提問:“魯迅先生對梅蘭芳的態(tài)度是否正確?”在兩位學生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時,李老師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領——聯(lián)系現(xiàn)實來理解文意。他說如果梅蘭芳、于魁智是在今天到國外進行藝術交流活動,魯迅會罵他么?這樣通過聯(lián)系不同的時代來深入探析魯迅對梅蘭芳的態(tài)度就可明白,原來魯迅針對的是當時的賣國政府和文化政策,就是說他是對事不對人的。經(jīng)過李老師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引導,學生疑竇頓消。再如教學《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時,李老師讓學生假設自己有一所超凡脫俗的房子,想象它們面朝怎樣的地方?以此讓學生明白,海子既能堅守自己的理想世界,又能含著溫情對眾人說塵世的美好與溫暖,他是熱愛世俗世界,并沒有對世俗中的人們進行嘲笑和反擊。正是這一點,也每每讓李老師感動得落淚,因海子的真誠與善良,李老師這樣的內(nèi)心表白深深震撼著每一位聽課的學生。
四、借單元主題生成
在教學《春江花月夜》時,李老師把這一篇放在這個專題中來看,請學生思考這首詩是如何體現(xiàn)“風神初振”的。學生讀單元前面的導言部分,尋找到了答案。李老師的這個問題問得深刻,是站在初唐詩風的高度來把握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篇目,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既然編者把這一課放入這一單元,一定有他的理由,其共性就是初唐的詩風。這樣,學生通過認識這一篇認識了這一類。他在教學《管仲列傳》時,用大屏幕呈現(xiàn)該專題名: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拋出一個問題,本文體現(xiàn)了司馬遷怎樣的理想人格??矗罾蠋煵⒉皇枪铝⒌卦诮踢@一篇,而是在對該文進行必要的解析之后,總會有全局意識,把這一篇放入一個專題中來進一步深思兩者的相互印證。實際上這也是與編者對話,深入體會編者的意圖。優(yōu)秀教師教學要備文本、學生,還要備課標和編者意圖,李老師的課堂也常常會在與專題的“互聯(lián)”中生成,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提升,這一點尤其值得借鑒。李老師“專題”意識很強,有時以此作為解讀一篇文章的引子,比如《拿來主義》的教學。課堂伊始,他讓學生從本專題“文明的對話”時、空兩個角度明確,除了古今對話,本文屬于中外之間的對話。那么,如何對話,應持什么態(tài)度?很自然就進入了文本,過渡自然不著痕跡??梢姡柚鷨卧黝}可以作為由頭引入正課,可以作為一課總結加以提升,也可以作為綱目,梳理單元各篇。
五、在學生誤解處生成
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理解存在誤區(qū),往往會在回答問題時暴露,這時教師若能反應迅速,及時靈活地對這一點多加著力,學生就能清晰地加以區(qū)別,從而牢牢地掌握該知識點。比如李老師在教學《師說》時,有個男生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是具體的例子。李老師適時抓住了這一點加以引導。他說,例子是一個點,點是相對于面來說的,而上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是兩類人,所以這里不是舉例論證。當學生明白何為舉例論證后,李老師順勢讓學生說說哪些是舉例論證。這種讓學生現(xiàn)學現(xiàn)用、當場考察其是否真正掌握的做法很值得稱道。學生找出例子后,李老師并沒有轉(zhuǎn)化話題,而是繼續(xù)追問——例證法的好處。一般的老師講到這里可能就停止了,但是李老師并沒有停下,而是讓他們進一步比較例證法、引證法、比喻論證不同的作用,從而讓學生對論證方法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這種圍繞學生的某個知識薄弱點進行層層深入的探討,在一步步的點撥中使學生豁然明白的做法就是互聯(lián)聚焦,體現(xiàn)了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和教學智慧。
六、在仿寫中生成
欣賞李老師的課堂實錄,大家會發(fā)現(xiàn)他特別喜歡借助仿寫來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形式多樣、卓有成效,值得借鑒。比如《青玉案·元夕》,訓練學生仿寫是李老師設計本課與眾不同的地方,給我們很多啟發(fā)。第一次仿寫是讓學生仿照戴望舒《雨巷》末段把《青玉案·元夕》改寫成現(xiàn)代詩。第二處仿寫是根據(jù)《雨巷》內(nèi)容,改寫《青玉案·元夕》的內(nèi)容。第三處,根據(jù)詩圣杜甫《佳人》內(nèi)容,再改寫《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第四處仿寫是根據(jù)本詞內(nèi)容,按照如下格式(不要求平仄、押韻):________夜。獨________,望盡________。________,為伊消得人憔悴。
李老師在仿寫設置時是精心設計的,這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李老師不是生硬地讓學生照著《雨巷》全詩仿寫,而是截取《雨巷》末段,這就是充分考慮到課堂時間的限制問題,即訓練的可行性,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收獲最大。第二,李老師選擇仿照改寫的內(nèi)容與本詞的主角——“那人”有著相似的形象:高潔、甘于寂寞、與眾不同、遺世獨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又加深了學生對本詞內(nèi)容的理解。第三,李老師讓學生仿照改寫的內(nèi)容有古詩,也有現(xiàn)代詩。一古一今,巧妙結合,既鍛煉了學生在古體詩與現(xiàn)代詩方面的寫作能力,激發(fā)了自由表達的興趣,又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仿寫這一重要的寫作訓練方法的意識。第四,有人說學會游泳在游泳中,學會思考與表達同樣在寫作中。李老師依文巧妙設計仿寫,讓閱讀與寫作隨時隨地發(fā)生,讓寫變得日常,變得簡單,變得讓學生越來越喜愛,這恰恰可以彌補傳統(tǒng)每周一次寫作距離拉得太大的不足。所以,生成課堂的靈動之美,源于細節(jié)處的安排,源于對相關材料的靈活借用之巧。在《拿來主義》的教學現(xiàn)場,李老師讓學生仿寫魯迅在此文中運用的比喻論證來接一段話:“假如把我們國家比作一間教室,那么改革開放、對外交流就是打開窗子?!庇袑W生說,把窗戶打開,讓一切美好的事物進來。有學生說,只開半扇窗戶防塵土。也有學生說裝上紗窗防蚊蟲。從這三位學生的回答來看,教師的引導是起到很大作用的。這既是論證方法訓練,又是思維的訓練,鍛煉學生對窗外事物的分類判斷與解決能力,妙!
教學有法,又無定法,李老師的課堂是生機、靈動的課堂。教學中他能敏銳地抓住學生的不解、誤解處,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蚵?lián)系現(xiàn)實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體驗中實現(xiàn)遷移式理解;或在對比中讓學生學習對相鄰概念的辨析;或于他人忽視的細節(jié)處多加揣摩、品味,共享別樣天地;或在單元主題里概括提升,加深對主題詞的理解;或在仿寫中架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進行語言表達的日常訓練??傊?,李老師的課堂是靈活、生動的,這源于學生課前的深度預習,課中掌握“學習引擎”,大膽發(fā)問,交流原初感受,師生共同解惑釋疑,在“互聯(lián)”中不斷將思維推向深處,實現(xiàn)精彩生成。
[作者通聯(lián):陳淮高,江蘇清河中學;
張?zhí)K州,江蘇新沂市第一中學]